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斌:提高供給水平 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祁斌:提高供給水平 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2018年01月14日 11:29 新浪財經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祁斌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祁斌

  新浪財經訊 由佛山市總商會主辦,《財經》雜志、《財經》智庫承辦的“2018中國制造論壇”于1月13-14日在廣州佛山舉辦,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祁斌出席并演講。

  其表示中國人民的消費能力確實上去了,需求水平是國際接軌,但供給水平嚴重不足。要要盡快通過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水平。他認為提高供給水平只有兩條道路,第一條道路就是自我研發,第二條道路就是拿來主義,兩者相輔相成,自我研發的核心就是體制機制,體制機制中有很多東西,最重要的部分是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

  以下為演講實錄:

  祁斌:感謝朱市長的邀請!各位嘉賓,早上好!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來到佛山,我在七八年前來過一次順德,當時在證監會工作,他們請我來講講資本市場,后來很多年不來了,那時候我不知道順德和佛山是一回事,前兩天也是《財經》在北京的論壇,朱市長去了,說歡迎來交流交流,后來找了機會來調研了一下,才知道佛山的制造業這么牛,在中國的城市里可以排進前5,佛山還有一個“嶺南新天地”,像上海的新天地,真的非常好。當然這邊天氣也很好,看我們穿著毛衣的,就知道我們是從北京來的,那里前兩天零下10度。

  今天討論這個話題很有意義,前面幾位領導也講的非常好,制造業在現在的世界的發展階段,對很多國家來說還是支柱產業,而且制造業是非常廣譜的。去年11月9日,總書記和特朗普見證了中投和高盛搞的中美制造業合作基金備忘錄的簽約儀式,目標是在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寬泛的領域內尋求合作,我今天借這個機會匯報一點想法,題目是新時代、新挑戰、新戰略,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加快提升中國制造業水平。

  這張圖給大家演示的是中國制造在世界舞臺上的崛起,中國在2008年前后制造業第一次超過了美國,2012年超過了歐盟綜合,中國在量上是全球第一大制造業大國,有一篇文章叫《偉大的中國革命》,分析中國這個國家在35年以前人均GDP大概是南撒哈拉沙漠國家的1/3,成長到今天這么一個格局。前兩年社會上有個段子,全球第一大鋼鐵生產國是中國,第二大是河北,第三大是唐山,第四大是德國,美國是第六,但是第一是第六的8倍,中國同時生產60%的水泥和25%以上的汽車,這是傳統產業。

  在創新方面,中國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2015年中國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專利申請國,2017年中國的專利申請已經是美國的150%,我們的專利也是有一些魚龍混雜的,不是每個都特別好。給大家講一個好的,2016年中國的清華大學在美國申請的專利,獲批的專利數排到第二,第一名是MIT,就是一個外國的大學在美國申請的專利超過了除了MIT之外的所有的美國大學,這是非常驚人的,這是很令人震撼的,我說你們覺得是為什么,他們說你說呢?我說,一方面是中國科學的進步,科技人員的努力,另外一方面最根本的還是中國過去35年實行了經濟體制改革,中國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我們走的道路是比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因為走了這樣一條道路我們實現了35年的連續增長,使得中國有了巨大的財富,有了錢才能搞科研,才有經費,我們去美國留學的時候,1992年,那時候我離開清華工資是78塊錢,正好10美元,今天清華大學的經費中國肯定是第一,在世界上我估計是前幾名,第一是有錢了,第二更加根本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加上資本市場的發展,解決了科研向生產力轉化的機制,這是更加重要的。

  我2000年回國的時候,我們物理系的老師顧秉林做了清華的校長,他說中國怎么建美國的硅谷,我說硅谷就是科技+資本,他覺得我說的非常對,因為沒有體制機制,解決不了科研向市場和產品轉化的問題。一個人搞科研,可以是愛好,可以是情操比較高;13億人搞創新只能靠體制機制。

  2018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者市場,以前大家說按購買力評價來算可能早就超過美國,但是最近第一次大家認為中國有可能真正在消費實力上超過美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再往前走一段時間,借用一個西方的概念,中國中產階級家庭人口有可能超過美國整個人口,這是在人類社會從來沒有見過的一個增長和發展,可以說是前無古人,是不是后無來者,不知道,印度會不會實現同樣的發展,有待觀察,但是前無古人是一定的。

  最近我們跟高盛的談判過程也是非常艱苦的,因為最大的難點就是,盡管今天的世界是互聯網時代,中美之間每天有30多班航班,哪怕是優秀的外資投行對中國的理解都是相對浮淺的,最大的難點是讓他理解中國的消費者市場,中國的產業升級,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和中國未來的發展,最后一輪談判的時候高盛第二資深的合伙人說了一句話,他說,我認識到中國故事將是幾個世紀的故事,當時很讓我受觸動,這張圖讓我們簡單了解中國的過去和未來。

