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中國財富管理與發展論壇”的前身為“中國財富管理論壇”,始創于2008年,創始單位為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現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下設研究中心,始創于2005年,創始人為殷劍峰博士。本次論壇發布《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評價》系列叢書的第四本《財富管理機構競爭力報告——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評價(2018-2019)》,前三本分別為《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評價(2008-2010)》、《銀行銀行與銀行的影子——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評價(2011-2012)》和《錢去哪兒了——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評價(2013-2017)》。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領導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屠光紹;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殷劍峰等。
《財富管理機構競爭力報告》旨在從組織架構、業務模式、產品體系、增值服務、風險控制、人力資源和IT系統等維度全方位評估財富管理參與機構的競爭力水平,囿于資料的可得性,目前更多的是案例展示,未來,我們將持續努力,力爭建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競爭力評價體系。期望能夠通過我們的研究,為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的政策制定、參與機構的展業拓業以及高凈值客戶乃至家族企業主選擇服務機構提供若干原則和思路。
《財富管理機構競爭力報告》的主要觀點和結論如下:財富管理市場方面,以2019年各市場的最新時點數據為統計口徑,總體規模為133.38萬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小幅回落,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私人銀行市場2019年6月末的資產管理規模為9.37萬億元人民,其中招商銀行的資產管理規模和人均資產管理規模均位列第一名。參與機構方面,傳統的金融機構有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壽險公司、證券基金和信托公司等,非金融機構有獨立三方機構、家族辦公室和律師事務所,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優勢,也有不同的劣勢,如信托公司的信托牌照優勢和渠道劣勢等。監管政策方面,資管新規及分市場的實施細則真正實現統一監管了嗎?結果可能并不理想,因為:第一,銀行理財的業績基準和結構產品的收益率幾乎就是預期收益率,并未真正實現“破剛兌”;第二,銀行理財單一產品投資非標資產的比例沒有約束,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單一資管計劃投資非標計劃的比例不高于25%;第三,信托公司還有通道業務空間,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則沒有。產品體系方面,從固定收益類到權益類再到另類投資,從保值到增值再到傳承或風控,幾乎全覆蓋。
展望未來,市場將進一步擴大對方開放,市場集中度或可能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參與機構要做“有資產管理能力的財富管理機構”。鑒于此,參與機構可借鑒三菱UFJ的橫向整合策略調整組織架構或利用市場化機制構建“兩合制”的財富組織架構體系,業務模式可采取“咨詢顧問下的經紀商模式”,激勵機制方面可借鑒合伙人模式等。就監管政策方面而言,進一步強化資管新規的統一監管,防范監管空白或監管疊加,再者則是進一步優化完善信托制度,如家族信托的財產登記制度和稅收政策等。就產品體系而言,大眾客戶服務走向“凈值化+標準化+線上化”,高凈值客戶服務則趨向“定制化+個性化+線下”,產品功能由保值增值轉向傳承和風控,防范“破剛兌”下的收益不及預期訴訟或家族信托被擊穿后的訴訟等。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