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名下突然多了155萬貸款,利息已累計77萬?!”| 調查·觀察
記者:趙陽
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靜游鎮下龍泉村農民李建東,計劃在縣城給兒子李成買一套樓房,自家經濟能力不允許全款購房,考慮分期按揭。
在辦理房貸業務時,突然發現兒子李成已進入銀行系統的黑名單,征信有問題,查詢發現兒子名下有155萬元的貸款債務。
更讓李成郁悶的是,由于長期逾期,這筆自己從未見過的貸款,已經產生了77萬元利息,而且還在累積。
這筆蹊蹺的貸款到底怎么來的?“百萬負翁”李成該如何脫身?事件暴露出哪些監管漏洞?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農民變身“百萬負翁”
李成得知“被貸款”后一頭霧水,順著征信報告里的信息,急忙到縣信用社查詢。
打印交易流水《客戶明細賬》發現,2012年9月28日李成名下突然多了兩筆錢,分別是現金存入34.5萬元、貸款開戶發放78萬元,同一天又分別以貸款柜臺還款、借貸轉賬的交易方式被取走。賬單顯示,交易機構均為“婁煩馬家莊信用社”,其中第一筆交易的操作員是“123580”,后三筆均是“123574”。
“貸了一百多萬元也不知讓誰花了,債卻悄悄地掛在我名下,一旦吃官司我就成‘老賴’了”。信用社工作人員告知李成,由于長期逾期,目前僅利息就已產生77萬元,而且利息還在累積。
破綻百出的信貸材料順利過審
李成查閱了自己的信貸檔案,里面夾雜著很多虛假材料。他發現有人假冒他的名義,辦了貸款手續,并順利通過了審核,最終成功獲取貸款。
信貸檔案中一些關鍵材料上的簽字,并非李成本人親筆手跡;像模像樣地捏造了貸款用途,第一筆貸款用于購買跑運輸的卡車,第二筆貸款用于承包20畝土地,計劃培植樹苗;共有5個人為自己擔保貸款,其中2人僅知是誰但并無深交,另3人素昧平生,純粹不認識;
在一份《村民身份證明》材料中,李成本是靜游鎮下龍泉村人,卻由婁煩鎮婁家莊村村委會加蓋公章并出具了證明材料。
苦思冥想中,李成回憶起早些年通過另一位村民認識了一位信用社信貸員,這位信貸員曾向他借用身份證,說辦個新卡方便走賬。礙于情面,身份證被信貸員借用了一次。
“就是用了一個你的名字,如果還貸款,賣房賣地也是我負責還。”在一段錄音對話中,這位信貸員爽快地承認是自己冒名貸了款,并說類似情況前幾年很普遍,隨便找個農民的身份信息,內部人秘密操作一下,就能貸款。
錄音中,這名信貸員教給李成如何應對催款,“假如信用社催貸的人找你,你就反問他,這個錢是不是我貸的?上面有我的簽字嗎?有貸款場景的照相嗎?要聲明沒有取過錢,也沒去信用社辦過手續。”這位信貸員企圖用先聲奪人的話術,讓自己單位負責催貸還款的同事無法完成催收,妄想賴掉這筆貸款。
李成當然不愿意這么干,“上了黑名單,買房、買農用三輪車都受到影響,壓了這么多債,我要崩潰了!”李成多次前往信用社反映此事,但始終沒有人管。名字能否從黑名單上銷掉呢?這是“百萬負翁”李成眼下迫切關心的事。
敲響涉農信貸風控警鐘
事件曝光后,婁煩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對貸款資料、信貸檔案、資金走向、相關人員任職履職等情況展開調查,同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經縣信用社自查,李成賬戶上第一筆34.5萬元貸款已于2012年9月28日還清;當日,李成賬戶進入第二筆貸款78萬元,同日78萬元被全部轉走,追蹤交易記錄發現,這筆錢在當天就被再次轉賬或提現,目前僅結余898.21元。
此次事件涉及馬家莊信用社5名工作人員,其中審批人原主任王旭生、調查崗原信貸員李燕軍2人因其它違法犯罪行為已分別于2020年12月16日、2020年5月22日被單位開除,調查崗信貸員賀晉峰、審查崗柜員段金梅、審批委員信貸員高補懷3人是在崗員工,此3人已于2020年12月27日被停職。
關于78萬元貸款因還款逾期產生的77萬元利息、征信黑名單上的名字能否銷掉、類似情況還有多少、涉農信貸的風控漏洞將怎樣堵住等相關情況,當地信用社沒有回應。