  無疑,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但新時代也面臨新挑戰。以半導體存儲芯片為例,2017年的水平我們與發達國家,還不是最發達的國家,與日本和韓國的差距是12年,我們的研究員同事說是相差一個技術世代,實際上就是差一個生肖,每年中國所有的漁民捕撈的對蝦正好換兩架波音,我們在關鍵技術上沒有談判力還是非常痛苦的。我有一個朋友做半導體器件的投資,他們投資的一個企業研制出一種傳感器,前段時間他和我聊,說日本人倒過來買他的傳感器,一般都是中國人買日本人的產品,他覺得很奇怪,后來一打聽,日本市場也有類似的傳感器,售價是2.4元,他說我賣2毛錢,我還有賺頭。所以我們的重點技術突破以后,對我們產業的提升,對我們的談判力和對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我經常說,世界上只有兩種產品,一個是中國人會做的,一個是中國人不會做的,只要是中國人會做了,價格就咔嚓一下子低80%,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國家不讓我們去獲取先進技術的原因,還是因為擔心中國人的競爭力太強了,因為中國人民太勤勞了、太努力了,他有點受不了。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他們生氣或者害怕就不努力。

  新戰略,上面這張圖雖然很簡單,可以基本幫我們厘清中國的供給側改革的來龍去脈,這是過去20年三個地區(中國臺灣、日本和中國大陸)人均攝入的卡路里的走勢圖,臺灣和日本都是一路向下,一個是老齡化,一個是大家吃飯方面都注意了,不再胡吃海喝了。藍色的曲線是20年中中國大陸的人均攝入的卡路里,一路向上,成功地超過了日本和臺灣,還在繼續往上走,說明我們改革開放成功了,我們終于吃飽了,這條曲線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它很快會掉頭向下,為什么?我們也人口老齡化,我們也不再胡吃海喝了,中國的消費需求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左邊是馬拉松,是我去年參加長沙馬拉松比賽,跑了半馬,3.7萬人,每人至少一雙跑鞋或者三雙跑鞋。中國人民的消費能力確實上去了,本來日本做跑鞋的公司亞瑟士要倒閉了,中國人一跑步,救活了,中國人還救活了耐克等等一堆品牌。今天的中國,不要說一線城市,就是佛山人民的生活跟發達國家的紐約、東京、倫敦都沒什么太大差別,就是說我們的需求水平是國際接軌,但供給水平嚴重不足,我們在2015年人均勞動生產率相當于美國的1/14,這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40%(含所有非洲國家),我們總體的供給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因此需求水平這么高,供給水平這么低,要盡快提高供給水平,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水平只有兩條道路,第一條道路就是自我研發,第二條道路就是拿來主義,兩者相輔相成,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自我研發的核心就是體制機制,體制機制中有很多東西,最重要的部分是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

  右邊這張圖是1979-2009年的人均儲蓄增長倍數,人均GDP增長178倍,人均儲蓄增長1619倍,一方面大量財富的積累,與此同時,大量的中小企業找不到融資。貸款貸不著,在座的馬蔚華行長非常聰明,搞了投貸聯動,大部分銀行是不敢給小企業貸款的,小企業發展好了,銀行也只能拿那么一點利息,發展不好就是不良貸款,不符合經濟規律。只有成長性的股權性投資,資本市場才比較合理的支持創新,一方面我們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既能支持創新,又能化解金融風險和潛在的危機,因為大量的資金在社會游蕩容易形成投資的泡沫。

  第二個戰略是優化對外投資,中國的對外投資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剛才鄭主席講到中國企業走出去,說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我理解是兩個意思。我前段時間在清華組織了一個系列講座,請了鼎暉的吳總去講,他說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現在是一個全球舞臺了,足球場,你就踢后半場,只在你家門口踢,你贏球嗎?不能,頂多踢平。因為現在已經是全球市場了,你必須到前場去踢,這個比喻是很深刻的。另外一個原因,我們改革開放30年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用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何樂而不為,日本實行現代化過程中一部分也是靠收購。中國十幾年對外投資翻了很多倍,但是出了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人只是把它當成一個財務投資,沒有想辦法跟中國經濟結合,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里面,沒有時間講。

  中國從2015年來對外投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張圖前三位高科技、制造業、消費類,說明大家原來海外投資都是想出去投一投,掙點錢,或者以為到處是藍海,結果出去發現到處都是坑。現在發現出去投資之后帶回來推動產業的升級,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成就自我。從海外投資熱點的轉移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本身的轉型,原來是簡單粗暴出口加工,后來轉化成為一個支持本國的內需增長和產業升級的模式,這是一個深刻的變化。最近有一本關于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受挫原因分析的書,請我寫序,我寫了一篇,題目叫《在不確定的世界尋找確定性》,大致的意思是,今天的世界如此不確定,中國人去海外投資就更加不確定,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消費者市場,你是一個中國人,跟它結合,可以尋找到你的確定性。

