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后疫情時期全球價值鏈的重塑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李向陽:后疫情時期全球價值鏈的重塑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2021年01月03日 19:39 新浪財經綜合

  來源:國際金融研究中心

  【編者按】2020年12月18日,由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共同主辦,雙威大學杰弗里·薩克斯可持續發展中心、第一財經研究院和普華永道中國協辦的“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主題是“后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會議特邀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所院長李向陽教授發表主旨演講。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李向陽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所院長李向陽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所院長

  最近我看到中國經濟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進入后疫情時期,中國將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在后疫情時期將面對全面的去中國化。這兩種觀點背后有一個共同需要討論的問題,就是疫情沖擊的性質。

  新冠疫情作為一種沖擊,它在經濟學意義上是什么性質?從形式上來看,毫無疑問它是一個外生沖擊。如果我們認定它只是一個外生沖擊,那么疫情結束以后,世界一切將回到原有的軌道上。但這種外生沖擊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是否會轉化為內生沖擊?這實際上是國際學術界關心的問題。比如很多政治學家關心,在疫情階段政府把權利擴大以后,是否會把這種權利重新還給民眾。投資者的行為是否會因為疫情而發生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儲蓄行為是否會因此發生轉變。因為疫情有可能會從外生沖擊轉為內生沖擊,所以我們討論后疫情時期各種各樣的前景才有意義。

  第二個問題是全球價值鏈重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毫無疑問,全球價值鏈的重塑不是因為疫情。因為在疫情爆發之前,全球價值鏈重塑現象就已經出現。但是由于疫情的爆發,全球價值鏈重塑進程在加快。這種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技術進步。AI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新技術革命廣泛應用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企業對勞動的需求越來越少。麥肯錫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內全球現有就業崗位的30%可能會消失。可以說所有的企業都表示因為疫情要加大對技術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對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投入。這樣會進一步降低對勞動的需求,那么這和全球價值鏈重塑有什么關系呢?因為我們知道以往全球價值鏈在全球化上升階段,它的延長主要是要利用不同國家勞動力成本的差異。那么隨著對勞動需求的下降,企業利用不同國家勞動力成本或工資水平差異的動力就會下降。

  二是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強化。這一點從特朗普執政開始就表現得非常明確。制造業的回歸、貿易保護主義都充分反映出經濟民族主義在強化。實際上不僅僅是美國,歐洲也在這么做。歐洲雖然是全球化的支持者,但兩年前德國出臺的《2030年產業政策》里,明確提出要把價值鏈更多地轉移到歐盟的范圍內,這顯然是經濟民族主義的一種表現。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這種趨勢得到進一步強化。由于疫情的爆發,民眾的邊界意識、國家意識空前地提高。同時政府干預經濟的范圍和能力進一步擴大。因此,它們的相互作用會進一步促進全球價值鏈的重塑。

  三是企業投資布局的標準在發生變化。在疫情階段,全球供應鏈面對的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供應鏈的中斷。目前很多發達國家仍然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在傳統的全球價值鏈中,基于效率的考慮,各環節安排地非常精細,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比如為降低庫存成本,企業實施及時管理體系,實現零庫存。但是這樣的高效率、零庫存也使得脆弱性空前地提高。目前,國際學術界討論的一個很重要的詞叫“韌性”(resilience)。以往企業的海外投資是效率優先,現在人們更多地認為應該考慮韌性,就是抗擊外部沖擊的韌性要提高,至少應該和效率一樣高。如果兩者出現矛盾,甚至應該犧牲效率來維護韌性的目標。

  第三個問題是亞洲地區全球價值鏈重塑的方向是什么。全球價值鏈的重塑究竟往哪兒發展,有兩種趨勢值得關注。

  一是全球價值鏈縮短。以往的全球化是伴隨著全球價值鏈的不斷延長,因為分工越來越細,從國家間的分工到產業的分工,到產品內分工,甚至到生產工藝內的分工。而現在隨著上述因素發生作用,全球價值鏈更可能會縮短。

  二是全球價值鏈將圍繞最終消費市場進行布局。即全球價值鏈將呈現出區域化的趨勢。

  回過頭來看中國經濟學界關于“去中國化”還是“避風港”的爭論,雙方可能都有其合理性。從全球價值鏈的縮短趨勢來看,“去中國化”,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去中國化”是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很多人認為拜登上臺以后可能會改變特朗普以往的做法,但可能這是我們的一廂情愿,但是至少在高科技領域,拜登政府仍將會繼續推動“去中國化”。這是中美關系性質變化所決定的,也是拜登政府致力于推動民主同盟外交政策的必然結果。上周歐盟委員會提出要跟拜登政府展開歐美跨大西洋的合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所以“去中國化”不會隨著美國或者某個領導人的更迭而出現逆轉。同時,中國又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最終消費市場。如果雙循環能夠順利實施,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最終消費市場,因為雙循環的核心目標就是要擴大國內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市場。這就決定了國際投資者不會輕易地離開中國。

  因此,全球價值鏈重塑對中國的影響可能會出現兩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一方面,一些高科技產業的產業鏈會隨著它的縮短或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壓力而“去中國化”;另一方面,面向中國市場的國際資本又會大規模涌進來。在亞洲可能會出現兩個平行的區域價值鏈:一個是面向以美國為最終消費市場的區域價值鏈,另一個是面向中國為最終消費市場的區域價值鏈。這是我們面臨的一種新型國際經濟環境,并注定會對未來雙循環戰略的實施產生重大的影響。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冠肺炎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07 神通科技 605228 --
  • 01-07 合興股份 605005 --
  • 01-06 之江生物 688317 --
  • 01-05 天能股份 688819 41.79
  • 01-04 浩歐博 688656 35.26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