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各級政府主導的投資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功不可沒。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地方融資平臺負債規模的快速膨脹,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和廣泛的爭議。地方融資平臺有沒有風險?風險達到什么程度?風險會在什么時候體現?這些風險能不能妥善地解決?能不能提前預防?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應對?……[全文][評論][相關報道]>>查看更多財經視點
房價調整引發地方融資平臺安全擔憂 |
|
近期,各地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新政紛紛出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初見成效。但與此同時,一些研究人士擔心,房價的滯漲甚至下降,將迅速傳導到土地價格,進而嚴重影響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在2009年吸收了大量貸款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也會隨著土地開發收益的下降,積累巨量信貸風險,形成威脅商業銀行體系安全的“堰塞湖”。[全文] |
媒體報道稱地方政府實際債務率接近100% |
|
經濟觀察報的報道中提到,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7.38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占一般貸款余額的約20%;全年新增貸款超過3萬億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貸款的34.5%。這比年初統計的數據整整多出了1萬億。同時,地方政府債務率由94%上調至接近98%,部分城市平臺公司貸款債務率超過200%。許多縣級平臺公司的融資來源中,銀行貸款占90%以上。一些已經解包的平臺公司貸款中,有土地抵押的僅占3成左右,6成是違規違法的擔保。 [全文] |
地方財政收入連續跑輸中央 債務風險膨脹 |
|
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數據表示,地方本級收入增長速度遠低于中央本級收入,加上通脹風險預期,可能影響未來財收,地方債務風險或加劇。財政部財科所金融室主任趙全厚分析,地方稅收過低與發展經濟增量有關,但主要的是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體制有關。在現行體制下,地方要想發展只有靠債務。如果政績考核制度不改革,靠稅收收入很難解決方方面面的支出,但地方又必須做好,所以,就迫使地方發債,像雪球越滾越大。地方稅收比例過低釀成債務風險繼續膨脹。[全文] |
地方融資平臺的崛起,與中央應對經濟危機的投資計劃同步。“4萬億”投資計劃,中央和地方以1∶1方式出資,通過積極財政刺激投資扭轉經濟下滑之危。大批投資項目加速上馬。為解決資金來源,地方融資平臺攬信貸和發債融資隨即啟動。而商業銀行為沖規模保業績,將大額新增貸款投向融資平臺,二者一拍即合。
溫家寶:切實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 |
|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今年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第一方面“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當中明確提出,要切實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增強內外部約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潛在財政風險。而此前1月份在國務院四次全體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已經要求盡快制定規范地方融資平臺的措施,防范潛在財政風險。[全文] |
周小川:地方融資平臺自身還款能力欠缺 |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2010年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合理評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資平臺信用風險。“地方融資平臺主要以政府所擁有的土地作質押進行融資,靠綜合收費能力而非項目自身的收費能力償還債務。因此,可能造成地方融資平臺還款能力欠缺、銀行產生不良資產等問題。” [全文] |
財政部針對地方融資平臺相關監管意見將發布 |
|
接近財政部人士透露,由于對部分條款存在不小分歧,“地方融資平臺相關監管意見”的第一稿在征求意見之后,目前還在修改中。據了解,由于對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狀況、杠桿水平和資金來源等諸多問題缺乏清晰的標準,監管層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收緊程度也還未能下定論。[全文] |
銀監會將地方融資平臺列為三大風險之首 |
|
據接近銀監會人士透露,銀監會已經明確要求商業銀行在6月末前全面完成對地方融資平臺的清理工作。除了財政部擬定的規范地方融資平臺的文件之外,銀監會已把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列為今年銀行業三大風險之首,要求在6月末以前,所有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必須打開項目“資產包”,解包還原,銀行進行專項摸底清查。銀監會還稱,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項目貸款,新合同一律停簽。曾經簽過的合同,經過重新審查后,優先保證在建、續建項目。[全文] |
央行的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國地方政府的負債超過5萬億元。
賈康的估算是,目前我國地方投融資平臺負債超過6萬億元,其中地方債務總余額在4萬億元以上。
今年4月20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38萬億元。
國稅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認為,目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大多為中長期貸款,估計地方總債務在10萬億元以上。
