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馬梅若
近日,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官網信息,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的支付牌照正式注銷。這兩張牌照的備注信息均為“不予續展(換證)”。
“近期注銷的這兩張支付牌照屬于央行早已中止續牌的機構,且兩家機構均曾被央行罰了超大金額的罰單,最終被注銷也符合業內多方預期。”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也說明支付行業在當前市場環境和監管要求下進行深度優化,行業正在經歷優勝劣汰的過程,整體向更加健康、規范和有序的方向發展。
牌照數量持續“瘦身”
實際上,除了這兩張牌照,稍早時候,人民銀行公布的“支付業務許可信息公示-已注銷許可機構”信息顯示,大連中鼎支付有限公司(簡稱“中鼎支付”)支付牌照于2024年12月31日被注銷,這也使得2024全年被注銷的支付牌照數量達到10張。
“在我看來,支付牌照持續減量十分正常。”王蓬博談到,2024年落地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提高了牌照申請門檻,加強了對支付機構的規范和監督,如對股東持牌數量、準入門檻、資本要求、合規要求等進行限制。
從2024年注銷的10張牌照來看,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6張“銀商系”牌照和1張平安系牌照。“如北京銀聯商務有限公司、銀視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深銀聯易辦事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等,主要是為滿足《條例》中同一股東不得直接或間接持有兩個及以上同一業務類型的非銀行支付機構 10%以上股權或者表決權的規定。實際上,銀聯商務從2021年以來就開始了旗下支付牌照的整合工作,通過內部合并或掛牌轉讓旗下支付機構的股權等方式。此舉不僅響應了監管要求,也是其自身業務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機遇。”王蓬博表示。
第二類如廣東銀結通電子支付結算有限公司等,由于業務調整等原因,主動終止收單支付業務,并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業務終止及牌照注銷。這些機構可能在市場競爭中面臨業務萎縮、盈利困難等問題,繼續持有牌照的成本高于收益,從而選擇主動退出市場。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也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在支付新規深入推進、退金令等因素影響下,支付牌照持續減量成為大勢所趨,其中既包括支付機構主動選擇注銷的,也涵蓋通過掛牌出讓的方式尋找下家,反映出支付行業仍處于深度洗牌進程中。“一方面,由于國內第三方支付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薄利的趨勢下一些機構甚至主動縮減展業范圍,例如小微收單市場;另一方面則是在嚴監管趨勢下,支付機構的合規成本有所提升。”她補充。
行業加速整合 跨境
支付等方向有望成為增長點
“總體而言,加快支付牌照整合具有積極意義。”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有序整合牌照,減少牌照數量,有利于支付機構降低支付清算成本,強化支付風險防控能力,提高支付服務質量,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同時,這也有利于監管機構強化監管統一性和針對性,實現穿透式監管,更好地強化支付機構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25年強監管依然會持續,隨著《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深入落實,將繼續加強對支付行業的全鏈條監管,確保支付機構合規經營,維護支付市場秩序。在這一背景下,支付機構自身合規依然是重中之重,在非銀新規的嚴格監管下,支付機構必須高度重視合規經營和風險控制。
“存量時代將導致支付機構之間競爭更加激烈,支付市場整合加劇。部分支付機構因無法滿足監管要求或經營不善等原因,可能會選擇注銷牌照或被整合,導致支付牌照數量進一步減少。”王蓬勃分析。
那么,激烈的競爭、相對較為成熟的存量市場下,支付業態下一步趨勢如何呢?對此,董希淼認為,從國際比較看,我國非銀行支付市場面臨獨特的發展環境,用戶群體廣泛,交易規模龐大,且業務跨界擴張趨勢明顯,部分大型支付機構建立起覆蓋線上與線下、金融與非金融等生態體系。在其看來,下一步在嚴監管的趨勢下,可推動境內機構在跨境業務方面形成合力、“抱團出海”,增強中國支付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他同時建議,采取措施解決跨境二維碼支付標準不統一、境外機構多頭對接、境內機構“出海”無序競爭等問題。
蘇筱芮表示,跨境支付是2024年以來第三方支付行業的重點業務,既有針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出海動作,也有合作商戶、境外牌照相關的擴圍,體現出中國支付“走出去”的良好發展態勢,同時對于支付機構自身來說也有助于拓展業務版圖,打造新的業績增長點。
此外,蘇筱芮提到,當前存量支付機構面對洗牌,選擇橫向拓展“支付+”解決方案、拓展合作商戶及場景方成為大勢所趨。后續,機構可在合規展業的基礎上謀求更多支付產品及合作模式的創新路徑,對于盈利能力不理想的業務及時止損。
“進入2024年以來,我國支付互聯互通進程持續提速,一方面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自主性,充分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另一方面則能夠反映出大型平臺企業正朝向合規經營公平競爭的道路不斷邁進,合作共贏才是未來大型平臺企業之間‘拆墻’的意義,同時也符合各方的商業利益訴求。”蘇筱芮表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之下,平臺企業會將更多資源精力投向如何打磨好產品、如何服務好消費者,互聯協作將成為大型平臺企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