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洪章(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
建議在出臺各項政策時不宜過急、過快,在此基礎上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再有針對性地配之以財政、稅收、金融的政策調整和資源配備。
一、疫情是短期沖擊,不改變長期增長趨勢。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面較廣,工業和交通等活動大幅度放緩,會拉低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預計下半年將趨于好轉。從短期來看,受推遲復工等因素影響,疫情對經濟沖擊明顯。而從長期看,考慮到生產資料依然存在,生產設備、技術并沒有損失,生產力的基礎未受影響,所以隨著疫情的好轉,居民、企業生產力都將恢復。同時,我國目前經濟面臨的是需求不足的約束,而非供給不足。從以上角度來看,疫情的長期影響不大,經濟穩中求進的趨勢不會改變。
二、疫情不會形成重大金融風險。
疫情對銀行、保險的影響不會很大,不會形成重大金融風險。對銀行的影響主要是一些實體由于人員規避疫情,生產不飽和和企業經營受限會增加不良貸款,但銀行有承受能力。現在由于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延后,第一季度生產受影響,今年年底不良率可能會有提升,但不會失控。預計2020年底商業銀行不良率可能在2%左右,但與國際上同業相比也不是很高,與國際水平相差不大。隨著貨幣政策支持抗擊疫情的力度適度增大,釋放流動性,貸款投放增加,也會稀釋一些不良貸款。
疫情對資本市場會有一些影響。雖然疫情影響下市場會出現階段性波動,但市場的長期走勢并不因短期沖擊而改變,因此這個時候可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制定一些政策,比如可對私募基金等適當做一些政策上的放松、放寬,如建立針對疫情防控相關領域私募產品,即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較重地區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產品備案提供綠色通道服務;對于受疫情影響無法完成整改計劃的私募基金產品可加大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的安排。長期來看,未來的制度層面需要給予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公平準入的業務模式機會,但需要松弛有度。
三、加大多方面應對措施。
第一,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期沖擊,但長期經濟增長趨勢并不受影響。建議在出臺各項政策時不宜過急、過快,在此基礎上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再有針對性地配之以財政、稅收、金融的政策調整和資源配備,包括適當減稅降費,降低企業交通和能源成本,壓縮非經濟性支出,改善和放寬投資、建設、工程等領域的營商環境。從金融的特性和貨幣的乘數效應理論可見,短期內的金融政策要循序漸進,保持中性。
第二,關于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就今年情況來看,金融業的全面開放、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疊加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帶來挑戰。建議為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包括不良資產、資本充足水平、撥備能力、流動性等,有必要對金融穩定體系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評估銀行的穩定程度,以及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同時,可對資管、理財、同業等監管政策調整的執行期限可適當延長,鼓勵商業銀行根據疫情對實體的影響情況創新服務方式。
第三,堅持金融全面開放,對金融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定位不能變。本次疫情對經濟金融的短期影響較大,需要加強全面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建設,加筑商業金融機構的自我保護意識。金融市場特別是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在全面對外開放條件下,有必要建立科學、有效、合理、符合國家對外開放政策和國際準則的對外開放安排,確保在全面開放中保證金融安全,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
第四,借鑒歷次處置經驗,科學有序應對金融風險至關重要。我國1993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沉著應對各類金融風險,著重從單個機構、單個業務和較小區域做起,準確應對,嚴格防控,把風險封閉在萌芽狀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準確應對和穩妥處置了地方和區域的各類金融風險,確保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進一步提升金融的治理能力。大型金融機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來,通過公司治理、規范經營、轉型發展,建立了比較完整、健康的體系,要保持住良好的態勢。但與國際同行相比,還有一些差距。堅持大型商業銀行按銀行的規律辦銀行,對于存在經營偏頗的機構要重構戰略導向、經營原則、價值取向,把服務實體經濟和機構的穩定性放在首位,以應對金融全面開放帶來的挑戰。
做好壓力測試。各類金融機構作為承擔和經營風險的機構,面對可能出現的突如其來的重大金融風險,需要未雨綢繆。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銀行、證券、保險要自行組織對內對外各種經濟環境下的壓力測試,檢驗機構應對能力和穩定水平。
第五,從此次疫情可見,金融風險處置的初級階段,壓實地方責任是關鍵。近些年金融風險處置中的教訓和經驗豐富全面,風險阻斷是根本。各類風險在發生初期時,政府和部門采取斷然阻斷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或延緩危機爆發的速度和規模,不會失去及早防處置的機會。如果風險發生地在初次應對過程中出現失據失信失序問題,后果是嚴重的。
多年以來,金融風險處置的原則是屬地管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加重了地方的風險管控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并落實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這是處置各類風險的寶貴經驗。
第六,盡快恢復經濟的正常運轉。宏觀角度看,近期可能帶來一輪“防疫經濟”。近日,央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分別出臺了放寬涉及防疫企業的金融政策和監管,很多企業或者項目會在金融市場進行直接和間接融資。就貸款而言,應急貸款已有快通道,加上監管支持政策的疊加,很有可能使防疫題材變成一個風口,形成一輪“防疫經濟”。
可盡量縮短“防疫經濟”的應對時間。此處講的“防疫經濟”,不是指防疫時間,防疫時間需要根據疫情發展程度和規模確定。防疫經濟指的是疫情得到完全可控時,既可轉入正常經濟秩序,應對時間越長可能造成生產結構的不平衡,進而影響整個經濟的均衡增長,因此,待疫情可控時,盡快轉入到正常的經濟運轉和實體經濟增長。
總的來看,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加大了經濟短期下行壓力,但困難和挑戰并不可怕。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開放不斷注入新動力,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并沒有發生改變,因此疫情不會打斷中國既定的改革開放與經濟轉型進程。
本文原發于《新華網》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