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存款規模瘋狂增長,來自誰?哪些銀行干的?
票友—票據圈兒那些事 PIPIDD
最近大家都在說結構性存款,但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別看:
1)哪些銀行在搞結構性存款?
2)結構性存款來自哪里?
3)近來結構性存款到底多少了?
話不多說,先上圖:中小行是結構性存款的最重要行!
如上所述,目前結構性存款總共在12萬億左右,其中大約有8萬億來自中小行,有3萬億來自四大行有1萬億來自四大行外的全國股份制大行!結構大致如下:
上圖已清晰表明,結構性存款來自遙遠的2011年,那時是四大行天下;此后中小行開始增速,在2012年增速一波,在2015年占比又翻翻,目前來看中小行的結構性存款增速還是高于行業平均,但四大行還是能保持勻速,這說明四大行在存款上也有壓力!
再上圖:企業還是結構性存款的最大金主
如上,個人再2014年都是結構性存款的最大來源,但是從2015年開始企業的結構性存款開始快速上升!目前個人是4.7萬億,企業是7.4萬億!
來自哪些銀行的個人和企業?
如上圖,四大行在個人領域維持優勢,中小行在企業領域突飛猛進!
相關材料:規模瘋狂增長 結構性存款再引監管出手
在規模不斷創新高之際,結構性存款的狂奔之勢引發了監管的關注。6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某股份制銀行獲悉,監管窗口指導部分大中型銀行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在分析人士看來,監管的初衷是打擊資金空轉套利行為、降低負債端成本。過渡期大限僅剩不到4個月時間,結構性存款的產品設計也逐步規范,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在內的國有大行已經在產品說明書中增設“投資冷靜期”,此前收益率在窄幅區間波動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已難覓蹤跡。
6月10日,有消息稱,銀保監會窗口指導部分大中型銀行,要求在9月30日前,將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壓降至上年末的2/3。北京商報記者從某股份制銀行相關人士處證實了這一消息。該人士表示,業務部門有收到窗口指導,不過沒有下發正式的文件,至于壓降規模,“由于每家銀行業務開展情況存在差異,具體的壓降要求是否一樣也不太清楚”。
而在產品發行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近期已有銀行發行明顯降溫。例如某股份制銀行在5月發行了超80款結構性存款及理財產品,但6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在該行手機銀行App上看到,沒有正在發售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僅有2款在預售。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含個人、單位)突破12萬億元,達到12.1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并且已連續4個月增長。從增量來看,今年前4個月結構性存款增加2.54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1.51萬億元的增量同比增長了超六成。
從客戶類型來看,在2.54萬億元的增量中,單位結構性存款超過2萬億元。郵儲銀行戰略發展部研究員婁飛鵬認為,結構性存款高增長中,公司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長較多,這其中可能有些企業利用銀行低息貸款購買結構性存款進行套利。北京銀保監局局長李明肖近日也透露,最近北京銀保監局通過大數據發現,一些企業在疫情期間一邊拿到銀行貸款,一邊又去買理財、結構性存款,這些實際上是套利,是要采取監管措施重點整治的。
一位國有銀行人士表示,壓降結構性存款,主要是針對部分商業銀行通過結構性存款攬儲,變相進行價格競爭,負債端成本的上漲必然帶動實體企業融資成本的提高,因此目前監管對于結構性存款的攬儲行為采取高壓態勢。
監管加碼之下,結構性存款的產品設計也越來越規范。此前,將浮動收益率的波動區間設計較窄,以此來“保證”投資者收益率的結構性存款已經難覓蹤跡,目前更多的是設置三檔收益率或者寬幅收益區間。
增設“投資冷靜期”也逐漸成為標配。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平安銀行、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已在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說明書中增加了“冷靜期”一欄。交通銀行此前也對部分產品增加了投資冷靜期。根據產品說明書,在投資冷靜期內,投資者可以解除已簽訂的銷售文件,商業銀行將遵從投資者意愿進行解除,并及時退還客戶的全部認購資金。
2019年10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要求商業銀行在銷售文件中約定不少于24小時的投資冷靜期,并載明投資者在投資冷靜期內的權利。由于《通知》設置了12個月的過渡期,也就是說從2020年10月起,投資冷靜期的規定將正式實施。
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表示,結構性存款的投資范圍涉及衍生品交易,相對普通存款具有更高的風險,但很多投資者理財知識不足,存在把結構性存款當成普通存款的現象。投資冷靜期的引入,給客戶預留出了更多的考慮時間,允許其在投資冷靜期內取消交易,更有利于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隨著保本理財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結構性存款受到熱捧,尤其成為中小銀行攬儲的“搖錢樹”。央行數據顯示,在4月末12.14萬億元的結構性存款存量規模中,中小型銀行占比高達65%,大型銀行僅占35%。這也引發了變相高息攬儲、產品設計不合規等一系列問題。去年以來,監管已連番出手規范結構性存款。
在監管不斷規范和渠道受限后,商業銀行的攬儲壓力恐將繼續升級。于康認為,隨著轉型過渡期的臨近,商業銀行面臨著較大的存量老產品整改壓力。未來應適當加大存款產品的宣傳力度,加大對低風險客戶的需求挖掘。在規范結構性存款發展的基礎上,注重儲蓄產品的創新開發,提高產品的吸引力。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銀行應努力加強產品設計與投研水平,逐步減少對高息產品的依賴。同時,應當加強后續的客戶服務,與客戶加深互動交流,加強品牌建設。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