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哲
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都知道地方債務不是個小數目,可到底有多少卻莫衷一是。根據媒體報道,在監管部門最近的一次檢查倒逼中,商業銀行給出的數據是7.3萬億元左右,機構如高盛給出的數字是7.8萬億元,而美國西北大學一位經濟學家則認為,中國地方政府投資機構的借款總額或高達11.4萬億元。盡管數字有高有低,但都是估算,因為地方債務從未公開過。正是基于此,財政部和銀監會在近期才分頭進行了地方債務調研,以求摸底。
地方債務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即使以7萬億元為準,這個負債總額也相當于去年GDP的21%和當年地方財政收入的210%。然而,債務存量或許不是我們最擔心的,因為中國經濟在持續高速發展,外匯儲備高達2萬多億美元,中國整體債務風險的程度其實不高。我們的擔心在于地方債務的監控失靈,不知道地方政府究竟舉了多少債、還會舉多少債,這種隱瞞使地方債務的風險充滿不確定性。
而且,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地方政府無疑是具有發債沖動的,債務具有膨脹傾向。這一方面是來自收入的“拮據”,地方在全國稅收收入中只拿小頭。1-4月,中央財政收入14107.54億元,同比增長38.9%,地方財政收入13445.19億元,同比增長29.5%,地方在財政收入總額和增速方面均跑輸中央;另一方面是地方城市建設和政績考核的雙重壓力,架橋鋪路需要錢、土地一級開發需要錢、上馬各種大型項目也需要錢。這資金的缺口,除了賣地,就只能是舉債。稍早前,湖北省宣布了令人咋舌的12萬億元投資計劃,官方宣布的舉債金額就有1.3萬億元之多,而另有1萬億元的資金缺口舉債的可能性也相當大。而投資項目大多流向了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項目,投資回報率很低,債務清償壓力不小。
地方政府的債務最終將由中央政府買單,市場這么認定,地方政府本身恐怕也這么期望,反正官員的任期就三五年,自己任內對付過去就行了。因此,中央政府面臨的是一個沒有預算約束、舉債過度的系統性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就不得不接過地方政府甩過來的債務包袱。而最近一場肇始于希臘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足以給我們警示,相比歐洲債務危機,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更大,因為前者還是可監控的,后者通過“封閉”的投融資平臺來運作,難以監控,風險更大。
雖然《預算法》規定地方不得舉債,但卻制約不了地方舉債的行動,反而因為舉債變相進行,導致地方政府債務信息無從披露,因而也就無從防范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當發現問題不對時,問題也就不是小問題了。因此,對于地方債務問題,不能只限于類似上世紀90年代“清除三角債”的行動,只想到削減,更應該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向上、向下接受監督,掌握和控制風險。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