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位于甘肅南梁,由于當地地勢奇險,可作為安全隱蔽的后方基地。為活躍經濟和商品貿易,根據地建立后就辦起了集市,并先后發行流通兩種貨幣,“招百商而不納稅,不設關卡不盤查”,公買公賣、群眾優先。方便了群眾的同時,紅軍的后勤補給也得以解決。
今天的《紅色金融路》,我們一起去甘肅南梁,探訪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贏得經濟反“圍剿”斗爭勝利的歷史。
銀元流通困難 根據地發行“油布幣”
甘肅省華池縣南梁是陜甘兩省的交界之處,上個世紀30年代,國民黨對陜甘根據地進行了非常瘋狂的圍剿。然而南梁是國民黨的勢力相對比較薄弱的地方,因為這里地處子午嶺的林區,山大溝深,樹木非常茂密,所以非常適合隱蔽。上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先后在陜西、甘肅發動了一系列革命起義,開辟了以甘肅慶陽市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
劉永富:當時受國民黨經濟封鎖,農民的農用物資很少,連镢頭、鐵锨都沒有,甚至耕地的犁都少得很。此外,農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農民生產的物資、土特產品,比如羊絨、羊毛、糧食等,多余的沒地方賣。而且根據地簡單的辦公用品,比如筆墨、紙張都沒有。
為了發展邊區經濟,根據地在南梁荔園堡和白馬廟設立集市,吸引各地商販到根據地來進行商貿交易。
劉永富:南梁集市當時規模挺大的,這附近七里八鄉的,還有外縣的,尤其是從白區來的商人,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當時在南梁地區流通貨幣的以銀元為主,但由于國民黨對根據地的封鎖,銀元很難帶進來。
夏世鵬:銀元當時在這里是廣泛流通的,但是白區和紅區,互相物資交流要過關卡,這些關卡帶上銀元有響聲,容易被發現,所以不方便。在過關卡的時候如果被發現,銀元可能會被收走,而且身份也暴露了。
此外,當時紅軍通過打土豪等方式獲取了一些銀元和銀元寶,但在使用時,找零就非常不方便。記者找到了一位老鄉,他的爺爺張懷貞當時負責為紅軍采買糧食,他家里還保存著根據地時期的半個銀元寶。
甘肅華池林鎮鄉黃渠村村民張永財:這是十兩的元寶,當時從農民那里買糧食,找不開錢,找了個鐵匠,把這個元寶鍘開,半塊鍘著找出去了。
后來張懷貞把自己的糧食賣給紅軍,就把這半塊剩下的銀元寶留在了家里,一直保存了下來。貨幣流通不暢,集市的交易也受到了影響。為了促進市場流通,根據地成立了造幣廠,發行自己的貨幣。
當時根據地為了安全,將造幣廠設在了時任慶陽游擊隊隊長邵鳳麟的家里。
夏世鵬:當時一共發行了1萬元的油布幣。包括4個面值的,有一元、五角、兩角、一角的。面值偏小,有著類似輔幣的功能。當時這個印制的過程比較復雜、比較困難,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技術,也沒有印刷設備。他們經過研究,沒有印刷機器就用木版刻制,沒有紙張就用麻布代替。印制出來以后又怕掉色,就用熱銅油進行浸泡,確保不褪色。用這樣的土辦法,邊區的第一批貨幣誕生了。
油布幣誕生后,邊區還在集市上設置了貨幣兌換處,每一元蘇幣兌換一塊銀元。由于幣值穩定,方便攜帶,蘇幣受到了根據地做生意的白區商人的歡迎,集市上的生意又開始紅火起來。
1934年11月,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在南梁荔園堡正式成立,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從根據地實際出發,制定和頒布了涉及土地、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成立了十大委員會,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甘肅華池縣委黨史辦副主任李華林:這是當時的舊址,每個窯洞上寫著不同的委員會,這是當時的特別設置。陜甘邊蘇維埃政府成立以后,為了發展活躍邊區經濟,制定實施了十大政策,成立了十個委員會。不同的窯洞,代表著不同的政策。
邊區政府成立后,最先面對的就是土地關系的調節,因此十大政策中第一個就是土地政策。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從當地實際出發,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來分地。
甘肅華池縣委黨史辦副主任 李華林:當時群眾因為辛勞一年家里也沒有存糧,所以在分土地的過程中就田苗一起分,就是在分田地的同時,地里長的苗也分給群眾。這樣就解決了群眾沒有種子的問題。還有一個政策是對地主不是一竿子打倒,收回他們出租部分的土地分給貧農、雇農。但是只要愿意參加勞動的地主,仍然可以分地,讓他參與到邊區經濟建設中來。
發行農民合作銀行兌換券 大大促進集市貿易
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還設立了陜甘邊區農民合作銀行,又發行了第二種貨幣,陜甘邊區農民合作銀行兌換券,采用石刻印刷。
夏世鵬:1935年,又發行了一批貨幣兌換券。這個兌換券跟布幣是等值的,標有每十角兌換大洋一元。
陜甘邊區的貨幣流通時間只有短短一年左右,但給當時的集市貿易帶來了很大的促進。
甘肅南梁博物館工作人員劉永富:白區的商人,源源不斷地把很多的生活日用品,比如棉布、棉花、食鹽,運到了這個集市上來。還把邊區的一些日用品,比如火柴、搪瓷洋瓷碗、手電筒,全部運來。因為有這個便利的集市,所以二十九軍的紅軍戰士就用上了洋瓷碗和手電筒。
夏世鵬:所以通過貨幣的發行、市場的流通,物資流通也廣泛了。所以邊區政府的建設也比較超前,包括政權建設、黨的建設等,這些就為根據地,奠定了經濟基礎。
1935年,國民黨對陜甘邊和陜北發動第二次大規模“圍剿”,紅軍通過武裝斗爭,擊退了敵人的進攻,革命根據地得到進一步壯大。使以瓦窯堡為中心的陜北根據地和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連接成一片,形成有百萬人口的陜甘革命根據地。這也成為土地革命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完整根據地,為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也成為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從此,中國革命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責任編輯:楊希 1904183207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