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原標題:四問遭非議的公積金:是福利還是雞肋?若取消能為企業減負多少?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如何助力企業渡過難關、為企業減負,受到各方關注。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也提出了看法與對策,其中,建議取消住房公積金制度一事引起熱議。他認為,住房公積金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將之取消可為企業和職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
文 | 薛宇飛
作為“五險一金”中的住房公積金,由職工和企業共同繳納,比例均為職工工資的5-12%,因為貸款利率較低等原因,它被視為支持職工買房的福利制度,但提取與使用較為受限。有聲音還認為,較高的公積金支出加重了企業負擔,建議改革或取消住房公積金制度。
黃奇帆取消公積金制度的建議發出后,迅速引起討論,但各方觀點明顯不一。作為一個涉及多方利益的制度,想要改革甚至取消,并未在社會上形成共識。
01 是福利,還是雞肋?
1999年,國務院頒布《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規定住房公積金應當用于職工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由職工本人和單位按照相同比例繳存,即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繳存比例。繳存比例各地規定不一,但不得低于職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的5%,最高不得超過12%。
之所以說住房公積金制度是福利,是因為公積金相當于單位額外向職工支付5-12%工資,并與職工支付的那部分存在同一賬戶。同時,“五險一金”屬于稅前扣除,換句話說,稅前扣除的比例越高,職工繳納的個稅就越少,等同于避稅。
最重要的是,職工用于貸款買房時,公積金貸款利率明顯低于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為貸款買房剩下一大筆利息支出。根據《全國住房公積金2018年年度報告》,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比同期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基準利率低1.65-2個百分點,2018年發放的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可為貸款職工節約利息支出2019.98億元,平均每筆貸款可節約利息支出8.00萬元。
以北京為例,在貸款100萬元、25年等額本息還清的情況下,按照1月份首套房商業性貸款平均利率5.35%(數據來源:融360)計算,每月需還款6051.62元,利息支出為815485.81元;以當前公積金貸款利率3.25%計算,每月還款4873.16元,利息支出為461948.68元。100萬元的住房貸款,純公積金貸款比純商業貸款少還約35萬元的利息,福利特征十分明顯。
但是,住房公積金制度并非那么完美,實際運行中,面臨著使用與提取限制多、使用難度大的問題,甚至有些制度性限制,也讓職工直接放棄公積金的使用。
在北京,公積金實行貸款額度與借款申請人住房公積金的繳存年限掛鉤,每繳存1年可貸10萬元,繳存年限不夠1整年的,按1整年計算,最高可貸120萬元。也就是說,繳存超過11年的公積金,最高才能貸120萬元,這與北京動輒數百萬的住房貸款相比,差距明顯。
公積金貸款額度還受到賬戶余額的限制,余額的多少也影響貸款額度。此外如果是二套房,北京市管公積金的最高貸款額度僅為60萬元。
隨著房價在近些年不斷上漲,各地原有的公積金貸款上限已經難以滿足購房人的貸款需要,最終只能選擇公積金與商業貸的組合貸款。而在實際貸款中,由于公積金貸款審核慢、放款慢,開發商或明或暗地會拒絕客戶使用公積金貸款。
《全國住房公積金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末,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市場占有率僅為16.19%。個人住房貸款市場占有率是指當年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占全國商業性和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總和的比率。
02 “窮人補貼富人”?
▲資料圖 中新經緯 高曉锳 攝
一些專家指出,公積金提取與使用的門檻較高,導致整體資金使用效率較低,造成資源浪費。
上述報告顯示,2018年末,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145899.77億元,提取總額87964.89億元,繳存總額扣除提取總額后的繳存余額為57934.88億元。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文章指出,算下來,公積金的使用比例只有60%,大概還有8000多億元余額趴在賬戶上,且利率只有1.5%左右,比2018年年底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結余額5萬億元還多。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儲蓄率為47%,即便近兩年儲蓄率略有下降,中國的儲蓄水平也遠高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儲蓄率不利于刺激消費,如果取消住房公積金制度,把這部分錢交到個人手中,可以通過投資實現增值或者刺激消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文章還稱,如此巨額的公積金趴在賬上,提取使用的人數比例卻不高,造成住房公積金的資金實際運行效率較低。
有聲音認為,公積金制度還存在“窮人補富人”的嫌疑。新京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在當前高房價之下,有能力購房通常為高收入人群,他們不僅能提公積金,而且還能獲得公積金低利率貸款,出現了“窮人補貼富人”現象。公積金貸款因為樓市調控背書而被步步收緊,作為以支持中低收入群體為主要目的的住房公積金,卻因門檻提高,面臨更難以適應低收入群體貸款的尷尬。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中新經緯(微信號:jwview)表示,在北京,能用公積金貸款的購房者,多數都是首付比例較高的人群,他們將剩余的小部分房款使用公積金貸款,能享受到低廉利率的福利。而剛需人群,使用組合貸款較為繁瑣,且公積金貸款額度有限,只能使用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
此外,在公積金繳存比例上,政府部門、國企、事業單位及大型民企,一般會選擇較高的繳存比例,中小企業選擇較低的繳存比例。即便是采用同一繳存比例,國企會以職工全部工資作為繳存基數,中小企業可能會以職工部分工資或者基本工資作為繳存基數,同樣的工資水平,國企職工的公積金賬戶收入明顯高于中小企業職工,反而造成收入貧富差距拉大。
03 能為企業減負嗎?
