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可謂家喻戶曉。農耕時代的人尚且無法終生廝守家鄉,當代社會的人出門遠行早已常態化。對于高等學府來說,讓教師定期出去訪學、游學,開闊眼界,增進交流,完善自身,更好地服務教學科研,確有必要。被稱為“青椒”的大學青年教師在出國訪學、游學前,可否有“慈母”充分考慮其盤纏和待遇問題,使他們安心學習?如果單位就是新時代“青椒”們的“慈母”,“慈母手中線”將免除多少“青椒游子”的后顧之憂。
7月22日,自稱揚州大學教師的網友“麥格納”發文稱其3月工資僅372.11元,而且學校要他退還7萬元的留學獎學金。8月1日,當事人表示學校將全額補發自己出國期間暫扣的獎勵性績效工資,也不用還7萬元“欠款”。8月4日,當事人稱學校相關部門、學院正在與其密切溝通,愿意給予各種形式的幫助。
經過十多天的輿論發酵,這起高校老師“倒欠”事件終于以近乎“大團圓”的形式落下帷幕。涉事學校、學院積極妥當處理這一事件,相信網絡輿論會給予積極的肯定。
此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部分“青椒”外出讀博、訪學和游學期間與學校的微妙關系。在人才自由流動的大背景下,用人單位擔心年輕有為的“青椒”打著外出深造的幌子,一出去就如斷了線的風箏無法控制,鬧個雞飛蛋打。而對正處于上升期的“青椒”而言,不外出進修難以得到成長的機會,既然政府和學校在政策上鼓勵、經費上資助出去深造,為何要放棄這樣的機會?然而,“青椒”一旦選擇外出進修,可能感受到的并非都是“慈母”的關愛,有時卻是“骨感的現實”,讓“青椒游子”有一種被人提防的感覺。“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艱難”,歌曲《游子吟》的這句歌詞,道出了他們此時此刻的酸甜苦辣。
人是情感動物,尊重與關心,可以拉近人與人(供職單位)之間的距離,高校對“青椒游子”的關心,同樣可以讓游子頓生“報得三春暉”的感動。反思“倒欠”事件,高校和青椒群體之間需要新版的《青椒游子吟》。
續寫“青椒游子吟”,需要高校莫把“青椒游子”當賊防。沒有人才流動,也就無所謂人才引進,人才流動和人才引進會讓高校更加充滿活力。人才需要一個成長過程,從“青椒”成長為名副其實的高端人才,需要“青椒”外出進修百煉成鋼。高校送“青椒”外出進修肯定有風險,遇到“潤”的,學校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如果一方面頒行外出進修政策,另一方面卻提防“青椒”一去不復返而暫扣薪酬,必然導致雙方關系緊張。
正如有網友所言:“終于知道為什么留學生回國的比例在逐年減少。”真正具有人文關懷的高校,全體師生都是學校的寶貝疙瘩。高校如果放心送“青椒游子”出去,并通過所在地的校友會向他們傳遞學校的愛心,這樣續寫的《青椒游子吟》只會激發“游子”報春暉的熱情。相反,先行的處處提防,反倒可能鬧出意外的網絡輿情事件,這方面的事例并不少見。
續寫“青椒游子吟”,需要學校甘當“青椒游子”之慈母。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化,真正的校園文化中必然包括尊師重教,包含著對師生的人格再塑造,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工作和學習。高校作為人才密集區,需要形成善于從細微處關心師生健康成長的良好傳統。不論是到學校學習的學生還是在學校工作的教師,良好的校園文化都不會忽視任何一個人(群體)的存在,這就需要學校當好全體師生的“慈母”,師生的喜怒哀樂就是“慈母”時刻關心的大事。
對外出進修的“青椒游子”也不例外,需要學校以慈母般的關懷善待這個群體,及時幫他們排憂解難。很多時候,不需要學校投入多少人財物,定期的聯絡和問候就足以打動“青椒游子”的心。當然,演好“慈母”這個角色,需要高校從制度建設和組織建設上做好“青椒游子”的后勤保障工作,通過“慈母”的行動讓“青椒游子”真切地感受到來自單位的關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組建了黨委教師工作部,這個部門除了做好全體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之外,也不妨多關心“青椒游子”這樣的小眾化群體,系緊他們與學校的情感紐帶,就是最好的留人之舉。
許多高校不缺師資,但缺少人才是長期性問題。“青椒級”人才需要其他學校培養,更需要用人單位的“養育”,送“青椒”出去進修,是特殊的“養育”之舉。續寫“青椒游子吟”,關鍵在于學校要把對包括“青椒游子”在內的全體師生的尊重與關愛貫穿到日常工作中。如果“慈母”之愛延綿不斷,又有幾個“青椒游子”愿意“孔雀東南飛”呢?
責任編輯:李桐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