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 葉書宏
跨國公司涉華賄賂案近日不時見諸報端:先是美國不干膠巨頭艾利·丹尼森公司自曝在華行賄被美國證監會罰款20萬美元,后有美國司法部披露美國控制組件有限公司向中國9家企業行賄?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向前追溯,跨國公司在華賄賂事件近年似乎不曾離開人們的視線:“沃爾瑪案”“朗訊案”“德普案”“IBM案”“西門子案”“大摩案”……幾乎每年有新案發生。具有相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規范財務規章制度的跨國公司,為何頻陷在中國的“賄賂門”?其危害究竟有哪些?
商業倫理
不敵“潛規則”
談起跨國公司在華賄賂,曾經在兩家跨國醫藥企業供職的周女士對記者說:“這好像是行業的潛規則。”
她透露,一些跨國公司常常請客戶出國參加學術會議,順帶安排一些旅游,公司有時并不直接出面賄賂,而是間接或變相要求它在國內的分支機構或經銷商實施賄賂,甚至可能給經銷商施加壓力,讓經銷商提供回扣,公司事后可以說,這是經銷商的個人行為。
周女士長期從事醫藥銷售行業,對于醫藥行業的回扣等行為,她感覺“有些行為還是不可避免”。她說,跨國公司面臨的競爭非常激烈,主要來自國內品牌。一些國內企業在跨國公司產品專利過期后,通過低成本仿制,營銷手段上靠回扣贏得優勢,迫于母公司的業績壓力,一些子公司不得不變相給回扣,這也算是潛規則吧。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跨國公司在華賄賂的行為主要目的還是獲得訂單、贏得業務,但也有些大企業從長遠考慮,試圖通過賄賂等不正當手段打擊或者消滅市場上潛在的競爭對手,從而贏得市場壟斷優勢。
正是由于巨大的商業利益的誘惑,才使得諸多跨國巨頭在“潛規則”面前失去道德和法律約束。以西門子為例,美國司法部相關法庭文件顯示,2002年至2003年間,西門子在華行賄2500萬美元,以此獲得總額達8.38億美元的高壓輸電項目合同。
中國并非個案。在跨國商業賄賂問題上,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兼有之,而后者是重災區!都~約時報》援引美國證監會官員的話說,西門子的賄賂主要集中在阿根廷、委內瑞拉等發展中國家。美國司法部網站資料顯示,2000年以來,美司法部查辦違反《海外反腐敗法》的案件絕大多數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管理學院張銳教授長期研究跨國商業賄賂問題。他解釋說,發達國家國內對商業賄賂處罰力度大、金額高,正是懾于發達經濟體的嚴刑峻法,跨國公司如今已經將商業賄賂的主戰場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
對本土產業打擊尤其嚴重
當今,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產業升級和完善市場秩序的雙重任務,而跨國公司的商業賄賂行為,不僅會阻礙本土產業的升級之路,而且會使正在培育中的市場環境更加惡化。
有專家指出,相比于本土企業,跨國公司本來就具備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優勢,如果再使用不正當競爭手段,市場資源會過度流向跨國公司,本土企業所擁有的市場不斷被蠶食,本土產業也就在無形中受到排擠和壓制。
據分析,我國近七成達數億美元的高端醫療器械市場被發達國家公司瓜分,CT等醫療設備市場主要集中在通用、西門子和飛利浦等外資公司手里。一位業內人士說,在醫療器械行業,約兩成利潤被用來打點關系已經是行業里不爭的潛規劃,“西門子賄賂案只是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客觀地講,中國某些領域存在國貨逆向歧視的問題,也就是說同等條件下,不是“國貨優先”,反而是“歡迎洋貨”。梅新育對記者說,這種不正,F象的原因多種多樣,質量差異是一方面,回扣、出國考察等誘惑在內的商業腐敗也是重要原因。
公平透明的市場有利于競爭者開展良性競爭,例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以及技術創新等。而一旦跨國賄賂成為商業潛規則,市場秩序被破壞,價值規律被扭曲,本土企業競爭力和創新積極性受到削弱,消費者將承擔更高的商品價格,而商業賄賂造成的市場秩序混亂現象也將進一步加劇。
跨國賄賂
界定難調查難
中國關于懲治商業賄賂的法律和措施不可謂不嚴厲,但跨國公司涉華行賄事件接二連三發生,整治這些行為難在哪里?
