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解讀七人普:人口面臨結構性矛盾,人口布局向沿海等地傾斜
根據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
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我國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占17.95%。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占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10年間,我國人口的主要變化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的歷史進程。同時普查數據也反映出我國人口發展中面臨著一些結構性矛盾,如勞動年齡人口和育齡婦女規模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總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數量走低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唐遙認為,中國站在從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向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階段轉型的十字路口,老齡化、少子化仍是轉型期需要關注的重點。保持人口的合理增長以及人口結構的合理演化,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以及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人口眾多的國情未改變,總和生育率處較低水平
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
過去十年間年均增長率較前一個十年有所放緩,寧吉喆表示,主要原因是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的持續下降、生育時間推遲、生育養育成本提高。
“這些都導致出生人口規模有所收緊,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結果,也是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
從出生人口看,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超過1800萬人和1700萬人,比“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分別多出200多萬人和100多萬人。2018年以來出生人口數有所回落。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
七人普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處于較低水平。總和生育率是指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2.1左右的總和生育率是實現和維持代際更替的基本條件。
我國總和生育率水平主要受育齡婦女數量持續減少和“二孩”效應逐步減弱的影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確定性和對住院分娩的擔憂,進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意愿。
寧吉喆表示,低生育水平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結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響,也受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后者的影響力在逐步增強。
面對人口增長壓力大,唐遙表示,要維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以及深化改革來釋放更多的生產力,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將為我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打下提供牢固的物質基礎。
與此同時,他認為,要讓要素市場尤其是勞動力市場能充分地流動起來,讓中國的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合理開發,每一個勞動者能夠得到合理,公平的報酬,這樣才會提高整個人口生育的激勵。
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調查,我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數為1.8。寧吉喆表示,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
寧吉喆表示,我國人口今后會達到峰值,但具體時間現在看還有不確定性,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人口總量會保持在14億人以上。
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勞動力資源絕對量依然較大
七人普數據表明,我國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占17.95%。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占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7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個百分點。
從全國來看,31個省份中,有16個省份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了500萬人,其中,有6個省份的老年人口超過了1000萬人。
除西藏外,其他30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過7%,其中,12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
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這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人口老齡化促進了“銀發經濟”發展,擴大了老年產品和服務消費,有利于推動技術進步。從挑戰方面看,將減少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增加家庭養老負擔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壓力。
各年齡段人口數也表明,從總量上看,七人普與六人普相比,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人。
不過,盡管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但中國勞動力資源的絕對量依然較大,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總規模是8.8億人。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表示,我國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也依然存在。
從質量上看,勞動年齡人口素質顯著提高。七人普數據顯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
同時,勞動年齡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達到了3.85億人,占比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達到了23.61%,也比六人普提高了11.27個百分點。
曾玉平表示,隨著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人口資源的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人口布局向東南沿海地區傾斜,與經濟發展相關
從人口遷徙流動情況看,人口流動依然活躍,人口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我國人口向經濟發達區域、城市群進一步集聚。
七人普數據顯示,人口的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現象已相當普遍,2020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4.9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10年間增長了將近70%。
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長迅速。
從人口地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人口占39.93%,中部地區占25.83%,西部地區占27.12%,東北地區占6.98%。
與2010年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1.20個百分點。
其中,東北地區人口出現了負增長。2020年,東北三省總人口9851萬人,接近1億人,但比10年前減少了1101萬人。東北地區人口的減少,受到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東北地區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的攻堅期,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和就業前景,對其他地區包括東北地區的人口有較大吸引力。
從全國來看,31省份中,人口超過1億人的省份有2個,分別是廣東和山東。在5000萬人-1億人之間的省份有9個,在1000萬人-5000萬人之間的省份有17個,少于1000萬人的省份有3個。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31個省份中,25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長較多的5個省份依次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分別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對澎湃新聞表示,這10年的情況表明,中國人口布局向東南沿海地區傾斜,這是一個大趨勢,主要與經濟發展相關。
唐遙認為,未來應強化發展的協調性,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針對分配和消費不公平,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中的協調問題,促進區域間機會的均等化。通過各種公共服務和交通通達的保障來提高相對落后地區的居民的就業以及發展的機會,改善他們的發展的前景。
區域發展協調還應體現在通過提高公共消費品的生產,尤其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公共消費品的提供,讓社會消費更為均等化,讓民眾的獲得感增強,減少在生育時感受到的焦慮感,以長期可持續地提高民眾生育意愿。
責任編輯:張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