再回到黃奇帆的文章。
他在2月11日的文章中指出,盡管此次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但短期內對制造業、對廣大中小企業以及整個經濟交易活動水平的沖擊不容忽視,應采取綜合措施穩定經濟增長的基本面。
他認為,2月10日的復工、復產,是大部分地區規定的,但是企業真正意義上的復工復產依然困難重重,面臨著疫情防控導致的工人極度短缺、很多產業供應鏈殘缺不全、物流運輸幾乎停頓三大問題。
▲黃奇帆2月11日的文章 來源: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黃奇帆提出了幾點建議,其中一條就是取消企業住房公積金制度。文章稱:“住房公積金制度是1990年代初從新加坡學來的,現在我國房地產早已市場化,商業銀行已成為提供房貸的主體,住房公積金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將之取消可為企業和職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
其實,除了黃奇帆,近幾年呼吁改革甚至取消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聲音,不在少數。2018年6月,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逐步將強制性住房公積金改為自愿繳存,并設立政策性住宅金融機構。對自愿繳存的給予低息貸款支持,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
旭輝控股CEO林峰對新京報表示,“取消公積金對于企業減負、員工增加現金收入都有所助益。目前公積金也只能貸一小部分,并不能解決真正的購房需求。把原本需要繳交的公積金釋放出來給個人,對于拉動內需是有好處的,這與減稅的作用一樣。”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稱,他比較認同黃奇帆提出的思路和這種最小一攬子配套措施,但這套想法再增加一些內容更好。從企業管理的“資方“角度來說,住房公積金肯定是一個負擔,會增加成本費用,但如果企業有實力承擔住房公積金,又會在招聘人才時更有吸引力。但從全局看,取消這個制度,有利于廣大小微企業更具有市場競爭的空間。
但也有反對的聲音。反對者認為,繳納住房公積金的單位多為政府部門、國企、事業單位及大型民營企業,廣大中小企業沒有為職工繳納公積金,因此,取消這項制度并不能為中小企業減負。2018年末,中國16歲至59歲(含不滿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97億人,而當年住房公積金實繳職工僅約為1.44億人,刨去自由擇業者、個體工商戶等,還是有數量龐大的勞動者沒有公積金。
原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也發文稱,公積金從來都不是真正的負擔,企業真正的負擔是社保。很多企業復工難,甚至處于停工狀態,但社保卻一分錢少不了。因此,應建議各地社保部門,直接免除今年上半年社保的繳納。
04 企業減負出路在哪?
▲社保卡 中新經緯 熊家麗 攝
住房公積金的存廢之爭早已存在,但社會上并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聲音。就當前而言,面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該如何應對呢?
取消或者改革公積金制度,并非一朝一夕,但降低繳存比例,或許是應急之法。2018年5月,住建部、財政部、央行三部委發布了《關于改進住房公積金繳存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的通知》,通知稱,為減輕企業非稅負擔,各地區2016年出臺的階段性適當降低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政策到期后,繼續延長執行期至2020年4月30日。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取消公積金制度必須全方位論證,但不排除今年4月份后,國家對下調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的既有政策會再延長1-2年。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負責人梁紅稱,短期內可先下調繳費率,這既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降低儲蓄率釋放購買力,也有利于降低一般企業負擔、增加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測算表明,公積金繳存費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相當于為企業減負約1100億元,同時增加職工實際可支配收入1100億元。若實際平均繳存費率降至5%的繳存下限,則兩者分別都達到5300億元。而從中長期看,取消公積金制度是必然選擇。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13日稱,他建議將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三個制度合并為一個制度,三金合一,有利于全員覆蓋,促進社會公平;將五險整合為三險,發揮基金的規模效應,節約行政管理成本,提高基金收支平衡能力。
近段時間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呼吁減稅、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聲音,也都引發關注。2月12日,中央指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要更好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好各地疫情防控資金需要。要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緩解企業經營困難。
責任編輯:趙慧芳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