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油運瓶頸考驗宏觀調控(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30日 10:43 《財經》雜志 | |||||||||||||||||||||||||||||||||||||||||||||||||||||
管不住的價格 尷尬的局面,源于扭曲的制度安排,歸根到底是源于壟斷或半壟斷格局下的價格管制。 在煤電油運四領域中,電價和鐵路運價控制最為嚴格,基本上由國家價格主管部門確定。油價自1998年開始實行與國際接軌的改革,現在是由國家發改委根據國際市場一個月前的油價來確定指導價。煤價的情況則較為復雜,從1992年7月試點放開煤炭價格,到2002年1月國家完全放開煤價,煤炭企業進入市場經濟之中。但是,每年的電煤供應量,仍然由國家下達指令性計劃。于是,在煤炭行業中就有了“計劃內”用煤和“計劃外”用煤的概念。 由國家發改委主持召開的一年一度的電煤訂貨會正是政府管制的一個基本手段,每年絕大部分的電煤供應合同都會按照當年確定的電煤指導價簽訂完成。自2003年以來,這一交易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中國現有的資源條件下,電和煤已經成為能源供應鏈上相關性和依存度相當高的產業。煤在電的成本中占到50%以上。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電力緊缺的加劇,煤價看漲。煤炭企業認為和市場煤價相比,電煤指導價過低,不愿成交。但電力的價格由各級價格部門掌握,沒有彈性。變化的煤炭價格遇到了無法自由調控的電價,就導致帶有深刻體制差異的電煤之爭,常常在供需緊張的時候爆發。 電煤價格與煤炭的市場價差確在逐年加大,當初國家對合同電煤的指導價為每噸比市場價低10元,之后由于市場煤價的不斷攀升去年已經擴大到30多元,而現在其差額高達100多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六個月,原煤出廠價格按月同比分別上漲8%、9.3%、10.9%、13.9%、15.1%、18.2%,其增幅一直呈現上升的態勢。其中,2月、5月原煤出廠價格漲幅,分別比上月升高1.3和1.2個百分點。 2003年的訂貨會,發改委同意煤炭漲5元,遭到電廠抵制,結果只簽訂了30%的重點合同;2004年,在發改委同意煤炭每噸漲價12元,鐵道部和交通部副部長分別壓陣的基礎上,也只簽訂了40%。 為了疏導電煤矛盾,國家連續調整電價以抵消煤價上漲對電力發展的影響;但是“計劃不如變化”,電價的調整尚未到位,煤炭的價格就又漲了。伴隨著煤、電緊缺的形勢,電和煤的價格輪番上漲,成了中國經濟生活中難解的怪圈。 另一方面,原油期貨貿易權沒有放開,價格風險被兩大石油公司全部甚至加倍轉嫁到國內消費者身上。高企的油價成就了兩大石油壟斷公司的驚人利潤。上半年全球油價上漲50%左右,兩大石油公司利潤達到600億元。 當前的瓶頸制約導致價格的進一步抬升。今年煤炭價格已暴漲逾50%;發改委已經三次宣布提高電價;而隨著國外油價的狂飚與中國經濟的增長,國內成品油的價格已三次上調,平均每次漲幅8%。然而,由于漲價主要由看得見的手所操縱,資源配置的效率仍無法提高。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提出,在大多數產品已經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情況下,國內能源價格受政府管制或干預,油、電、煤、運價格的變化沒有充分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和近來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這種價格扭曲人為地降低了重、化工業的投資和生產成本,在某種程度上鼓勵了這些部門的投資擴張。 相關專題: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