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兒去養老?居家養老服務“送上門”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在老年人眼里,再豪華、再高檔的養老院,都比不上自己溫馨的家。于是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康復理療、文化娛樂等專業服務成了他們的最大希望,社區成了居家養老的主場。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郭煦近年來,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一直是熱門民生話題。
2018年10月15日,北京市民政局發布《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白皮書(2017)》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33.3萬,占戶籍總人口的24.5%,戶籍人口老齡化程度居全國第二位。北京市平均每天凈增500余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凈增120余名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2017年,北京市約每2.5名勞動力在撫養1名老年人。
面對如此龐大的老年人群,僅靠國家財政來負擔養老還遠遠不夠,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在老年人眼里,再豪華、再高檔的養老院,都比不上自己溫馨的家。于是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康復理療、文化娛樂等專業服務成了他們的最大希望,社區成了居家養老的主場。而且從中國現實的國情看,社區、居家養老依然是目前我們解決養老問題的主要方式。
雙橋恭和家園作為北京市首個居家養老社區,恭和家園園區總建筑面積近5萬平米,共7棟養老公寓。園區內配有曲苑大舞臺、親子樂園、棋牌廣場……動靜相宜,更助于老年人在此修養身心。
來自北京市官方文件顯示,到2020年,北京市內養老驛站的數量將增至1000家,每家驛站的服務半徑不超過1000米。
北京市2016年出臺的《北京市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十條政策》與《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各區政府通過資源整合、置換、新建、購買、租賃等方式無償提供服務設施”。
具體落地形式便是養老驛站,以“政府無償提供設施,運營商低償運營”模式運營,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服務。
居家養老服務“送上門”
老年人身邊1公里就有養老服務驛站、3公里就有街鄉養老照料中心,還能享受“送上門”的居家養老服務。近年來,北京市通過構建四級養老服務體系,讓300余萬名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安享晚年。
朝陽三里屯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是由一家火鍋店改建而成的養老驛站,成立于2014年,是全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發源地”,也是全市首家正式命名掛牌的養老驛站。
如今,這家驛站的服務已輻射三里屯街道七個社區的近1.4萬名老年人,其中80歲以上的就有4000人,失能老人也有400多人。這里可以提供日間照料、呼叫、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夜間陪護等多項服務。目前本市380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都可以提供這些服務。
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改革開放初期,養老事業由政府直接統籌包辦,進入新時期,北京市圍繞“老有所養”,著力加強頂層設計。2015年5月1日起,《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實施。全市構建“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實現老年人在其周邊、身邊和床邊就近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如今,以養老服務補貼、高齡津貼、免費乘公交等福利優待為主要內容的老年人福利體系也已逐步建立起來。
一個事實是,北京市養老資金由2012年的5.1億元增加至目前的12億元。目前,全市共建設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252個,每年輻射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項目1000多個;兩年共建成運營社區養老服務驛站380家,其中農村幸福晚年驛站140家;全市投入運營養老機構506家,投入運營養老床位10.3萬張;發展了九大類、1.5萬家養老服務單位。民政、衛生、人力社保等部門也在不斷推進醫養結合,優化醫療機構設置、醫保定點資質審批,推進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今后,老年人身邊1公里就有養老服務驛站、3公里就有街鄉養老照料中心,還能享受種類繁多的居家養老服務。
北京市朝陽區在去年成立了首個居家養老助醫服務信息平臺,該平臺依托養老機構、養老驛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服務主體,可為社區居民提供家庭醫生簽約、健康評估、醫護上門、生活照護、養老技能照護培訓等多項服務。
家住雙井街道的李阿姨家今年63歲,家里有位87歲的老年人臥床多年,又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病癥,需要經常到醫院進行慢病管理和復查,對于李阿姨來說,每次帶老年人去醫院掛號看病,都是一項“大工程”。
“我們先得把老年人從床上抱到輪椅上,再推著輪椅把老年人送到醫院,光是抱老年人上下床就能忙我一身汗,就更別提上下樓和坐車的過程了,老年人看一次病真的太困難了。”李阿姨說。
去年11月,通過參加社區活動,李阿姨得知在朝陽區居家養老助醫服務信息平臺上,動動手指就可以預約醫護上門服務,而上門的醫護人員,均來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她當即為家中老年人預約了上門輸液服務。平臺工作人員致電了解和核實老年人身體和病情后,醫護人員帶著檢查設備來到李阿姨家里進行上門服務,醫生給老年人做了詳細的體格檢查和評估之后,根據老人的情況開出了醫囑,在簽署了巡診代開藥協議后,工作人員還為老年人送藥上門。
“真的特別方便,整個預約過程非常順暢,上門的醫護人員非常專業,技術過硬,也特別準時,現在老年人開個藥,做個康復,就不需要折騰出門了,給我們解決了大問題。”李阿姨說。
該平臺不僅給老年人提供醫護上門服務,還增加了社區巡診服務,在朝陽區很多社區的養老驛站,都有社區醫護人員為大家量血壓、測血糖,開展社區健康講座,普及居家養老知識,這項便民的社區巡診服務,方便了居家老年人問診,也為各個養老驛站帶來了人氣。
