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理解開放銀行變革的八個視角

楊濤:理解開放銀行變革的八個視角
2019年03月22日 21:28 新浪財經綜合

【金融315,我們幫你維權】近年來,銀行卡盜刷、信用卡糾紛、暴力催債、保險理賠難等問題層出不窮,金融消費者維權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黑貓投訴

  來源:當代金融家雜志

  文/楊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

  原題 /《理解開放銀行變革的八個視角》

  隨著理論、監管與實踐的深入,開放銀行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為了更好地厘清我國的開放銀行理論與實踐路徑,需要充分把握制度、戰略、數據、技術、業務、平臺、客戶以及責任八個視角的問題。

  伴隨現代銀行業的發展,新技術在商業銀行各個層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并且深刻影響著銀行的內部架構與外部環境。從技術和業務兩個層面出發,·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關注戰略與細節層面的開放合作問題。自2014年以來,始于英國監管部門“自上而下”的推動,系統性的開放銀行理念逐步走到金融創新的前臺。經歷多年探索之后,開放銀行在近兩年逐漸受到各國監管者和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

  開放銀行的內涵

  在發展早期,開放銀行更多是著眼于數據開放的視角。因為在大數據時代,銀行數據被公認為極具價值、但開發嚴重不足的重要“生產要素”。如何通過合理的規則與手段,使得銀行擁有的數據財富被第三方所使用,成為金融科技時代的重要命題。由此,初期的開放銀行本質上是對銀行數據的共享,同時以API作為實現相關目標的前沿技術手段。API的全稱為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即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其本質是一些預先定義的函數,目的是給予開發人員基于某軟件或硬件得以訪問一組例程的能力,并且無須訪問源碼,或理解內部工作機制的細節。

  但隨著理論、監管與實踐的深入,開放銀行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例如,根據高德納咨詢公司(Gartner)的定義,“開放銀行是一種平臺化商業模式,通過與商業生態系統共享數據、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業務功能,為商業生態系統的客戶、員工、第三方開發者、金融科技公司、供應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務,使銀行創造出新的價值,構建新的核心能力。”

  2018年作為“后互聯網金融”和“前金融科技”時期,國內的新金融發展開始更加關注主流金融機構的變革。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先是浦發銀行推出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之后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等都對外明確釋放了打造開放銀行的信號。與此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也明確表示,正在探索相關制度完善,努力建立健全開放銀行業務規則與監管框架。

  從八個視角理解開放銀行變革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當前為了更好地厘清我國的開放銀行理論與實踐路徑,需要充分把握如下八個視角的問題。

  一是制度視角。

  銀行業一直是各國金融監管的核心對象,如果出現危機,往往會對一國經濟社會帶來深遠的負面沖擊。因此,銀行業的變革離不開制度與規則的引導和約束。就全球來看,英國和歐盟的開放銀行制度探索走在世界前列。如英國主要由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CMA)主導開放銀行服務計劃,并由財政部牽頭成立工作組(the Open Banking Working Group,OBWG)對外發布監管框架。歐盟則著重從銀行“存貸匯”的“匯”著手,基于已有的《支付服務指令》(Payment Service Directive,PSD)與《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頒布新的支付服務指令(Payment Service Directive 2,PSD2)。到2019年9月,歐洲監管機構計劃完成新的技術標準,準確闡明銀行技術平臺與外部公司建立聯系的方式。同時,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以及韓國等也借鑒英國與歐盟經驗,積極推動開放銀行監管規則的制定。相比而言,我國的開放銀行探索仍然是在銀行業務邊緣地帶“自下而上”實踐,并沒有涉及監管核心問題,如真正進行系統性變革,則亟須監管規則與標準的落地。

  二是戰略視角。

  無論在各國監管部門對銀行的評級,還是各類媒體和社會組織對銀行的競爭力評價中,戰略與管理能力都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類型。例如,美國的“駱駝”評級法就關注銀行管理水平,主要考察銀行業務政策、業務計劃、管理者能力等。長遠來看,開放銀行不僅是一項具體的技術或業務解決方案,而且是金融科技時代銀行業戰略轉型的重要方向。尤其在我國,商業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經濟周期下行、同業競爭加劇、監管更加嚴厲等,新技術更是給銀行傳統業務帶來全方位沖擊,在此背景下,著眼于開放銀行的變革,本質上是對銀行經營模式、系統架構、數據管理、業務創新的全面梳理,并在萬物互聯的時代,重新定位間接金融類中介組織的價值。

  三是數據視角。

  從狹義角度來看,離開數據開放的“開放銀行”戰略,很可能是不完整的。例如,英國近年來高度關注開始制定開放銀行的數據共享政策,包括建立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指引。核心是要求英國九大銀行(其他銀行可參照執行)遵循統一的數據開放標準,支持客戶(包括個人和中小企業)將自身賬戶信息向第三方機構共享,促進金融產品創新,幫助個人和企業客戶獲取更好的金融服務。我國監管部門也推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從質量優化到價值挖掘,銀行業大數據應用已經迎來新機遇。從銀行角度看,需要解決的一是數據夠不夠,尤其是在傳統結構化數據之外,增加非結構性數據管理;二是數據好不好,在大數據的“泡影”里面把無效數據、低效數據去除,增強數據質量、加強治理;三是數據怎么用,包括數字化、安全、改善管理、業務層面、外部合作等。當然考慮到我國的監管環境,真正的數據開放短期內還難以有較大進展,更多的是需要做好相關儲備,并且在此過程中不能忽視個人數據信息保護問題。