  今天正好在佛山,提一下庫卡,剛才庫卡的CEO也講到。前段時間在佛山座談的時候,美的的戰略發展總監跟我講,代表他們老板感謝我一下,為什么呢?前幾年我來順德那次講座的時候,他們老板聽了我的講座,后來下決心上市。他說這次庫卡的收購有一個現象,他們收完了庫卡,股價翻了一倍,當時收的時候大家還說有點貴,現在大家覺得免費收了一個庫卡,我說這是因為你收了庫卡以后,你在這個領域中形成了一定的壟斷優勢,所以市場給你一個溢價。這說明,中國的企業如果能夠用好海外收購的話,能給自己帶來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我們最近去看了寧波的均勝電子,它收購了一個德國的汽車方向盤系統公司,原來的德國公司只覆蓋歐洲和美國的市場,因為被中國人收了,就能覆蓋中國市場和東南亞市場,結果德國的廠子擴容了三次,德國當地老百姓都非常感謝中國人。現在他們去收日本的一個公司,就覆蓋了全球,這些背后的理念,最核心的是雙贏。因為我們有這么大縱深的市場,我們有條件。

  這張圖是中美產業演進趨勢和歷程,美國100年的演進從農業為主到制造業為主,到今天服務業為主,中國過去35年雖然過程沒有它那么長,但是顯現出非常相似的趨勢,說明很多經濟規律是一致的,這是第一。第二,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是落后一段時間,使得中美之間的互補空間巨大,勞動生產率能夠差十幾倍,一定可以找到很多共贏空間,其中有一個空間就是我們按照這個思路設計的,就是中美制造業合作基金,在兩國元首的見證下簽署了“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通過這個基金為抓手,把兩國的產業深度地結合在一起,我們依托這個基金提供一個公開平臺,這就是為什么今天我們跟同志們做一個交流,希望為中國的企業走出去和先進技術引進來提供一個公開的平臺。以美國中西部的制造業為例,對它來說是一個相對傳統的技術,對我們來說依然是相對先進的,我們研究了美國的RUST-BELT(鐵銹地帶)產業集群,相對來說仍然非常有技術含量,像約翰迪爾,美國的確沒什么人買拖拉機了,但中國的農民把它稱為“拖拉機里的寶馬”。另外就是GM,今天它在中國賣的車已經超過了美國,這是我們找到的一些共贏空間。

  去年郭臺銘到美國威斯康星投資100億美元,有人說是不是另一個曹德旺。但實際上是一個雙贏,一方面確實幫助了美國中西部的工人階級增加工作機會,另一方面,郭臺銘到全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園區,跟美國的業界相互競爭,他的水平就上去了,從低端加工走向中高端制造業,況且他離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者市場美國市場的運輸半徑縮短,降低保護主義阻力,還減免了30億美元的稅收等等,是一個雙贏。

  美國的中西部制造業,這是一個概念,不只是局限于中西部和制造業。同時,我們看到美國的傳統產業本身也在尋求產業升級的努力,而且產業升級是應該依托于傳統產業的,沒有汽車,哪來的無人車,沒有傳統制造,哪來的3D打印,人不能一天吃成一個胖子。美國自己傳統制造業的升級換代與中國消費者結合和我們的產業升級結合在一起,大家是可以形成良性互動的。

  同時,中國的產業升級,也需要有堅實的制造業基礎,我為什么特別來這個會議呢?因為制造業對中國的產業升級很重要,我們的共享單車超過了美國,確實是的,因為我們有人口規模,它本身是一個商業模式,但你的國家如果閥門和螺絲都做不好,怎么產業升級呢?還是一個巨大的疑問。飛機發動機的瓶頸在哪里呢?就是材料和工藝。

  與此同時要強調一條,你光搞一個基金,是不夠的,不管規模有多大,我們要構建一個生態系統。中投有兩千億美元可投資,同時,我們通過匯金控股了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若干銀行和保險公司,我們想構建一個生態系統支持中國的公司走出去和先進的技術引進來,我們去年搞了一個中投論壇,幾百家中外CEO參會,打造了一個系統,包括中國的民間PE和產業界的人士,和地方政府。我們最近搞了一個系列活動,美國州長走入中投,有一個州長是阿拉斯加,他來了以后,就鎖定了一個項目,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管道項目800多億美元投資。所以平臺是創造價值的。