“作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朝陽區一直致力于不斷提升養老服務品質,‘朝陽區居家養老助醫服務信息平臺’就是我們‘互聯網+養老’方面的一個有益的嘗試。下一步,我們也將整合更多的居家養老服務資源,進一步擴大該平臺的輻射面積,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這項服務。”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服務的過程中,我們也會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更專業的服務。”
“醫養結合”讓老年人安心養老作為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大區,近年來,朝陽區老年人口發展迅速。
2008年北京市提出構建“9064”養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集中養老。
北京市朝陽區圍繞“打造健康朝陽建設衛計強區”總體要求,多舉措實現醫養結合,不斷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就醫需求。
2018年,朝陽區衛計委持續發力,在2017年試點的基礎上,推出了家醫簽約“簽做評”一體化工作,實施病床進家庭、藥房進家庭、巡診進家庭、E網進家庭“四進”服務,并在全區80%以上政府辦的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綠色通道。
2018年,朝陽區衛計委繼續落實《關于推進朝陽區醫療衛生服務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方案》精神,以基本服務全覆蓋、不斷完善內涵為原則,推進醫療“四進”服務。
家庭病床是指,由具有相關資質的醫療機構負責實施,通過前期系統評估,向滿足“行動不便、病情穩定、連續管理、家醫簽約”等條件的患者在家庭、老年人養老中心等醫療機構以外場所建立病床,并按照相關病床管理規范實施規范的醫療和護理及相關輔助工作的行為全過程。
巡診、送藥進家庭,由具有相關資質的醫療機構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慢性肺病5種慢性病穩定期老年人提供上門巡診、送藥服務。
“E網進家庭”是指,依托醫聯體,開展特色學科,利用信息化手段,朝陽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垂楊柳醫院醫聯體可以實現心電、X線片的遠程會診。
針對醫養分離問題,朝陽區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朝陽區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方案》、《朝陽區居家重點老年人醫養結合綜合評估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從制度上提高了保障。
目前,朝陽區老年人的就醫便利,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駐區大醫院之間的常規雙向轉診,家庭病床的遠程會診,有效引導老年人遇小病、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患者在社區就診,疑難重癥能夠及時轉入區內三級醫院搶救、治療,康復、日常照護回到社區。老年人從家庭病床轉出至醫院的,只收取家庭病床起付線,不再收取轉入醫院后的住院起付線;從大醫院出院,轉至家庭病床的也不再另收取家庭病床起付線。
同時,朝陽區加大服務創新,完善服務供給,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逐步推出健康養老、文化養老、智慧養老等新型模式,促進養老產業多元化健康發展,為全區86.6萬名常住老年人打造一個幸福晚年。
與此同時,自2004年起,朝陽區啟動了老年大學計劃,發展至今,朝陽老年大學已經設有書法、繪畫、攝影、聲樂、古琴、模特等13門專業,在潘家園、酒仙橋、麥子店、來廣營、安貞等10余街鄉開設了分校,共175個教學班、學員5700余名。朝陽老年大學還依托社區233個老年遠程教育基地,舉辦“幸福養老大課堂”,開設幸福導航、養生寶典、疾病防治等九大系列的精品課程,為近10萬人提供學習教育,舉辦千場講座下基層活動,參與老年人達7.5萬人次。
探索“養老+護理”的新模式作為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區,2018年北京市朝陽區在全市率先嘗試把專業護理項目植入社區養老設施開展服務,華威西里社區養老驛站護理站就是朝陽區居家養老服務在醫養融合方面的一次探索。據北京市朝陽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養老驛站+護理站”的模式,既能為老年人提供養老照護,又能提供護理服務,是朝陽區建立醫養融合服務的新模式和新舉措。
目前,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還遇到一些問題,基層醫務人員嚴重不足。按照編制標準,北京市全市需配置社區醫務人員5萬余名,而目前在崗人員僅為3萬余名,缺口達2萬余名。隨著惠民政策實施,基層門急診量大幅增長,居家醫療服務用時長、要求高,上門服務所需要的人力配備明顯不足。
在居家上門醫療服務價格方面,部分服務項目收費標準偏低。此外,社會辦護理機構開展居家服務收費高,老年人不易接受,且居家醫療服務費用未納入醫保范圍,長期護理險還不成熟,制約社會力量開展居家醫療服務積極性。
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也坦言,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亟待建立。養老服務市場功能發揮不充分,老年護理服務缺乏持續性保障,嚴重影響護理院等醫療機構向老年人提供護理服務,老年人急需的護理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也影響到醫療保險資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聯合有關部門,完善支持政策,調整和完善居家醫療護理服務價格,擴大醫療護理服務醫保報銷范圍。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為醫護人員及患者提供醫責險等保險措施。同時,探索遠程智慧醫養結合模式。
事實上,為更好地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北京市已經在2018年調整和完善居家醫療護理服務價格,擴大醫療護理服務醫保報銷范圍。同時計劃在資源摸底和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需求分析的基礎上,落實各項新政策、新標準,參考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明確北京市養老產業發展方向,提出養老產業發展的實施建議。
如何將居家養老的系列配套服務送到老年人家門口?養老驛站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民建北京市委提出建議,要著力研究并解決養老驛站可持續運營問題。
民建北京市委在“關于加快我市養老政策供給側改革的建議”中提到,養老消費的主體仍然是政府買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和機制尚未形成。
對此,民建北京市委建議:鼓勵社會參與,引入慈善機構、公益基金、保險機構、上市公司進入養老驛站,以冠名權、公益贊助等方式解決驛站的部分日常運營資金。通過驛站整合社區里的各種與養老有關的服務和資源,激發市場消費,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同時,出臺供應商入駐驛站的參考合同文本,賦予驛站經營單位對入駐供應商實施監管等權利。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