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昨日,A股銀行板塊在連續大漲后突然“急剎車”,此前積累較多漲幅并屢創歷史新高的國有大行股跌幅居前。聚焦低波動、高股息的紅利投資策略資金,是否發生了風格切換,引發市場熱議。
近兩年來,市場風險偏好有所下降,在紅利策略投資風格下,以銀行板塊為典型代表的高股息、低估值資產備受資金追捧,在各大行業中的表現可謂“一騎絕塵”。部分國有大行、城商行個股累計漲幅超過40%,四大行股價甚至不斷刷新歷史高點。
細究此輪行情銀行股背后的買方,不難發現保險資金、寬基指數ETF基金等低風險偏好資金的身影。在資金規模上,保險資金占據流入銀行板塊增量資金中的重要部分。年內,部分險資加速“買買買”,甚至躋身相關銀行的前十大股東。無風險利率下行疊加“資產荒”,使得承受壓力的險企也不斷尋求增厚投資收益的優質資產。此時,業績波動小、股息率動輒5%以上的銀行股,就成為了其增持的理想標的。
看中銀行股高性價比的資金,并不只有險資。銀行股此前的大漲,更多源于各路資金的同頻共振。在此過程中,原本瞄準高股息的一些機構也獲得了預期的投資收益。當然,市場永遠不會一邊倒,高漲之后難免出現分歧,此時有的機構出于自身資金配置策略,希望盡快兌現在手的漲幅。近日,個別城商行個股就遭遇了險企“清倉式”的減持,給銀行板塊的行情帶來了降溫。
不過,部分機構的減持,也不一定意味著紅利策略行情就此結束。有分析認為,險資減持相關個股的行為,更多可能是為了考慮配置更具投資性價比的資產。而在預期不明朗、市場持續震蕩的背景下,市場增量資金主要來自于保險等低風險偏好機構,這一狀況目前發生實質上扭轉的概率并不大。
客觀來看,當前上市銀行依舊保持著穩健的基本面,資產質量穩定、估值水平較低。誠然,當前部分上市銀行盈利水平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凈息差暫未企穩,股價“破凈”也不鮮見,但這也反映出了此前的市場預期?;仡櫄v史行情,作為金融體系的“壓艙石”,實際上銀行已歷經多次經濟周期的考驗,可從更長周期來審視銀行板塊今年來的市場表現。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