沈明高估算,2011年末地方融資平臺負債將會高達1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將至15萬億元。
巴曙松:不宜過分夸大地方投融資平臺風險 |
|
忽視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融資風險顯然是不對的,但過分夸大也不客觀。過分夸大,是因為忽視了一些因素。例如,商業銀行對于在這類平臺中占70%以上數量的縣級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一直持十分謹慎的態度,分析融資結構,財政償還能力較強的省市級投融資平臺的融資占有主要比重;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收入中超過 50%的城市實際上在中國屈指可數,絕大部分城市的財政收入結構是多元化的,對土地收入的依賴度相對有限。[全文] |
賈康:經濟良好發展 債務風險可釋放 |
|
財政部財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地方融資平臺是過渡性產物,既有正面效應,又有負面效應,但是迄今為止,其正面效應大于負面效應。目前即使地方融資平臺的負債為7萬—8萬億,相當于GDP的20%多,加上名義指標的公共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不超過20%),即政府債務占GDP的40%,尚不會出多大事。不應過于悲觀地認為地方政府債務率高就會出現債務危機。問題的關鍵在于,債務和經濟的增長能否保持一個良性循環。如果財政經濟能保持良好的發展,存量的債務風險是可以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削減、釋放的。 [全文] |
尹中卿:地方政府融資鏈條面臨斷裂 |
|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尹中卿表示:“2009年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及其債務迅速增加,很多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資本金很少,但杠桿率卻很高,大部分資金使用在自償能力比較低的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建設項目之上,給地方留下隱性赤字和債務負擔,造成財政結構性風險。”“如果地方債務風險爆發,許多項目難免會半途而廢,地方政府融資鏈條面臨斷裂,很多地方經濟發展也可能面臨停滯。最后不僅造成政府還款能力欠缺,也會導致銀行產生大量呆壞賬”。 [全文] |
韓哲:地方債務的風險不在多而在瞞 |
|
地方債務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即使以7萬億元為準,這個負債總額也相當于去年GDP的21%和當年地方財政收入的210%。然而,債務存量或許不是我們最擔心的,因為中國經濟在持續高速發展,外匯儲備高達2萬多億美元,中國整體債務風險的程度其實不高。我們的擔心在于地方債務的監控失靈,不知道地方政府究竟舉了多少債、還會舉多少債,這種隱瞞使地方債務的風險充滿不確定性。地方政府的債務最終將由中央政府買單,市場這么認定,地方政府本身恐怕也這么期望。 [全文] |
2009年,常德市本級融資到位105.83億元。當年,常德一般預算收入僅僅完成51.16億元。
合肥市政府市區縣兩級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余額可能已超過了500億。大致是地方gdp的四分之一,財政收入的約2.78倍,賣地收入的3.33倍。
2009年,昆明市政府性融資預計完成962億元,是2008年的近8倍。當年,昆明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201億元。
統計至2009年中,上海市和區縣兩級政府的投融資平臺超過500家,獲取的貸款近6000億元,授信已逾1萬億元,此后還在擴大。
專題制作:楊宇 聯系方式:010-6267-5510 郵件:點擊發送 |
地方政府債券代替融資平臺 |
|
多位學者先后提出,地方債務問題的治本之策,是允許地方以稅收權與稅收收入或收益項目的現金流和收益為擔保,發行債券、合理舉債,從而實現地方債務的透明化、陽光化。截止2009年9月4日,財政部代理發行的2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的任務全部完成,不過,當前的模式是財政部代發地方政府債券,即地方債券的發債主體不是地方政府,發多少、怎么用等都需要中央政府來規定。 [全文] |
朱小黃:改革分稅制給地方增加收入 |
|
建行副行長朱小黃認為,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后,地方財政收入占比不斷下降,很多地方僅能維持政府日常運轉和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已是捉襟見肘,依賴融資平臺、土地出讓解決資金缺口,客觀上也屬無奈之舉。因此,管控融資平臺風險不能僅靠“防”和“堵”,更要注重疏導,著眼于從體制上解決問題。啟動新一輪分稅制改革的時機已漸成熟,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合理分賬,并賦予地方一定的稅收管理權,做強地方的支柱財源才是治本之計。[全文] |
魏加寧:提高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水平 |
|
一是要對地方融資平臺重新定位,重組做實。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嚴格限制在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凡是民營企業能做的事情就盡量讓民營企業去做,有必要對現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行重組、收縮,將存留平臺的資本金做實。二是對于地方財政而言,允許政府舉債,借力市場約束。三是對于金融體系而言,要強化政策性銀行,規范商業銀行。提高商業銀行的項目評估能力和風險控制水平,使得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更多地根據項目的未來收益情況來做決策,而不是僅看有無地方政府擔保或土地抵押。 [全文] |
沈明高:假設信用危機爆發 地方政府的解決之道 |
|
如果信用危機爆發,地方政府還有若干其他的選擇:一、為了減輕債務負擔,地方融資平臺可能通過證券化或私有化的方式轉讓部分資產。二、地方政府可能出售更多土地和其他資源,從而緩解流動性限制。三、地方政府還可能通過發放市政債券或是地方融資平臺債券的方式融資。四、中央政府可能不得不出資救援部分沒有償還能力的地方融資平臺。[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