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2020中國智能產業論壇”于2020年9月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蘇寧科技集團常務副總裁荊偉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荊偉指出,上半年,實體店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17.7%,其中專賣店、百貨受到的影響最大,但與此同時,到家業務新模式背后的增長量是超越了整個零售行業的發展,總體增長達到80%-200%。
零售行業是如何用新模式尋找增量的?荊偉分享了蘇寧的成果和實踐。他表示,首先是門店,以往門店主要的作用是零售交易的載體,在門店內會完成商品的展示、用戶的交互、用戶的體驗以及交易。隨著“宅經濟”以及線上線下全渠道的融合,當前門店的定位正在發生改變,從原來的交易載體到形成“輻射圈”,就是圍繞著一個商圈及其覆蓋的消費者提供服務,“輻射圈”的背后是社交,當我們把服務、社交這樣的屬性跟門店原來的交易屬性融合之后,門店新的價值就得以體現。
第二是通過數字化使得供應鏈效率有更高提升。荊偉指出,如何為超過一萬家門店選擇最適合他們的商品?因為商品的背后是供應鏈,供應鏈的背后是怎么能夠最短的時間內把商品交付給消費者和用戶,在這樣的組合過程當中,門店和商品的關系、商品和消費者的關系、供應鏈的交付跟供應鏈的梯隊(即蘇寧的中心倉、區域倉和城市倉等布局),這幾者之間的關系在數字化的平臺上進行融合的時候,背后的智能化水平就凸顯了出來。
第三是為消費者、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商品。蘇寧把消費端的網絡、需求的建立和制造端的網絡,比如工業互聯網進行兩網融合,在兩網融合的過程當中把消費端、用戶端、制造端打通,當這個鏈路被打通之后,智能制造就更加豐富多彩。
“以前我們在零售行業當中講個性化,比如女士有定制旗袍的,男士有定制西服襯衫的,我們認為那是定制,但那只是亮點,現在我們談的個性化是指在平臺的線上和線下沒有被滿足的批量需求,跟制造企業、跟柔性制造形成批量需求的界定、試點、測試性的投放,最后達成以批量制造。”荊偉說到,蘇寧非常愿意跟品牌商、制造商協同,圍繞著消費者沒有被滿足或者更加個性化的區域需求,進行共創共贏。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媒體朋友們,下午好!剛才李總講了工業互聯網怎么通過數字化轉型賦能產業,接下來我想講一講零售行業在這次疫情的過程當中怎么通過模式轉型,通過運營的優化、供應鏈的整合,實現用技術提升服務、用新的模式尋找增量。
過去的三年,每一位用戶都是一個消費單元,零售行業有不同的理念和觀點在驅動其自身的轉型。比如我們耳邊經常出現新的零售行業模式的名詞如O2O、C2M,圍繞著個性化定制的產品個性化、門店數字化、線上大數據智能化、人群畫像等等,這一系列新的觀點、新的名詞其實是零售行業理念的一種表達,這些理念靠著什么樣的方式來支撐?大多數的情況下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以及平臺化的運營和整合來完成這樣的過程。
首先我想和各位一起分享一組數據,這組數據真實地反映了在這次疫情的過程當中零售行業線上和線下所面臨的實際情況。
今年上半年,實體店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17.7%,其中尤其是專賣店、百貨受到的影響最大,但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新的模式背后的增長量是超越了整個零售行業的發展,就是到家業務總體增長達到80%-200%。現在我們看到一個趨勢,即圍繞著消費者的近場業務,成為零售行業最近在數字化建設上的焦點,這也進一步推動了數字化的零售。圍繞著消費者的近場,以新的數字化品類供給滿足消費者的家庭所需、日常所需,這也就是現在業內廣泛討論的“宅經濟”。
“宅經濟”的背后有幾個典型的話題,是我們在行業當中的IT技術平臺,甚至是智能化的團隊和運營人員都在思考的。
中國從大到小的零售業態,總共有幾百萬家零售的門店,因為零售的場景一直以來都是以線上+線下,截至目前,零售業態線下門店占比還是高于線上平臺。疫情使得“宅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它也將重新定義門店的價值。以往我們對門店的定義是零售交易的場景所在地,但隨著數字化經濟以及線上跟線下全渠道融合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門店的定義正在被重新改寫。
圍繞著數字化以及平臺支撐,用戶的體驗怎么提升?今天蘇寧是中國最大的線上線下全渠道運營的企業,除了在線下有一萬多家門店之外,我們還有在全國前三大的電商平臺。在這樣的模式下,我們全國的總倉當中,一家購物中心的商品總量大概是在3-5萬,比如家樂福中國,一家門店的商品量大概是8000-30000件之間。但當我們需要把超過1億數量的額商品擺在每一個門店,又該如何實現?當我們的門店比較少的時候可以有一個資深的團隊基于自己的經驗去運營,隨著我們的零售規模越來越大,零售的業態越來越復雜,任何有經驗的團隊已經無法單憑經驗把商品供應鏈跟用戶之間的匹配做好,所以在這背后就必須有大數據支撐。
怎么通過數據和平臺的整合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跟我們制造端之間怎么形成融合?
