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線醫療,“爆發元年”還是“曇花一現”?
2020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將醫療行業推向了“風口浪尖”。
在湖北及全國各地的醫院內,數萬名醫務人員奮戰在“抗疫”一線救死扶傷,而在醫院外,一場針對更多人的戰“疫”也在悄無聲息地打響。
疫情發生后,全國各地的線下診療渠道幾乎被完全切斷。除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外,廣大“宅家人士”的診療需求如何得到滿足?這時,在線醫療迎來了“天賜的舞臺”。
多方在線醫療平臺的數據顯示,線上問診量在近兩個月內呈激增之勢,諸多在線醫療概念股的市場表現也“節節高”。
有業內人士斷言,2020年將成為互聯網醫療的“爆發元年”。但也有人認為,診療行為具有一定特殊性,“線上看病”永遠替代不了“去醫院看病”,在線醫療終究只是特殊時期的“曇花一現”……
如今,國內疫情形勢逐漸好轉,在線醫療機構們到底能否經受住“后疫情時代”的挑戰?
流量暴漲背后
疫情期間,各大在線醫療平臺紛紛迎來流量“大豐收”。
“目前,網站每天的訪問量都在百萬級別,疫情專題頁累計線上曝光量近1.16億。”39健康網總裁呂世峰說。而阿里健康方面表示,截至2月10日晚20點,其問診頁面累計訪問用戶1116萬,累計在線問診量超過104萬人次。春雨醫生相關負責人譚萬能介紹,截至2月25日下午17時,該平臺發起的線上義診已累計服務用戶超150萬人次,其中有60%為新增用戶。
不少平臺輕松實現了“業績翻番”。
“微醫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上線后,咨詢量在前三天均翻倍增長。”微醫互聯網總醫院相關負責人張頌奇告訴記者:“截至2月25日9時,平臺訪問量超過1.16億,已集結41196名醫生在線接診,累計提供醫療咨詢服務143.71萬人次。”
此外,丁香園方面稱,其在線問診用戶環比增幅為215.32%,問診量環比增幅達134.91%。譚萬能也表示,春雨醫生義診期間的日均問診量較之前增加近100%。
從實際問診情況看,將用戶吸引到線上平臺的最大“功臣”還是新冠肺炎。據阿里健康數據,用戶咨詢量最多的科室是“呼吸科”,咨詢問題主要集中于新冠肺炎及相關疾病的防治。丁香園方面也表示,在線咨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判斷感冒癥狀是否屬于新冠肺炎、口罩的正確佩戴方法,及低熱處理方式”等,其中前兩者占比高達51.3%。
對于另一些身患其他疾病又無法線下就醫的患者,線上醫療平臺也解其“燃眉之急”。呂世峰告訴記者:“中國目前有近3億人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肝病、免疫系統疾病等,這部分病患在疫情期間多半不能到醫院去,所以慢性病在39健康網上的問診量也比較大。”
易觀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31.28%。易觀分析師陳喬姍認為,疫情促使更多用戶自愿或半自愿地開始了解和接觸在線醫療。“義診活動不僅大幅提高了互聯網醫療用戶的整體規模和滲透率,同時也成功‘出圈’,觸達到健康人群,為互聯網醫療領域收獲了新的流量。”
但她同時表示,企業在收獲流量的同時,更應關注如何留住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的問題。“針對年輕用戶的服務質量將成為在線醫療企業面臨的新考驗,在這方面表現優異的企業才會成為疫情爆發期間真正的贏家。”
“醫療行業具有一定特殊屬性,要求覆蓋診前導流、診中問診、診后開方、在線支付、藥品配送的整體閉環。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將影響用戶的留存度和黏性。”張頌奇表示。
在呂世峰看來,疫情最大的作用是使“醫療互聯網化的應用得到了推廣”,但在線醫療的核心還是“醫療”,“未來,機構們更應該做的還是優化產品、提升技術能力、加速精準化流量入口建設、做好服務運營體系升級。”
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承認,疫情確實“幫助企業完成了一次很好的用戶教育”,但他不認為這預示著“行業的拐點已經到來”,而是建議各界對行業“保持合理的預期”。“在這一階段,更為關鍵的是看誰能打磨好產品、深度理解到用戶的需求。”李天天說。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測,中國在線醫療2020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2020-2026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約為14.23%。
醫生爭奪戰
事實上,在線醫療機構的“流量收割”之路并非像看上去那么平坦。隨著在線問診量的急劇攀升,醫療資源的供不應求成為最大“攔路虎”,而其中最為核心而珍貴的資源,就是醫生。
張頌奇透露,為了滿足激增的服務需求,微醫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的在線醫生數量在10天內實現了十倍增長:“上線義診平臺的第一天(1月23日),我們召集了第一批1500名醫生,但后來發現遠遠不夠,到了2月4日,這個數字變成了1.8萬名。”
問診訂單的激增讓微醫團隊始料未及——“我們通過后臺數據發現:用戶的候診時間被明顯拉長,服務器負荷吃緊,首批在線接診的呼吸、感染和內科醫生開始應接不暇。看著后臺排隊的患者越來越多,運營團隊一度非常焦慮。”
為了緩解候診用戶等待的焦慮,微醫鼓勵已在線的1500位醫生介紹身邊的醫生入駐,通過一層層的裂變來擴大“搜尋”范圍,找到更多的醫生。隨后,更大的轉機也出現——天津、黑龍江、河北等地衛健委及武漢市衛健委先后發文鼓勵醫生上線服務患者,并在當地官方網站上線“微醫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這幫助微醫在短時間內招募到大量醫生。
“這之后,醫生的增長速度就基本保持在每天2000人左右,最高的一天入駐了7000多位醫生。”張頌奇說。
