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新金融聯盟NFA
作者 | 唐家才
大模型“有腦無手”問題待解
隨著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點燃了行業數字化轉型新的里程碑,通過這幾年發展,行業形成三個共識。
第一,人工智能并非全新技術,關鍵在于將其用足用深。
第二,在大模型L0和L1層面,行業差距逐漸拉大。頭部玩家以十萬級的卡量計算,大行有幾千張卡,股份制銀行上百張,中小行則更為分散,已形成較大的梯度差距。
近期,我們在客戶服務質檢和財富指標的抽取場景中,對DeepSeek進行了一些驗證,發現其計算推理優勢顯著,基本已經追趕到Open AI的水平。因此,金融行業應聚焦垂直模型領域發力。
第三,智能體成為年度熱詞。智能體的AI人機交互范式已日趨成熟,下一步將解決大模型“有腦無手”的問題。
大模型怎么選、怎么做、怎么管
2024年,興業銀行密切關注生成式AI應用前景規劃,發現目前金融機構的生成式AI應用場景較有限。因此,我們加大了對頭部先進同業、科研機構以及互聯網公司等的實地調研,形成以下觀點:
“馬太效應”顯著,頭部機構重兵布陣智能化;“五專機制”為綱,戰略機制催動智能化轉型;“規模成效”為要,規模效用推動可持續賦能;“大小模型”為軸,判別式與生成式并駕齊驅;“技術研究”為本,夯實技術預判和掌控能力;“二趨二避”為旨,科技創新與理性務實并重。
我著重解釋一下“五專機制”與“二趨二避”。
關于“五專機制”,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為了培育智能能力,許多機構設有專項指標、投入專項資金、明確專業崗位定位、搭建創業創新平臺、構建創新閉環。譬如,工行的每個應用都有數字勞動力跟蹤指標、招商成立了創新基金、平安成立了創新實驗室,我們則推出了“五專機制”。
所謂“二趨二避”,趨勢一:人力投入趨于多元,不僅僅依靠算法人員,而需“業務+算法”才能實現良好的場景應用;趨勢二:模型選擇趨于靈活,要選對的、不選大的,一般而言,參數規模為幾十億或幾百億的大模型足以滿足實際應用需求。要避免兩個傾向,一是避免高估生成式AI的能力,應將決策式AI和生成式AI結合使用;二是避免觸及安全底線。
上述觀點的本質都是大模型怎么選、怎么做、怎么管,以下詳細闡述。
第一,怎么選。大模型并非小模型和傳統AI的替代,而是共生共存。例如在財務預測方面,小模型可解釋性比專家規則結合更容易,且對算力要求不高,能滿足場景需要。如今模型的可選擇性很大,避免盲目選擇,才能降低應用成本。
第二,怎么做。一手挖場景,一手建平臺,兩者不可偏廢,大多數新技術應用都是由場景驅動發展起來的。在場景選擇上,除了要研究和評估技術難度,還需從業務經營角度評估測算ROI。
我們也在關注智能體的發展。Gartner發布的《2025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將代理型AI列為首位,提出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個AI代理的設想。因此,從行業角度看,銀行IT既要解決AI人人可用的門檻問題,更要實現讓人人都用AI思維和體驗躍遷問題。
第三,怎么管。難點在于駕馭AI技術不確定性。AI的發展有別于傳統技術,這意味著傳統技術管理方式可能失效。因此,我們需以投資者的視角來看待新技術應用創新,投入相對寬松的人、財、物、產學研資源,形成一攬子投資組合式的創新課題。在配套管理方面,興業銀行成立了幾個業技合作聯合實驗室,以預期價值、風險底線、時間周期為約束條件,投入一定資源并關注投入產出回報。這樣既能吸引和培育人才,又能激發場景創新,還能控制價值收益。
同時,應將生成式AI的幻覺和滲漏風險作為行業創新底線,在監管指導下,積極穩妥推進AI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我舉幾個應用實例:一是創新實驗室,即AI與場景結合的實驗室。二是綠色金融智能認定助手。要判斷一筆貸款業務是否屬于綠色貸款,復雜且考驗專業性。我們將專業知識沉淀到模型中,客戶經理只需填客戶與貸款投放的相關要素,就能對其自動識別,同時生成綠色金融意見認定報告,目前識別準確率超過了95%,每年輔助綠色融資業務約7千多筆,對興業銀行綠色金融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另外,智能財富規劃建議系統也在探索中,該系統能在產品選擇、產品質量評估及持倉優化調整上輔助決策,具備動態調整、預測、預警等功能,目前正在內測。
更懂客戶、更懂市場、更懂自己
展望未來,金融行業在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依然有諸多問題待解:首先,大模型的數據處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面臨更全量、多模態的數據,是否有能力做全參數訓練。其次,做不做支持數據更大、更全的專業金融大數據模型。最后,如何將業務與技術更好地融合,用好AI。
人工智能是改變金融行業認知能力的一個躍遷,讓我們更懂客戶、更懂市場、更懂自己,我們對未來有幾個趨勢判斷。
第一,傳統AI會繼續發光發熱。在數字運營、智能風控、金融工程等領域,傳統AI仍然是主力。
第二,隨著業務和應用認知提升,大模型會進一步滲透各個業務環節和領域。但目前由于合規性等原因,直接對客難度較大,更多是在內部輔助。
第三,如果把傳統AI比理科生,生成式AI比作文科生,那么智能體則可能是一個文理兼修的全能生。我們應關注如何將簡單的語義識別、任務拆解與大模型能力相結合,形成更完整的智能體框架。
AI與金融領域深度融合創新,我認為有三個方面。一是流程融合。沒有嵌入業務流程的AI不是好AI,只有將其內置到業務流程中,才能最終實現復雜流程自動化,推動業務流程再造和業務轉型升級。二是與人的融合。對于員工而言,AI是助人提效而非直接替代;對于客戶而言,AI可提高便利性,但關鍵環節依舊需要客服人員支持。我們要做有溫度的銀行,將AI與人更好地結合,更大地發揮出AI的作用,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三是合規融合。
最后,我提兩個建議:第一,完善AI+數據共享應用。呼吁開放更多公共性大數據空間或數據源,同時建議金融機構開展更多行業共創,例如在金融行業專屬大模型上進行更多合作。第二,推進AI+金融生態合作。在業務上進行更多融合,在金融行業內用好智能體的同時,跨行業發揮智能體的價值將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本文作者介紹:一個高質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討和行業交流平臺。)
責任編輯:王馨茹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