  我們中國很多企業到巴基斯坦去投資,鋼鐵公司投了以后鋼鐵運不出來,修馬路的發現沒有車跑,所以我們要把他們帶到同一個平臺去。

  中國的“一帶一路”核心是新型的全球化,傳統的全球化是西方主導的,它的主要問題是零和游戲、涸澤而漁、一蹴而就、簡單粗暴,這些問題都是大忌,我們要注意。

  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時候,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有增量,右邊是美國一位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預測的2017年到2019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世界增量的貢獻,中國超過了美國+日本+歐洲的總和,因為我們有這樣巨大的增量,我們能夠惠及世界,才不是零和游戲,我們一方面給世界提供增量,同時還因為一帶一路,因為跟世界的結合,我們知道市場經濟的好處,就是大家結合是有增量的,還會產生新的增量,會使世界更好。中國的崛起如果不能讓世界受益,將是不可持續的,我們不僅要有這個心胸,也確實有這個空間,只有這樣,我們的發展才是真正可持續的,才能夠真正實現和平崛起。

  因此,我們按照中美制造業合作基金的模式,一方面雙方出資,中美一人一半,另一方面中投和高盛,兩個強強聯合,一方面實現了供給側改革需求端消費品的升級,另外一方面在發展一定時間之后它的產能往這邊轉移,實現了產能的升級或者是供給端的升級,最重要的還是商業可行,實現共贏,我們計劃帶上中國的產業和中國的民間資金去跟美方對接,具體是在4月17、18日在芝加哥開一個峰會,我們會帶中美的CEO搞一個閉門對話,歡迎大家參加,不過會進行篩選,有真實的合作項目和需求,真正實現共贏。我們按照這種模式,雙邊基金加上產業對接或者構建生態系統,中英、中日、中以、中法、中德這些發達國家都可以往前推進,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們產業升級的速度,同時也可以幫助這些發達國家延續它的繁榮,創造新的就業和發展機會。按照發展中國家的方向,選擇和我們可以交換比較優勢的國家,做雙邊基金加上生態系統,這樣我們可以把“一帶一路”的倡議能夠落實到地,而且有比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不是漫天撒網或者是到處撒錢。

  總書記曾經告誡我們,我們要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我這里對比了兩張照片,一張是曼哈頓,一張是浦東陸家嘴,是多么的驚人相似,世界上竟然有兩個國家長的這么像,面積也差不多,經濟總量快要接近了,金融中心都長的差不多。實際上很多東西,我們在過去改革開放30年中,很多東西是跟發達國家學習的,包括美國,當然歷史上他們也跟我們學了很多,包括造紙術等等,現在很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也開始學習我們實事求是的一些做法。大家是相互學習的,我們中國人學習得比較努力,也比較善于學習,人口規模也比較大,所以搞著搞著經濟總量接近美國了。過去一百年世界上沒有兩個國家如此接近。我們是靠著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比較實事求是的發展模式走到今天的,而且全方位地在進步,實力在全方位地接近世界第一強國,這個時候很多發達國家必然會有很多的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包括西方對中國有一些遏制,或者不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等等,這些都是應有之意。這個時候我們堅定不移地往前走,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這個時候,怎樣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個最重要的抓手是中美經濟要更加緊密地纏繞在一起,我們不害怕斗爭,西方遏制中國,我們也能夠應對,但是我們要向更加正面和積極的方向去引導和推動。

  美國有一個經濟學家,周老師應該很熟悉,是杰弗里·薩克斯,他提出了休克療法,不太成功,但是他寫的這篇文章很好,叫做《全球格局的演變》,文章的意思是說亞當斯密說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交換比較優勢,他說落后國家也有比較優勢,比如說它比較落后,所以它增長空間比較大,人口比較年輕,比如印度,平均工作年齡是25歲,我們是45歲,它的規模比較大,中國14億人,這樣交換著交換著,有可能有一天落后國家趕上發達國家,至少總量如此。因此,19世紀是歐洲世紀,20世紀是美國世紀,21世紀大家說是中國世紀,他說完全可能,但是他說我更希望是一個全球世紀,他說我們如此緊密的纏繞在一起,我們都分不出彼此,他說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印度世紀,他講的話很有道理。

  如果我們采取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實現中美的雙方共贏,對彼此都有利的話,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和平共處的很長時期。現在全球的經濟叫協同增長,為什么協同增長,第一是美國好了,第二是中國不錯,如果中美都不錯,世界就基本上都不錯,如果我們通過創造各種好的機制讓大家能夠走到一起的話,我相信這個世界會好很多年。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謝長杉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 最近訪問
  • 我的自選

7X24小時

夏斌 夏斌 劉曉春:銀行業信貸準入門檻不足以擋住信貸風險把握好“穩中求進”和“防控風險”兩個底線。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