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彭 妍
日前,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發布公告稱,根據客戶需求,上調部分理財產品的募集規模上限。其中,部分產品上調之后規模超百億元。
受訪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密集調整規模上限,主要是為了滿足投資者的金融需求。展望未來,預計理財產品的規模仍將穩步回升。
調整募集規模上限
11月2日,光大理財發布公告稱,陽光金安心計劃(存單存款策略)14期理財產品募集規模上限由10億元調整為32億元。11月3日,上銀理財發布公告稱,為更好地滿足客戶對于定期開放式產品的投資需求,將“凈享利”系列開放式理財產品規模上限調整至200億元。其他銀行理財公司也紛紛跟進。
理財產品募集規模上限為何頻頻上調?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理財產品密集調整規模上限主要是為了滿足投資者的金融需求。10月份以來,受宏觀經濟環境持續向好、存款利率下調以及投資者風險偏好適度提升等多方因素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存量規模顯著回暖,并呈現進一步延續的發展態勢,因此理財公司適時調整產品募集規模上限。
記者進一步梳理調整募集規模上限公告發現,從產品類型來看,上調規模上限的多為開放式固收類產品,其中定期開放式產品占比較多。
談及原因,杜陽認為,一方面固收類產品能夠提供相對穩定安全的收益,更加符合現階段投資者的需求。同時,該類產品風險水平相對較低,與投資者風險偏好更加匹配。另一方面,開放式理財產品流動性較好,在申購、贖回等方面都具有優勢。
理財產品規模將穩步回升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的規模變化備受關注。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出現下滑。雖然從銀行披露的三季報數據來看,多家銀行理財規模均較上半年有不同幅度增加。不過,今年銀行理財規模與2022年同期仍存在差距。
談及差距,杜陽表示,一方面,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在凈值化運行初期,與債券型基金等穩健資管產品相比,競爭優勢有所削弱,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另一方面,年初以來,債券市場波動有所加劇,部分理財產品出現收益下滑甚至“破凈”的情況,導致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認可度降低,需求減少。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表示,經歷了2022年底的理財產品大規模破凈,銀行理財投資者的防御心理強化,風險偏好下調,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信心修復相對較慢。另外,公募基金等對理財產品市場有一定沖擊。
相關數據顯示,10月份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呈現增長態勢。11月份以來,銀行理財存量規模延續10月份的整體回升趨勢。廣發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劉郁分析稱:“截至11月3日,銀行理財存量規模,較前一周增長1619億元至27.44萬億元,為今年以來最高水平,表明當前理財規模持續恢復。”
在楊海平看來,在提升理財規模方面,銀行及銀行理財公司的發力重點在于:其一,持續優化理財產品體系。如在“固收+”產品框架下加快創新。其二,持續優化營銷管理,推進渠道建設,通過改進客戶投資全流程的陪伴服務,優化客戶體驗。
展望后期,楊海平表示,隨著銀行及銀行系理財公司積極優化理財產品結構,在銀行存款利率調降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穩健收益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預計理財產品的規模仍將穩步回升。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