李天天也表示,疫情不僅“教育”了用戶端,更“教育”了供給端。“在丁香園的論壇里,我們看到很多原來對互聯網在線服務并不了解的醫生,也開始寫下了這樣的留言:‘這是我第一次在線問診,應該要注意些什么?’,更多醫生已開始認識到互聯網醫療的價值。”
不過,和醫生群體的基數相比,真正參與在線診療的醫生數量占比依然很小。李天天透露,丁香園現有醫生用戶存量為200多萬,但實際參與在線問診的醫生數量僅有1.5萬多人,“比例不到1%”。
如何進一步提升對醫療尤其是醫生資源的挖掘能力?阿里健康方面認為,應“加快、加強醫生上線前的資質審核速度和培訓效率”。春雨醫生相關負責人譚萬能則分析稱:“緩解醫療資源的供需矛盾,一方面要增加供給,另一方面要提升效率。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創新技術,將是改善醫療領域供給不足的重要方向。”
在易觀分析師陳喬姍看來,通過這次疫情,在線醫療企業已向政府及社會證明了自己對于實體醫療體系的補充意義。“但與線下醫療機構相同的是,醫生資源的數量和儲備決定了平臺的接診能力,而如何轉化、培養并使這波新流量成為自身的可付費用戶,將成為各家深耕的重點。”
“《2019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超八成醫院計劃在2年內完成互聯網醫院建設。”陳喬姍進一步解釋:“與醫院的協同合作能力,將成為在線醫療企業的重要機遇,新的或更深層次的協同和共生模式將被創造出來,抓得住這個機遇的企業將有機會成為巨頭。”
期待更多政策紅利
在線醫療行業自誕生以來的每一步發展,都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
據東興證券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至2019年,國務院和衛生部門發布了十幾份關于“加強在線醫療建設”的政策文件。政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著重于“規劃”:針對現階段醫療行業出現的醫療資源不均衡、醫療流程效率不高等問題,提出用在線醫療來提高醫療資源配置效率;另一類著重于“試行”:從放權、規范和監督三個層面支持在線醫療建設。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線醫療也得到鼓勵。2月3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的獨特優勢,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及藥品配送服務,降低其他患者線下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2月7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下發《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充分利用“互聯網+醫療”的優勢作用,并從科學組織、有效開展、實施監管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指導。
隨后,武漢市醫療保障局在2月26日為微醫互聯網總醫院開通醫保支付,該互聯網醫院也成為武漢首家納入醫保支付的平臺型互聯網醫院。醫保接入后,藥品費用將得到醫保報銷,患者只需支付個人自付部分。
而除武漢之外,還有多個省市在疫情期間臨時將互聯網診療納入醫保支付范圍,例如浙江、天津、江蘇、上海等地。
廣發證券分析師楊琳琳認為,互聯網醫療政策已從試水探索期過渡到規范發展期。目前,互聯網醫療服務已開始被納入醫療保障支付體系,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及藥品配送服務也受到了國家鼓勵,這預示著未來“政策有望持續落地”。
東興證券分析師王健輝則預測,新冠肺炎疫情或將推動在線醫療領域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落地。“我國在線醫療跨越了以在線掛號為代表的1.0時代,目前正處于以在線醫院為代表的2.0時代,未來將向以三醫聯動為代表的3.0時代邁進。3.0時代將搭建起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體系,構建出以個人健康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體系。”
目前,業界對于未來政策改革的期待主要集中于兩方面:一是放開部分病種首診限制,二是進一步完善互聯網診療醫保支付政策,解決在線醫保支付、購藥等問題。
李天天建議,在通過互聯網和新技術推進醫療行業變革的過程中,應當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對“互聯網首診”開展積極探索。
阿里健康方面也透露,希望政策端能進一步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協調作用,允許互聯網醫療首診。“互聯網醫療平臺和互聯網醫院如果可以提供首診患者診療服務,既可以避免在物理空間造成交叉感染風險,也能分流實體醫院的壓力。”
微醫方面則表示,期待進一步完善醫保支付政策,建立費用分擔機制,健全互聯網診療收費政策,讓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以醫保支付完成在線復診和購藥,享受一站式的醫療健康服務體驗。
李天天分析,雖然有些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將互聯網診療納入到醫保中來,但異地就醫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目前,上海的患者只能在上海當地醫院的線上互聯網平臺咨詢問題,才能予以報銷,而互聯網醫院可能設在任何地方。異地的問題解決不了,就大大限制了互聯網的優勢。”
“可以考慮將互聯網作為分級診療服務的入口,實現醫療服務需求的快速篩選和科學分發。同時,在家庭醫生和健康管理等需要連續動態服務的領域,也希望能更多地考慮互聯網醫療公司這類社會機構。”譚萬能建議。
責任編輯:覃肄靈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