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摘要:可口可樂公司近日陷入受賄丑聞,其旗下亞洲最大瓶裝廠———上海申美飲料食品有限公司近日公開承認,近日警方確實對該公司前員工展開了經濟調查,目前此案仍在調查過程中。[評論]
座落在浦東金橋出口加工區,是可口可樂系統在亞洲地區規模最大、最現代化的裝瓶廠,投資總額為13928.41萬美元,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員工近1000人。主要產品有可口可樂、健怡可口可樂、檸檬健怡可口可樂、雪碧、雪碧冰薄荷、芬達、雪菲力、怡泉系列、醒目系列等碳酸飲料。
幾名大學生隱藏身份應聘成為志強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員工,并被“派遣”進入可口可樂灌裝廠。
匯源公告稱,荷銀將代表可口可樂公司全資附屬公司以約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
美國CCI公司在1998-2007年向包括中國、韓國、馬來西亞和阿聯酋的國家官員、企業員工行賄。
美不干膠巨頭艾利-丹尼森公司在華全資子公司向中國官員行賄,美證交會接受其20萬美元的巨額罰款。
時間 |
事件 |
結果 |
2009年8月 |
美國不干膠巨頭艾利丹尼森中國公司向中國地方官員行賄 |
美證交會接受了艾利丹尼森公司20萬美元罰款建議 |
2008年12月 |
西門子在過去10年中曾向中國客戶行賄7000多萬美元,獲得超過23億美元的訂單 |
西門子交納16億美元罰款為代價與德國和美國司法機構達成和解 |
2005年5月 |
德普公司天津子公司自1991年到2002年間向中國公立醫院醫生行賄162.3萬美元 |
同意支付480萬美元以解決其違反美國《反海外賄賂法》的問題 |
2004年4月
|
朗訊公司曾安排近千人次的中國政府官員、電信運營商高管游玩,耗資千萬美元 |
朗訊將向美國司法部和SEC共支付250萬美元罰金 |
1886年美國人約翰。彭伯頓發明了可口可樂。至今“可口可樂"商標是世界上最為人熟知的商標,并在全世界近兩百個國家和地區銷售。
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的合資伙伴是中國輕工業總會及其聯系機構、中國糧油進出口公司、中國國際投資公司、嘉里集團和太古公司,共同建立了二十七家裝瓶廠,可口可樂中國至今已在中國投資達11億美元,員工15000人。可口可樂已連續七年被評為中國市場最受歡迎的飲料。而雪碧亦是最受歡迎的檸檬型飲料。
從美國的市場運作和社會監管方面來看,對商業賄賂的圍剿有這樣四大主要機制:一是反壟斷機制;二是公平競爭機制;三是輿論監督機制;四是法律機制。此外,美國制定了《反海外賄賂法》,把反商業賄賂推向海外。該法律適用于美國公司在海外的商業行為。
首先是在法律上筑起反商業賄賂的重要防線,嚴厲打擊商業賄賂行為,連微小的商業賄賂事件也決不放過。日本界定的賄賂范圍相當廣,凡是能夠滿足人的需要或者欲望的一切利益都可以算作賄賂,包括提供性服務以及高規格的宴請和接待等。
目前,德國治理商業賄賂的法律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德國刑法典》和《反腐敗法》。這些法律對各種形式的賄賂做了界定,并規定了相應的懲治措施。在德國,制止賄賂行為主要是通過司法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以排除行政機關的不適當干預。
瑞典首創了很多先進的制度,被很多國家學習和借鑒。例如,專門的檢察官制度就是瑞典人的發明,并且至今仍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性、世界上第一個執行政務公開的國家、首創財產申報與公開制度,信息公開降低了商業賄賂發生的可能性。
韓國防止腐敗和賄賂的一個關鍵性措施就是對各級政府和公共機關進行清廉度調查。韓國政府采取的另一個反腐敗措施是2∞5年由韓國政府、政界和經濟界共同簽署的《透明社會協約》,34日標是應立沒有腐敗的先進型透明社會。
新加坡最重要、最有效的經驗就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減少腐敗的機會。早在1960年,新加坡政府就修改了早年殖民時期的《預防腐敗法》,到1993年共進行了七次修改。《預防腐敗法》對貪污、賄賂行為做了非常嚴密和具體的規定。
中國市場巨大的利潤令跨國巨頭在“潛規則”面前敢于大膽出手。以電信行業為例,朗訊財務報告顯示,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其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僅次于其在美國的業務,面對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利潤空間,朗訊難以在中國式商業形態下獨善其身,而賄賂自然成為其打開商業大門的一把鑰匙。
壟斷特權的存在驅使跨國公司在“潛規則”面前鋌而走險。商業賄賂與資源壟斷相伴而生。權力部門與企業存在頻繁的微觀接觸,在缺乏全面監督的環境中,手握行政審批權、資源分配權、管理權等公權的人員自然成為商業賄賂獵取的對象,而急于開拓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則成為商業賄賂的重要參與者。
制度供給不足使跨國公司在“潛規則”面前肆無忌憚。集中表現為我國現行治理商業賄賂法律體系尚不完善,法律處罰力度不夠,加之地方政府對跨國公司違規行為的放任以及企業、商界長期以來的“習慣性沉默”,變相助長了在華跨國公司的違規氣焰。
跨國公司在華商業賄賂成風 |
|
國內民間經濟分析機構安邦集團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事件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件腐敗案,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2002年至2005年,美國不干膠標簽材料巨頭艾利·丹尼森公司向中國地方官員行賄以獲取項目,被處以20萬美元的民事罰款。有關人士呼吁,跨國企業的商業賄賂破壞了法治和公平,阻礙了經濟發展,必須采取措施遏制這種風氣的蔓延。 [全文] |
跨國公司商業賄賂:不怕潛規則就怕規則潛 |
|
無論是入鄉隨俗還是同流合污,乃至于半推半就或主動適應,跨國企業在華行賄事件的確呈上升趨勢,甚至其對潛規則“玩”得越來越轉了。這不免讓如國人備感百味雜陳。誠如報道所稱,從某種意義上看,大量跨國公司競相加入中國商業賄賂陣營,固然反映了國際資本的逐利本質,也顯出其海外擴張戰略向本土化潛規則的妥協與屈從。應該承認,跨國公司行賄的確凸顯了“向本土化潛規則的妥協與屈從”這一事實,也的確可以看出潛規則所具有的超強同化力和殺傷力。 [全文] |
商業賄賂:誰讓跨國公司瘋狂 |
|
最近幾年在麥肯錫、朗迅、大摩、IBM等財富巨頭身上發生的商業賄賂事件一定程度上還原與理清了跨國公司的本來面目。跨國公司輪番登上中國商業賄賂榜單的結果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料。國內民間經濟分析機構安邦集團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事件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件腐敗事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