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者批赤字貨幣化:財政部不可向中央銀行透支,這是底線,是法律,不可突破。
來源:經濟學家圈
作者:阮加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新冠疫情中的宏觀經濟政策
全球新冠經濟危機愈演愈烈,經濟普遍下滑,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各國都在采取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挽救經濟,而財政政策會面臨收入下降、支出上升的囧境。最近,財政科學研究院劉尚希院長提出“財政赤字貨幣化”觀點后,央行前副行長吳曉靈、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等學者、政策制定者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這里也談談非常時期的宏觀經濟政策問題。
一、大量增發貨幣沒有帶來通貨膨脹,不等于否定了貨幣數量論
全社會的總需求,是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量M與貨幣流通速度V的乘積MV,即:MV=PT=GDP。MV也是當年的經濟總量(GDP)。
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主要市場經濟國家以前所未有規模擴大貨幣存量,無論是量化寬松還是低利率,都沒有引起通脹。相反,很多國家面臨的經濟大敵不是通脹,而是通縮。較早實行量化寬松的國家,如日本,通貨緊縮持續了三十年,至今難以自拔,被克魯格曼稱之為“日本病”。
貨幣主義認為,貨幣量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P上升)。貨幣主義的結論是假定貨幣流通速度穩定,交易量既定時,貨幣供給M與價格水平P正相關。許多國家增加貨幣供給沒有出現通貨膨脹反而出現通貨緊縮,不等于說否定了MV=PT,只能說明貨幣主義的假定“V穩定”不存在。持續的通貨緊縮導致貨幣流通速度持續下降,貨幣量增長了,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更快,帶來的反而是通貨緊縮。
脫離了貨幣流通速度,無法討論“貨幣超發”還是“貨幣不足”。2016年日本發行的基礎貨幣量與美國不相上下,而日本GDP(MV)只相當于美國的四分之一,意味著日本的貨幣流通速度V只是美國的四分之一。
貨幣數量論的基礎觀點MV=PT是公理,不會偏離,更不會過時。增量貨幣沒有帶來通貨膨脹,沒有否定貨幣數量論,也不構成財政部可以向中央銀行透支的理由。
二、財政政策的若干問題
自古以來政府的財政收支都是量入為出。
在凱恩斯之前,少有“積極財政政策”這個概念。凱恩斯主義認為V不穩定,通過增量貨幣降息,利率趨于0時,進入凱恩斯陷阱狀態,流動性偏好導致貨幣流通速度V降低,難以通過增加貨幣量M提高總需求MV,必須通過財政支出提高全社會貨幣流通速度V。
政府要花錢,錢從哪里來?企業、個人的流動性偏好不愿意花錢,政府就在一級市場發債把錢借過來,去建設基礎設施。這會擠出企業、個人的消費、投資能力。解決之道是企業、個人需要資金時,可以在二級市場把國債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增發了貨幣,也實現了“財政政策的貨幣化”。
政府債,也是債。市場,是評判債券質量的場所,垃圾債是無人問津的。希臘國債、委內瑞拉國債都曾經是垃圾債券。債券在市場上競價發行的結果,是債券能否賣掉,而且,信譽好利率低,信譽差利率高。
規范操作,財政部在一級市場出售國債,市場能夠決定國債能否賣掉,也能決定國債利率。中央銀行通過二級市場(公開市場)購買國債,增加了貨幣供給,也是對財政赤字的支持。
中央銀行如果購買一級市場的國債,即“財政赤字貨幣化”,財政發生赤字,直接從中央銀行拿錢彌補,財政向中央銀行透支,俗稱“國庫通銀庫”,市場對政府財政的約束就沒有了。
更基礎的問題,沒有一級市場的參與,誰來為國債確定利率?誰來確定國債是否是垃圾債?
