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字人民幣可以消費了,微信支付寶慌嗎?
數字人民幣和紙幣、硬幣一樣,是人民幣現金。不過,稍微不同的是,數字人民幣由數字訊號生成。而且不同于電子支付,數字貨幣支付無需網絡。
10月11日晚間,中央辦公廳、國院辦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下稱《方案》),明確了深圳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
從具體條款看,《方案》從三方面為深圳金融業發展提供了重點支持:
第一,支持在資本市場建設上先行先試。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試點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CDR)。建立新三板掛牌公司轉板上市機制。優化私募基金市場準入環境。探索優化創業投資企業市場準入和發展環境。依法依規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
第二,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深圳下屬機構的基礎上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平臺。支持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推動數字人民幣的研發應用和國際合作。
第三,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在深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融資。開展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支持深圳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先行先試,推動完善外匯管理體制。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在深圳依法發起設立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在深圳依法合規獲取支付業務許可證。推動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聯合人民銀行開展的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工作。
深圳數字人民幣紅包再成焦點
10月8日晚,微博“深圳微博發布廳”發布消息稱,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結合本地促消費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聯合人民銀行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本次試點由深圳市羅湖區出資,通過抽簽方式將一定金額的資金以數字人民幣紅包的方式發放至在深個人數字人民幣錢包,社會公眾可持發放的數字人民幣紅包在有效期內至羅湖區指定商戶進行消費。此次活動面向在深個人發放1000萬元“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每個紅包金額為200元,紅包數量共計5萬個。
而根據“深圳發布”微信公眾號10月11日發布消息,“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抽簽工作已完成。總計1913847名在深個人通過“i深圳”系統成功完成“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預約登記。
中簽的5萬名市民可以首試數字人民幣紅包的紅利,每個紅包金額為200元,可于10月12日18時至10月18日24時在深圳市羅湖區轄內已完成數字人民幣系統改造的3389家商戶無門檻消費。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場走訪深圳市羅湖區多家完成數字人民幣系統改造的商戶發現,目前羅湖區內萬象城、KK Mall等大型商場普及度較高,完成系統改造的商戶收銀臺均擺放了“數字人民幣”的統一標牌。但從商戶和商場從業人員反饋看,完成改造商戶均承諾只要有券就可以使用。但數字貨幣使用依然為新鮮事物,目前使用人數很少,此前一直在內測階段,今天是公眾發放第一天,很多商戶還沒有實際操作過。未來的推廣還要看銀行和商家的具體政策。
8月14日,商務部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在“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任務、具體舉措及責任分工”部分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人民銀行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等地及未來冬奧場景相關部門協助推進,后續視情擴大到其他地區。
此后,數字貨幣試點屢屢傳出進展,此次深圳羅湖區派發數字貨幣紅包,既是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大禮包中的驚喜之一,也被視為數字貨幣落地的標志信號。
紙幣終結進入倒計時?
數字貨幣問世,一個擺在眼前的問題就是,紙幣是否會被取代?
數字人民幣和紙幣、硬幣一樣,是人民幣現金。不過,稍微不同的是,數字人民幣由數字訊號生成。而且不同于電子支付,數字貨幣支付無需網絡。
據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介紹,未來數字貨幣的使用場景可能是這樣的: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數字人民幣的數字錢包,那連網絡都不需要,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里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
從定義來看,數字人民幣定位M0,是法定貨幣,屬于公共物品。數字人民幣體系將成為一套惠及公眾的免費的價值轉移體系和金融基礎設施。個人兌出、兌回數字人民幣時,商業銀行將不會收取服務費,將從兩方面提高數字人民幣使用者的福利:一方面,將降低全社會的資金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也將減輕現有電子錢包中的資金沉淀現象(人們可以無成本地將暫時不需要的數字人民幣兌回到商業銀行賬戶體系),消費者和個體工商戶可以有更多地選擇配置自己的資金。
但是否紙幣就此進入消亡倒計時?市場多認為,長遠來看應該是的。但央行數字貨幣在一定時期內不會完全取代紙質貨幣,它依然會作為老百姓日常消費時支付手段的一種補充。邁向“無現金社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此外,數字貨幣時代的到來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有社會結構和機構功能。
支付寶、微信慌了嗎?
數字貨幣來了,另一重疑問是:是否會對原有的第三方支付格局產生沖擊?
格局有所影響似乎是必然的,因為簡稱為DCEP的央行數字貨幣,即是Digital Currency和Electronic Pay-ment兩部分組成,前者意為數字貨幣,后者名為電子支付;前者代表數字貨幣在線上流通,后者說明DCEP的一個主要業務就是數字錢包。
因此,市場多認為,無論是所依靠的網絡資源背景與流通渠道,還是所承擔的基本職能,DCEP有著與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工具天然重合的部分,從而與第三方支付形成了市場競爭關系。
但數字貨幣和第三方支付本質上仍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只是一種支付方式,它們的效力不同。具體來說,機構或個人不接受支付寶或微信付款,在法律上沒有問題。但拒絕用戶使用現金或數字貨幣付款就是違法的。
此外,央行數字貨幣雖然在存在形態上,DC/EP是完全數字化和虛擬化,依托于數字錢包,流通手段更加便捷,更易于防偽和監管。但其對應的是M0,是央行對貨幣持有者的無息負債,不需要通過銀行賬戶即可實現價值轉移。
支付寶、微信這樣的移動支付工具,由于其本質上仍是基于銀行賬戶,在貨幣性質上屬于M1。支付寶和微信是公司化的支付體系而非法定的支付體系,用戶需要承擔手續費和掃碼設備安裝成本,比如用支付寶或者微信進行提現和跨行轉賬都需要向用戶收取手續費,還存在泄露隱私、盜號、欺詐等風險。而用央行數字貨幣,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交易都是零成本。
中老年人沒有“不會”的權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部分使用者的擔憂來自于是否會對已有的生活習慣造成不可逆的沖擊,尤其對中老年人來說,科技的發展,手機和移動端的快速普及,已經給一些市民帶來了困擾。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下文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其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聯網正在進一步向中高齡人群滲透。但他們之中,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人,被這個日益數字化、智能化的世界拋在了身后。
疫情期間,無處不在的防疫健康碼、通信大數據行程卡、健康申明填報等線上化應用,當“無健康碼遭遇拒載”、“不掃碼不能進站乘車”成為普遍的現實,很多中老年人感受到了科技發展的另一面模樣。
“會不會數字貨幣也成為強勢支付手段,又要學習下載和使用新的APP。剛學明白微信,又要學新的APP,還是喜歡用現金。”一位老年用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雖然數字貨幣不會在短期內取代現金,但是部分消費者的擔憂不無道理。越來越多的餐廳要求顧客必須掃碼點餐,出租車司機幾乎沒有人帶零錢找零,不會使用或者拒絕使用智能化設備,帶來的結果就是和時代越拉越遠。
或許在數字貨幣初生之時這個探討為時尚早,但在基礎設施建設與老齡化社會并行,在商業化的同時兼顧中老年人群體、降低其使用門檻,不只是科技企業所面對的艱深課題,更是全社會共同探索的方向。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