結合這三個方面,我在這里把蘇寧研究的成果和實踐同各位進行交流與分享。
首先是門店,以往門店主要的作用是零售交易的載體,在門店內會完成商品的展示、用戶的交互、用戶的體驗以及交易。隨著“宅經濟”以及線上線下全渠道的融合,當前門店的定位正在發生改變,從原來的交易載體到形成“輻射圈”,就是圍繞著一個商圈及其覆蓋的消費者提供服務,“輻射圈”的背后是社交,當我們把服務、社交這樣的屬性跟我們門店原來的交易屬性融合之后,門店新的價值就得以體現。
這里我跟各位舉個例子,這次疫情期間,我們圍繞著每一家門店周邊可覆蓋3公里半徑內,做到一小時達,實際上最快的是25分鐘,還有兩小時達、半日達、隔日達,通過“輻射圈”的重新定義,我們把受疫情影響,門店線下零售缺失的那一部分到店銷售,轉化為離店銷售,這部分銷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因為我們把門店的社交屬性進行了充分的放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因為門店實實在在地可以讓消費者能夠看得到、摸得著,體驗的屬性在增加,又圍繞著商圈形成了圍繞著門店的近場、遠場以及供應鏈的重新組合。門店新的商業模式下的商業價值在數字化的驅動下,正在被放大。
第二個話題是,如何通過數字化使得我們的供應鏈效率有更高提升。我們如何為超過一萬家門店選擇最適合他們的商品?因為商品的背后是供應鏈,供應鏈的背后是怎么能夠最短的時間內把商品交付給我們的消費者和用戶,在這樣的組合過程當中,門店和商品的關系、商品和消費者的關系、供應鏈的交付跟供應鏈的梯隊(即蘇寧的中心倉、區域倉和城市倉等布局),這幾者之間的關系在數字化的平臺上進行融合的時候,背后的智能化水平就凸顯了出來。
我們在這里有幾組數據跟各位分享:怎么才能讓單店的日銷有三成以上的提升?背后是更精準的選品,選品是跟周邊用戶的屬性所匹配的。我們設想一下,以前線上通常講的是用戶的畫像,比如作為蘇寧易購的用戶,早上的荊偉和下午的荊偉總體差異是比較小的,但是在線下,早上晨跑完到蘇寧小店去買商品時,跟中午下班去樓下的小店里買商品時,我的屬性是不一樣的,早上可能會順便把在蘇寧菜場買的生鮮蔬果帶回家,中午我就是購買一盒沙拉而已,所以同一個荊偉在兩個不同的場景中,屬性是不一樣的。要進行人的場景化屬性的疊加分析,我們的全渠道運營的過程當中大數據的平臺、智能化的模型就尤其重要。
圍繞著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同樣在思考怎么能夠為消費者、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商品。所以我們把消費端的網絡、需求的建立和制造端的網絡,比如我們的工業互聯網進行兩網融合,在兩網融合的過程當中把消費端、用戶端、制造端打通,當這個鏈路被打通之后,我們的智能制造就更加豐富多彩。以前我們在零售行業當中講個性化,比如女士有定制旗袍的,男士有定制西服襯衫的,我們認為那是定制,但那只是亮點,現在我們談的個性化是指在平臺的線上和線下沒有被滿足的批量需求,我們怎么跟制造企業、跟柔性制造形成批量需求的界定、試點、測試性的投放,最后達成以批量制造作為目的的個性化商品制造和生產?背后是消費端網絡和制造端網絡融合。蘇寧非常愿意跟品牌商、制造商協同,圍繞著消費者沒有被滿足或者更加個性化的區域需求進行共創共贏。
圍繞著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把針對消費觀念的改變、模式的改變、數據以及我們的平臺都進行重新整合,也就是在我們的數據、模式、平臺、技術的背后,圍繞著我們新的場景的升級所帶來的價值,這才是今天“宅經濟”背后真正的本質。因此在這里我也想倡議在零售行業,很多在技術、資源、平臺上投入比較大的企業,應該把自己的成果開放共享。我自己做了一個統計,零售行業可能只有1%的企業能夠有巨大的資源、技術、人員的投入進行新的平臺模式的研究,99%的零售行業企業在這個象限內是弱勢的,甚至被數字化邊緣化。去年蘇寧就提出一個思路和方式,把我們已經驗證過的平臺跟零售行業的企業共享,讓大家都成為互聯網和數字化的受益者。
最后我和各位分享一個例子,通過我們驗證過的平臺,就以去年收購的家樂福(中國)為例,的確可以看到到家的業務模式,數字化平臺和運營整合以后能夠為企業帶來一個立竿見影的成效,而且這個成效的背后是讓消費者更加方便,也讓我們的品牌商、我們的供應鏈和我們平臺業務的協同更加高效,在數字化的平臺驅動下零售新的魅力。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薛永瑋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