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馬梅若
根據《金融時報》記者從央行獲悉數據,8月份新發(fā)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57%,比上月低8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低28個基點;新發(fā)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為3.35%,比上月低5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低78個基點,均處于歷史低位。
“這離不開貨幣政策有力支持和引導。”市場專家表示,今年以來,外部環(huán)境不確定性上升、國內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有效需求總體偏弱,貨幣政策接連出招應對挑戰(zhàn),支持經濟回升向好。特別是三季度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有效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完善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引導貸款利率下行,激發(fā)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包括明示7天期公開市場回購利率為政策利率,并降息0.1個百分點,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年內第二次下降。
記者關注到,前期國有大行自主下調存款利率后,中小銀行陸續(xù)跟進,也為貸款利率下行創(chuàng)造了空間。今年8月,新發(fā)放企業(yè)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6%左右,在2023年較低水平上又下降超過0.2個百分點,政策效果還會逐步顯現(xiàn)。
“企業(yè)和居民貸款利率下降有利于減輕經營主體的利息負擔,釋放消費和投資潛力。”業(yè)內專家表示。
隨著貸款利率的下行,亦有業(yè)內人士擔心凈息差壓力。近年來我國持續(xù)推動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引導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讓利,銀行業(yè)競爭加劇,截至2024年6月末,銀行凈息差為1.54%,創(chuàng)歷史最低水平,銀行業(yè)利潤增長也明顯放緩。
對此,業(yè)內人士建議,要推動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增強支持經濟可持續(xù)性。該專家表示,一直以來,我國銀行業(yè)外源性補充資本的渠道有待暢通,補資本主要依靠內源性的利潤留存,凈息差收窄,資本金不足將明顯制約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當前銀行凈息差面臨較大收窄壓力,如果能夠推動銀行資本補充有效落地,有利于保障銀行可持續(xù)經營,提升未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