從技術層面看,反跨國商業賄賂面臨“界定難”“調查難”的問題。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程寶庫認為,目前我國的法律對于商業賄賂的構成和方式沒有清晰界定,對于商業賄賂的手段列舉也不全面。比如,目前一些企業行賄形式花樣百出且采取了更為隱蔽的通過“中間人”行賄的方式,借此來規避調查和制裁,這就要求進一步完善法律。
“中間人”公司的參與,加大了案件調查的難度。據介紹,整個交易過程具有高度的保密性,與跨國公司合作的“中間人”公司具有很強的反審計能力,國內或國外的審計機構對此無能為力。即使事情敗露,責任也會由公關公司承擔。
梅新育認為,如果行為主體是國內企業,紀檢監察部門調查的難度和成本較小,但是跨國調查的難度比較大,首先對方國家不一定配合調查,即使同意配合調查,調查周期和經濟成本也很高,這使得跨國商業賄賂風險降低。在中國商業賄賂案中,有60%至70%與國際經貿有關就不奇怪了。
新聞觀察
研究顯示,在中國和美國進行同等數額的商業賄賂,在美國給予的處罰是中國的100倍
反商業腐敗
中國缺嚴法
在中國市場的違法成本太低,是外資企業商業腐敗增多的重要原因。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即使出事暴露,受到的處罰很輕,相對于腐敗收益來說是完全值得的;二是法律法規缺失,難以監管和懲罰各種商業腐敗行為。
比如,《刑法》中只有賄賂的概念,而沒有明確商業賄賂的概念。這意味著,中國的《刑法》只能打擊向政府公務員進行賄賂的犯罪,而且對于賄賂手段的界定也只限于“一定數額的財物”。這實際上為商業行賄者提供了很大的空子。研究顯示,在中國和美國進行同等數額的商業賄賂,在美國給予的處罰是中國的100倍!
在全球各國中,對于本國企業在別國商業腐敗行業的懲處中,最有威懾力的法律是美國的《海外反腐敗法》。美國于1977年開始實施《海外反腐敗法》,該法律規定,為獲取或保有商業利益而賄賂外國政府官員屬于犯罪,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賬目必須清楚準確,還要實施內部監控,以免財產轉移以及公司資金的不當使用。這一法案根本性地改變了美國海外商業行為規則。據報道,到80年代初,有450多家美國公司向美國證交會承認,他們在國外對外國政府官員進行過行賄,總額高達30多億美元。在這些公司中,竟然有超過100家公司都是“財富500強”的成員。
有了反賄賂全球化的基礎,《海外反腐敗法》的威力大大增加,F在,跨國公司海外行賄的代價增大。如果行賄公司是上市公司,將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罰款、上黑名單甚至摘牌。比如,紐約股票交易所已經準備對力拓在華賄賂行為進行調查,使其市值大幅縮水。此外,受到OECD國家的聯合抵制,生意和信譽雙雙受損,這樣企業不得不衡量得失問題。
從我國目前的立法狀況看,我國不僅沒有《海外反腐敗法》,連涉及國內的《反商業賄賂法》和《反腐敗法》等專門法律都沒有。雖然在1993年公布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業賄賂有一定程度的規定,《刑法》也規定行賄罪最高可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但在司法實踐中,我國法律法規對商業賄賂缺乏具體的司法解釋,特別是商業賄賂花樣繁多,因此實施的效果并不好。
實際上,立法上的諸多缺失,正是中國“新興+轉軌”經濟的特點之一。中國如果要最終有效地抑制本國的商業腐敗,必須要補上立法這一課。只有實行嚴刑峻法,使得企業的商業腐敗成本達到足夠大的程度,才能有效阻止企業的商業腐敗沖動。(原載《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