央行在二級市場買國債,增加貨幣發行,將來出現通貨膨脹時,可以在二級市場賣出國債,減少貨幣發行。而財政赤字貨幣化,則不可能在將來出現通貨膨脹時把增發的貨幣收回來。
一般認為,財政支出政策的效率低于市場效率。上個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發生“滯漲”后,一些國家的積極財政政策逐漸退出了常規政策工具。但是在非常時期,財政政策仍然是一劑救急的藥。如2008年次貸危機期間各國普遍采用了積極財政政策。
長期執行凱恩斯主義政策帶來的問題,是政府累積的天量債務如何最終解決。
經濟危機期間的宏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基于信用,基于市場,通過降息等策略降低資金成本。財政政策則傾向通過政府支出建設基礎設施以及對企業、個人的無償救助。政府財政的無償救助是指政府給企業、個人發放現金,讓企業、個人去花錢,免得政府直接花錢導致擠出效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明文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級政府提供貸款,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貸款,但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帶寬的除外。”因此,在我國“財政赤字貨幣化”是違法行為,意味著政府的財政支出無硬性約束。
在法律問題未解決之前,我國財政部不可向中央銀行透支,這是底線,是法律,不可突破。
政府缺錢,而現實經濟又需要政府花錢救助,此時政府可以在一級市場以超大的規模發行特別公債,當購買國債的企業個人需要流動性時,中央銀行以積極的姿態在二級市場購買這些特別國債,也擴大了貨幣供給。
三、恢復經濟,建議迅速實施如下宏觀經濟政策
1、新冠病毒導致了2020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有效藥物、疫苗,是最終解決之道。有效藥物、疫苗出現之前,對病患盡早發現,立即隔離,全世界都做到,疫情才會結束。我國的疫情已經大大好轉(5月13日,全國新增3個病例),在這種情況下,發現病患、隔離病患、隔離密切接觸者,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對于無癥狀無密切接觸的絕大多數健康人,則需要迅速回歸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狀態。限制健康人的自由流動,經濟永遠不可能恢復正常。
2、防止企業破產、個人失業。疫情終將結束,市場需求肯定會恢復。目前是要防止眾多的中小企業支撐不到疫情徹底結束的那一天。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對企業的支持、救助,是要防止企業倒閉,防止分工崩潰帶來長期的經濟損害。疫情帶來的經濟停滯,并未損傷經濟實體。勞動力,工廠,農田,高樓,街道,飛機,餐廳,等等都在,只是疫情導致資源閑置。國外市場短期無望,在總需求嚴重不足的此刻,財政政策需要在基礎設施完善、公共衛生、醫療健康、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服務全體國民的行業進行大規模投資,促進總需求的恢復。
3、防止出現持續的通縮。最新數據,2020年4月CPI同比上漲3.3%,環比下降0.9%;PPI同比下降3.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3.8%,環比下降2.3%。2020年的新冠經濟危機與2008年的次貸危機差別很大。次貸危機主要是抵押品金融標的價格崩潰導致金融體系出了問題,信心喪失導致總需求出問題。新冠經濟危機是需求側出問題的同時,供給側、商品供應鏈都出了問題。前期是中國的封城、隔離,后期是國外市場的隔離、停業。防止通貨緊縮,不是要減少供給,而是要擴大需求。
4、、擴大貨幣供給確保流動性的同時,量價并舉,降低利率,提高貨幣流通速度。在普遍困難的時刻,降息,可以降低企業、個人使用貨幣資金的成本,減輕企業負擔。2020年5月,主要市場經濟國家的利率在0.25%到-0.75%之間,負利率頻繁出現。中國的利率均值約為3.3%,還有很大的降息空間,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大幅度降低利率。
5、外需崩潰,政府要把擴大內需發展成為群眾運動、愛國運動。建議:⑴給全國每人發放2000元限期消費券(一視同仁,高收入者可以自愿放棄)。⑵因為疫情失業者,政府每月發放2000元救助連續發放三個月。⑶政府給堅持上網課的大中小學師生每人每月補助網絡設備帶寬費500元連續發放六個月。⑷因疫情無法正常工作的企業,若沒有裁員,補助這些企業,每人每月1000元連續補助三個月。⑸因疫情無法正常工作的企業,若沒有裁員也沒有降薪,補助這些企業,每人每月2000元連續補助三個月。⑹新增就業的企業能保證一年后仍然在崗的,補助這些企業,每人5000元。
6、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中國經濟對國外市場的依存度已經很高。內外市場,同是企業的客戶、上帝、衣食父母。非常時期,國內輿論需要考慮分寸,輿論的口舌之快,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海外市場,也將影響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阮加于2020年5月14日
參考資料:
1、劉尚希,財政赤字貨幣化,“中國財富管理五十人論壇”公眾號,2020年4月27日、5月12日。
2、吳曉靈,財政赤字貨幣化之我見,“中國財富管理五十人論壇”公眾號,2020年5月6日。
3、劉元春,允許赤字貨幣化就是允許政府行為無紀律化,會導致政府行為的失范,“網易研究局”,2020年5月13日。
責任編輯:張緣成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