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穆長春履新央行數研所掌門人 中國數字貨幣亮相在即
上證報記者近日獲悉,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下稱央行數研所)迎來了新任掌門人,央行支付結算司原副司長穆長春正式擔任所長,而備受關注的央行數字貨幣距離正式亮相近在咫尺。
數字貨幣亮相為期不遠
據悉,自前任所長姚前擔任中證登總經理后,央行數研所掌門人一直處于空缺狀態。多家與該研究所有合作的金融機構向記者表示,穆長春成為第二任所長后,央行數研所工作進展順利,備受關注的央行數字貨幣距離正式亮相已經不遠。
2014年,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便提出構建數字貨幣的想法,央行也成立了全球最早從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的官方機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該所主要工作職責是根據國家戰略部署和央行整體工作安排,專注于數字貨幣與金融科技創新發展,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新任所長穆長春近期就數字貨幣發展發表了諸多觀點,并于本周發布了《Libra與數字貨幣》的公開課,詳細解讀了中國數字貨幣DC/EP,同時也回答了市場對于Libra等市場熱點問題的關切。
中國數字貨幣技術更完善
“中國版數字貨幣項目稱之為DC/EP,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我們對它的定義是‘具有價值特征的數字支付工具’。”穆長春對于中國版數字貨幣進行了清晰定義。
中國版數字貨幣不需要賬戶就能夠實現價值轉移。具體場景中,只要手機上有DC/EP的數字錢包,不需要網絡,只要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實現轉賬功能。傳統電子支付在沒有信號的環境中無用武之地,而DC/EP不需要網絡就能支付,因此也被稱之為收支雙方“雙離線支付”。
“即便是Libra也無法做到這一點。”穆長春表示。此外,中國版數字貨幣不需要綁定任何銀行賬戶,擺脫了傳統銀行賬戶體系的控制。
在電子支付手段如此發達的今天,央行為何執著于研發數字貨幣?穆長春強調,首要目的是為了保護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需要未雨綢繆。
同時,DC/EP的推出也考慮到居民消費的隱私權。穆長春表示,公眾有匿名支付的需求,但如今的支付工具都跟傳統銀行賬戶體系緊緊綁定,滿足不了消費者的匿名支付需求,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現鈔支付。而央行數字貨幣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它既能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價值特征,又能滿足便攜和匿名的訴求。
央行對技術路線保持中性
穆長春表示,目前DC/EP采用的是雙層運營體系——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對公眾。這意味著將有一些商業機構也將參與數字貨幣運行之中,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調動市場機構積極性。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央行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正式推出國家支持的數字貨幣“DC/EP”,初期將向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阿里巴巴、騰訊以及銀聯7家機構發行。
穆長春透露,央行數字貨幣研發不預設技術路線。Libra是混合架構,DC/EP也是混合架構。但在這個層面,央行保持技術中性,不干預商業機構技術路線選擇。商業機構向公眾兌換數字貨幣時,采用區塊鏈技術還是傳統賬戶體系都可以。無論采取哪種技術路線,央行都能適應。
他表示,DC/EP的投放過程跟紙鈔投放一樣。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開戶,按照百分之百全額繳納準備金,個人和企業通過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開立數字錢包。DC/EP依舊是M0替代,具有法償性。
對于用戶而言,只要下載一個App進行注冊,就可以使用數字錢包,充值取現則需要對接傳統銀行賬戶。
不過,此次穆長春并未討論備受關注的數字貨幣智能合約功能。穆長春此前在多個場合表示,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加載智能合約。但如果加載超出其貨幣職能的智能合約,就會使其退化成有價票證,降低其可使用程度,會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數字貨幣會加載有利于貨幣職能的智能合約,但對于超過貨幣職能的智能合約還是保持比較審慎的態度。
責任編輯:趙子牛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