婁煩縣靜游鎮人民政府對報道中相關農民“是不是脫貧戶”的情況進行了核實,貸款人李成今年35周歲,是婁煩縣靜游鎮下龍泉村村民,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其父親李建東58周歲,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已脫貧,父子二人在太原市小店區打工。
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耿曄強認為,農民“被貸款”現象的發生,暴露出信貸防控機制不夠嚴密,有內控漏洞,不僅給農民帶來很大麻煩,也給當地金融生態造成危害。對案件查處不能久拖不決,要及時消除當地農民群眾心中的疑團,還當地農村信用社良好社會形象和聲譽。
婁煩縣主要領導人表示,后續將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如調查發現涉及違法、瀆職問題,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理,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后續情況,記者將繼續在本報和新華社客戶端“全民拍”發布。
相關評論
農民“被貸款”老問題為何久拖不決
本報評論員張典標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山西婁煩縣農民李建東發現其子從2012年開始“被貸款”155萬元,成為“百萬負翁”,目前僅利息就有77萬元。經調查發現,這是信用社信貸員的“內部操作”。這一農民“被貸款”事件,再次敲響涉農信貸風控警鐘。
又見農民“被貸款”,又是“內鬼”操作。檢索相關信息可知,農民“被貸款”其實是個老問題。近年來,山西大同、臨汾、河北保定、江蘇灌云、黑龍江巴彥、河南禹州等地屢屢曝出農民“被貸款”事件,少則涉及幾人,多則波及數百人,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
只是簡單批判“內鬼”將“黑手”伸向弱勢的農民,僅問責金融機構內部信貸員的違規操作,恐怕是一葉障目,遮掩了涉農信貸風控的問題。真正該追問的是,為什么十多年的老問題至今還在發生,還沒能從制度上堵住漏洞?
從執行到審核、從管控到監督,到底哪個環節還有漏洞?為什么“被貸款”事件,集中發生在農村?類似事件頻發,涉農信貸問題流程上是否存在明顯漏洞?近年來,該問的問題都問過了。難道是農民“被貸款”問題的作案手段升級了嗎?防堵更難了嗎?然而,在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的報道中,山西婁煩縣農民被貸款事件中,當事人的信貸檔案,里面夾雜著很多虛假材料,破綻百出的信貸材料竟然也能順利過審。可見依然是信用社內部流程這個老問題。看來某些地方農村金融機構并未把這十多年來屢屢發生的農民“被貸款”當回事,更沒有從這十多年來的案例中汲取教訓。
此前,記者在貧困地區采訪時發現,由于農村信用社地處農村,直接和廣大農民打交道,不少農民對農村信用社和工作人員有天然的信任感。信任,部分原因是基于脫貧攻堅中出臺的各類貼息的惠農助農貸款。這些惠農助農貸款,幫助解決了貧困戶貸款抵押物少、貸款難的問題。
然而,有個別農村信貸機構的“內鬼”正是利用了這種信任,加之農村信貸審核流程相對不嚴格,借此鉆了制度漏洞,套用農民身份信息,行不法之事。不僅傷及農民切身利益,更損害部分涉農信貸機構的形象和聲譽。
農村信用社等基層中小銀行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是聯系農民的重要金融紐帶,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地緣、人緣優勢,更好地化解廣大三農主體融資難問題,為鄉村振興貢獻金融力量,而不是讓農民莫名成為“負翁”的幫兇。
希望本報報道的這起農民被貸款問題只是個別事件,但對隱藏在背后十多年未解決的老問題,希望各級涉農村金融的機構瞪大眼睛,深入自查自糾,堵住制度漏洞,嚴格信貸審批流程,別再讓農民“被貸款”反復上演。
責任編輯:戴菁菁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