  四是技術視角。

  開放銀行建設離不開對前沿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就金融科技的底層重大技術來看,需關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物聯網)、分布式技術(云計算、區塊鏈)、安全技術(密碼技術、量子技術、生物識別技術),還有一些尚在發展的前沿技術,如邊緣計算、數字孿生、腦機結合、增強現實等以及有向無環圖(DAG)、哈希圖(Hashgraph)等下一代分布式技術。當然,不同技術的成熟度和可應用程度實際上是有差異的,這也影響到銀行科技創新的技術路徑選擇。比如,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機器流程自動化等的技術成熟且應用范圍較寬,可優先布局和發展;區塊鏈則相對較低,應進行更多的相關實驗。根據自身條件差異,銀行積累強化科技能力的路徑也有不同層面,一是以開放視角下的、企業級的系統研發與集成為核心,在底層合理、適度應用外部技術與設備;二是以外包與合作為主線,在共贏發展中不斷提升自身適應新技術的能力;三是在整合自身技術資源的基礎上,探索外部技術輸出與服務。

  五是業務視角。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和巴塞爾委員會(BCBS)把金融科技活動分為:支付結算、存貸款與資本籌集、投資管理、市場設施等。進一步細化看,典型的金融科技需求場景包括金融安全與金融監管、支付結算、融資產品與服務、智能營銷與服務優化、身份認證與風控、保險服務、智能投顧與財富管理、信用服務等。對于開放銀行轉型來說,需有效融合新技術、新理念,全面重構原有的業務模式,打造銀行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全新應用場景,最重要的是兩大創新方向:一是新型“家庭金融”,即從家庭層面實現消費金融、財富管理、風險管理等多樣化服務功能的配置。二是新型“產業金融”,包括產業鏈金融,即以金融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鏈優化,服務產業升級、規模經濟、中小微金融與普惠金融等。除此之外,面對金融混業經營、綜合經營的趨勢,在合規前提下,銀行改革也離不開對其他金融業務類型的探索。

  六是平臺視角。

  通常來看,開放銀行是以各種平臺合作模式為主,采取自建、合作、參與和投資四種模式進行建設。近10余年來,雙邊市場與平臺經濟理論成為國外產業組織理論中進展最為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平臺經濟模式涌現,這里的平臺概念刻畫的是一種現實或虛擬空間,該空間可以導致或促成雙方或多方客戶之間的交易;換言之,平臺是以某種類型的網絡外部性為特征的經濟組織。平臺經濟之所以擁有巨大魅力,是因為它具有“網絡外部性”的特殊性質。在金融科技創新浪潮中,主流金融機構普遍運用科技手段全面改造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眾多新興機構加入原有金融服務產業鏈,整個金融行業生態都在發生變化,多層次的平臺模式成為市場結構的優化方向。作為現代金融業的核心主體,開放銀行最終應該能夠有效推動整個“開放金融”建設,在此平臺生態中可能會涵蓋四類主體:在業務與經營活動中積極應用新技術、并探索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持牌金融機構;利用自身技術優勢開展金融業務或對外提供技術服務的互聯網企業;主要為金融機構或類金融組織提供技術支持與外包的新技術企業;利用新技術搭建平臺,提供創新型金融服務的互聯網金融、類金融組織。

  七是客戶視角。

  從根本上看,開放銀行變革的驅動力與金融科技創新一樣,其供給側驅動因素是不斷演進的新技術和變化的金融監管,需求側影響因素則是不斷變化的企業與消費者偏好。具體看:

  一是充分適應客戶需求更加多元化、專業化、智能化的趨勢,真正在客戶服務和以客戶為中心方面實現實質性的快速改進,同時構建了產品和服務的聯合鏈條,滿足用戶的全部需求。

  二是無處不在的“交互”,因為從居民到企業,我國客戶主體習慣的交互界面,已經快速向移動互聯網時代轉化,整個商業生態都在變,更需要通過開放銀行建設,使得未來銀行服務如“網”無處不在,體驗一“點”觸手可及。

  三是更好地維護客戶關系,有效實現線上線下的結合。長期以來,盡管銀行電子化進程逐漸深入,但客戶在許多業務環節仍需到網點完成,網點也是銀行內部重要的業務與利潤中心。未來需要真正實現資源重新整合,面對開放銀行時代、客戶不再局限于本地的挑戰,實現“無人”銀行背后“有人”服務,從而更有效地維護客戶服務、感情,增強客戶黏性。

  四是從客戶到用戶,再到伙伴。客戶不僅是被動地接受產品和服務,而且能夠主動定制和提出需求,甚至最終參與到產業鏈的服務流程中,也成為部分服務的提供者之一。

  八是責任視角。

  近年來,各類企業的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表現愈發受到關注,問題嚴重者可能導致公司形象受損,甚至引發生存危機。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研究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戰略、方法,重視其經營活動在經濟、社會、環境等維度產生的影響。在當前環境下,銀行業機構和銀行家都遭遇了眾多環境與輿論挑戰,更需要積極發揮履行社會責任主體功能,進一步強化責任管理,創新責任思想理念,完善責任管理體系,健全責任推進機制,逐漸將責任管理融入日常經營管理。在此背景下,建立在共贏、共享、共同發展基礎上的開放銀行建設,天然符合了銀行責任體系建設的原則。對此,需要從開放銀行建設的技術、制度、文化多個層面,真正推動銀行業機構強化服務實體“初心”,增強社會公眾認可與“信心”。■

責任編輯:趙子牛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3-27 中創物流 603967 --
  • 03-21 三美股份 603379 32.43
  • 03-18 亞世光電 002952 31.14
  • 03-14 震安科技 300767 19.19
  • 03-14 永冠新材 603681 10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