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緊程度未定論
程志云 王玉
本報近日獲悉,財政部原計劃近期出臺的 “地方融資平臺相關監管意見”或將延后發布。
接近財政部人士透露,由于對部分條款存在不小分歧,“地方融資平臺相關監管意見”的第一稿在征求意見之后,目前還在修改中。
據了解,由于對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狀況、杠桿水平和資金來源等諸多問題缺乏清晰的標準,監管層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收緊程度也還未能下定論。
不過,一些地方官員則認為,在目前稅制體制下,地方缺少資金來源,融資平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公示融資平臺的杠桿水平,規范其舉債操作才是當務之急。
接近財政部的這位人士告訴本報,從現在情況看,由于地方上分歧比較大,辦法出臺沒有時間表,很可能會延后,甚至以其他形式規范也有可能。
新規“難產”
接近財政部人士告訴記者,2月25日財政部已召集相關人員開了閉門會,結合相關意見正在做進一步修改。
據了解,未來將以2010年3月1日為界限,對地方債務進行新老劃斷。原則上,承認3月1日之前地方政府承擔的負債或隱性擔保,保證在建項目完成;而3月1日之后,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地方政府不能以財政性收入為融資平臺提供直接或間接的擔保。
修改中的監管意見透露出的信息顯示,另一項重要內容是,要求地方政府對地方融資平臺進行分類管理,分為公益性融資平臺和經營性平臺。
工商銀行投行研究中心副處長史晨昱認為,所謂公益性融資平臺就是只承擔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不承擔建設任務,項目本身不產生收益而主要依靠財政性資金償還債務的融資平臺。
“這類項目有不少是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諸如城市美化亮化工程,提高的是城市整體環境,但此類工程的問題在于規模大、融資比例高、短期收益不明顯。”史晨昱補充道。
接近財政部人士告訴本報,目前對辦法的分歧很大,地方政府尤其對不允許公益性項目融資這一條意見很大。但是他坦言,“對于公益性項目的融資平臺,未來或將被取消。”
史晨昱分析說,有一些地方本身就是吃財政飯,這些地方要不要融資,要不要發展?
但是另一方面,地方融資平臺負債比例高、資本金配套不到位、信貸被挪用等風險問題在今年兩會上也成為熱門話題。就在近幾天,重慶、上海等地更爆出地方融資平臺出現信貸被挪用等問題。
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告訴本報:“現在地方融資平臺上馬速度越來越快,尤其是縣、市一級都建立了一個或多個地方融資平臺,大舉為地方項目融資。如果不及時進行約束,那么,這些風險很可能會在未來兩三年內大規模爆發。”
數據統計,截至2009年9月底,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規模5萬多億元,90%的項目融資依賴銀行貸款。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已占政府收入的240%。
而根據史晨昱測算,到2010年底,地方政府債務將超過GDP的30%,達到11萬億元以上。
接近財政部的這位人士還透露,下一步將首先對融資平臺的融資狀況進一步清理、核實,對操作不規范和可能引發財政金融風險的問題及時處理;其次是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建立地方財政的償債機制,根據財力狀況規范地方政府融資;與此同時還需要從金融機構入手,規范信貸管理體制。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現在來看,在地方土地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認為通過融資平臺承載地方建設也不是辦法。各地也在加緊創新融資平臺的形式,但是,操作是否規范和負債度都是避不開的隱患。
風險考量
史晨昱認為,從短期看,2010年的大環境是,經濟增長還需投資唱主角,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對投資增長至關重要,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依然需要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堵、關、停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渠道,地方政府無疑將陷入巨大的困境:已經步入融資環節的地方政府項目面臨停貸,已經開工的地方項目建設面臨 ‘爛尾’,前期的投入會造成浪費;民生環境、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供給均要求提速,更加舉步維艱。”他說。
不過,標準普爾大中華區資深董事曾怡景有相反的觀點,如果不加治理,一部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近期信貸飆升的環境中舉債來支持公共建設項目,這將可能導致相當數量的不良貸款和其它問題貸款。“我們預計如果大多數地方政府不向城投公司的基礎設施服務貸款提供援助,銀行的不良資產可能就會增加4%-6%。”他說。
而中金公司的分析報告則相對樂觀,他們認為目前發放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總體上也是可控的,潛在風險在2012年開始逐漸顯現,但風險大小取決于經濟增速、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和中央政府轉移支付力度。
按照廣義口徑,估計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約為7.2萬億,其中2009年凈新增約為3萬億。
該報告預計,2010年和2011年后續貸款約為2-3萬億,那么到2011年底,總貸款余額將達到約10萬億。假設項目建設期為2-3年,建設期滿后五年內等額償還本金,由此地方政府償還本息的高峰將出現在2012-2013年。這份報告通過測算,認為銀行業撥備損失約為2500億。
不過,上述地方銀監會人士并不這么認同。他認為,目前很多地方融資平臺很不透明,已經有大量或有負債潛藏在水下,如果不從現在開始收縮規范,很可能會爆發系統性風險。
實際上,銀監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對地方融資平臺信貸風險加以警示,要求商業銀行對新項目的貸款不超過新增項目貸款的20%-30%,并需逐筆對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進行貸后審查,以確保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擔保或抵押品。
雖然銀監會之前已經未雨綢繆,但史晨昱認為,2009年下半年以來,地方融資平臺的運作模式出現了新變化。“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過政府平臺將分散在各地國資委等部門的地方性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及租賃機構的股權,整合成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各種金融工具為地方建設提供杠桿融資服務。”他說。
“應該注意地方的一些新玩法,這些監控不到的灰色地帶往往會爆料出來。”太平洋證券宏觀分析師周明劍稱。
來源:經濟觀察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