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
吳敬璉
紀念改革開放40年,最好的方式就是認真回顧這40年的偉大歷程,經過深入思考、研究分析,總結經驗和教訓,進而找到正確的方向和路徑,砥礪我們前行,取得更大的勝利。
在我看來,改革開放40年主要的經驗就是一定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向,并在這一原則指引下去執行相關的任務。在這40年中,凡是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推進得比較好的時候,中國經濟的質量和速度都表現得比較好,人民群眾福利也得到較大提高,社會和諧的氣氛就能夠保持甚至改進。反之,當改革市場化、法治化進行得不順利甚至出現曲折的時候,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會遇到挫折,出現減慢甚至倒退的情況。
40年來,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波折和起伏。
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改革時,明確總的方向是市場取向——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但由于基本上是用從蘇聯學來的政治經濟學解決問題,后來就出現了80年代初期的曲折,退向計劃經濟為主。
總結教訓以后,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革目標是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經過80年代中期的反復討論,在1985年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確立了具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模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競爭性的市場體系和適合商品經濟的宏觀調節體系。1987年黨的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建立計劃與市場相統一的經濟體制。國家調節、市場引導模式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后來。1988年、1989年以后,又出現了一次曲折,改叫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經濟的性質還是計劃經濟。
1992年黨的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改革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四屆三中全會制定了50條綱領,確定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個決定的貫徹使得中國經濟在世紀之交真正實現騰飛。
到了21世紀初期,特別是2005、2006年,又出現了新的曲折,甚至出現了某些國進民退的現象。黨的十八次代表大會做出歷史性決定,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改革目標設定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制定了336項改革綱領,覆蓋社會各個方面,相關措施現在看起來也是恰當的。
雖然經歷了曲折,但是所幸的是,每經過一次曲折,我們都會上一個臺階。現在因為改革沒有完全到位,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也沒有到位,帶來了一些問題,總體上可以概括為蹺蹺板式的經濟運行狀態:由于主要是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大量投資又造成了杠桿率過高,造成系統性風險出現的危險。因此,宏觀經濟政策就很難處理,降杠桿會帶來增長率下降,保證增長率就會導致杠桿率上升,系統性風險上升的危險就增大。
到底有沒有出路?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提高效率。效率能不能提高,歸根到底還是要靠改革。說到底,就是要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的決定,特別是要貫徹十八次代表大會、十九次代表大會,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改革決定,真正做到堅決貫徹、逐一落實。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