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姜兆華:銀行理財“不兜底”道理在哪

2020年06月15日10:19    作者:姜兆華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姜兆華

  銀行理財產品未達預期收益遭客戶投訴一直是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一大難題。最近“理財產品凈值跌破本金”又登上熱搜,眾多網友紛紛口誅筆伐。其中,多家知名股份制銀行遭到集體投訴。投資理財產品為什么會虧損?銀行理財產品“不兜底”到底有沒有道理?

  一、投資銀行理財為什么會虧

  在很多人的傳統思維里,銀行理財產品和存款差不多,最大的差別就是利率高,預期收益也是有保障的。但事實上,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除了預期收益率相較于存款高之外,其承擔的風險與存款也有著本質的不同。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由其所投資金底層資產的配置結構所決定的。銀行理財產品配置的底層資產可以是固定收益類的貨幣市場工具、債券類,可以是權益類的ETF、公募基金,也可以是金融衍生品類的交易所期貨。資產配置的結構決定了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和預期收益水平。一般來說,風險等級越高的銀行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率往往也會越高。

  從感覺上講,絕大多數人會認為銀行理財產品一般不會虧錢。但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會因所投資產價值的變化而出現盈虧。在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之前,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基本采用“資金池”模式,即各類理財產品投資全部放在一個“資金池”,期限錯配,滾動發行;價值評估采用的攤余成本法,即無論最終資產收益是賠是賺,銀行都會按明碼標價的預期收益支付給客戶,這就通常說的“剛性兌付”。資管新規出臺的最大變化就是打破剛兌,回歸代客理財的資管本源,走凈值化理財銷售路線;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必須“單獨建賬、單獨管理、單獨估值”,新產品發行采用市值法,即時披露單一產品的價格波動,且不能承諾到期保本保收益。市值評估法的最突出特點就是隨行就市,即時反映理財產品的市場價值變化。假如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所投底層資產賺了,客戶也就跟著賺了,如果所投底層資產出現了虧損,客戶購買的對應理財產品自然也就跟著虧了。

  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配置中,貨幣基金、債券通常被認為是不可能出現虧損的金融資產。但在極端市場環境下,用市值評估法,也不排除會出現市場價格與“凈資產+預期收益”倒掛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銀行理財產品沒到期贖回,期間公布的理財產品市值只能稱之為階段性的“浮虧”或“浮盈”;理財產品沒到期,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盈虧”。近期“理財產品凈值跌破本金”的情況,絕大多數處于理財產品市值的“浮虧”階段,投資者應關注長期市值趨勢,不要被短期凈值波動影響投資心態。

  二、銀行理財不兜底道理在哪

  理財產品到期未達收益,銀行該不該兌付預期收益?理財產品到期虧損了,銀行是否要“兜底”兌付?這些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恰恰是銀行資管新規的核心目標之一。銀行理財產品“不兜底”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回歸理財資管本源。“受人之托、代客理財”是商業銀行理財資管的本質。銀行理財要回到真正意義上的代客理財,就要強化“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經營理念,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履行勤勉盡責和信息披露義務,把合適的產品賣給適合的投資人。打破剛性兌付,銀行不承諾保本保收益,僅以其專業化服務收取手續費傭金,理財產品收益或損失則由投資客戶自行承擔。

  (二)收益風險匹配原則。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收益產品必然對應高風險投資標的,這符合市場資源配置的基本邏輯。市場上很難找到一款利率定價高而又沒有風險的產品。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高于銀行存款,因而其承擔的風險程度顯然也會高于銀行存款。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一旦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收益達不到預期收益,出現虧損不能兌付預期收益或投資本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在資管新規之前,商業銀行出于聲譽風險管理要求,對資金池內的各類理財產品往往實行了剛性兌付,造成銀行表外資產集聚大量風險隱患。防范影子銀行、化解流動性風險成為商業銀行理財資管的一項長期任務。打破剛性兌付是銀行理財“不兜底”的重要標志,也是商業銀行實行表外風險自我隔離的一種有效方式。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產品“不兜底”符合資管新規的基本邏輯,是打破剛兌的具體表現。

  三、銀行理財不兜底或剛開始

  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轉型是商業銀行理財資管發展的大勢所趨。去剛兌并不意味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將會大幅上升。反而會倒逼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更加關注風險管理。未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風險高低取決于銀行資產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也取決于外部金融市場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

  從當前形勢看,由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和金融市場動蕩,很難在短期內徹底消除。金融市場中的黃金、外匯、債券、股票等金融資產的價格不確定波動或將長期存在。銀行理財產品配置的底層資產價格波動也將更加劇烈。在經濟下行期,銀行理財產品凈值低于預期收益甚至出現虧損的情況也會隨之增多。銀行理財產品“不兜底”或許才剛剛開始。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海洋大學MBA、EFP金融理財管理師,現任某全國股份制銀行總行部門負責人)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理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