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哪些改革必須要做?

林毅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哪些改革必須要做?
2021年05月03日 11:05 財經自媒體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作者 |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

  內容整理自林毅夫4月27日“中國經濟的前景與關鍵改革暨《論中國經濟》新書分享”

  當前,中國正處于新的戰略機遇期,面對一系列新形勢下的新變化,中國如何繼續把握后發優勢?如何理解“雙循環”發展格局?4月27日晚,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攜最新力作《論中國經濟:挑戰、底氣與后勁》立足當下,深度解讀當前階段中國經濟的關鍵問題,讓企業、機構和個人能看到更清晰的發展未來。

  以下內容整理自林毅夫老師“中國經濟的前景與關鍵改革”《論中國經濟》新作分享:

  今年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因為中國共產黨在今年慶祝建黨100周年,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個初步目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很高興在今年這個目標成功完成了,并且在去年年底時我們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全面脫貧,這個目標在去年年底就順利完成了。

  消除貧困可以說是我們千百年來的追求,能夠實現這個目標是非常了不起的,并且消除貧困也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追求。

  在前面100年努力的基礎之上,現在我們開啟的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這個新征程分成兩個階段目標:第一,到2035年的時候,中國初步建設成一個中等的發達國家。第二,到2049年的時候,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族、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追求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1 

  為什么會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駕馭變局?

  為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是基礎。比如說,在1900年的時候,八國

  聯軍攻打北京,這八國是當時的八個列強,包括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還有俄國、日本,奧匈帝國。他們這八個工業化國家的GDP,就是國民生產總值,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占當時全世界的50.4%,也就是一半。

  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奧匈帝國解體了,推出了列強,加拿大崛起了。到了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就形成了所謂的七國集團,后來俄羅斯加入了,變成八國集團。這個八國集團(美、英、德、法、意、俄、日、加拿大)它們在2000年的時候GDP加起來占全世界的47%,也就是從1900年的50.4%變成了2000年的時候47%,下降了3.4個百分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民族主義風起云涌,因為當時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是這八個國家的殖民地,或者是勢力范圍之內的半殖民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這些發展中國家紛紛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開始追求他們自己的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可以講說,一百年的努力,這些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經濟只上升了3.4個百分點。換句話說,整個20世紀就是被這八個工業化國家所主導。當中尤其是美國,美國在19世紀末從經濟規模就已經超過英國,尤其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國力逐漸衰退,到了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就變成主導權世界的國家。在2000年的時候,美國的GDP,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到全世界的1/5還多一點點。

  但到2018年提出這個論斷時,這八國集團的GDP就從47%降低到34.7%,也就是1/3多一點點。這八個國家過去國際上什么事情,他們開個會,做個決定,全世界就跟了。但到20世紀后,這八個國家發現自己的經濟在不斷下降,主宰世界的力量逐漸地力不從心。最明顯的是到2008年時出現了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八國集團就被20國集團所替代了。

  為什么八國集團他們的經濟規模會下滑這么快?我想最主要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崛起,尤其是中國的崛起。我們知道1949年剛建國時,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們的經濟規模占全世界只有4.2%,到1978年年底開始改革開放時,我們的經濟規模只占全世界的4.9%。但經過改革開放后,這40年來的高速增長在2014年時我們的經濟規模超過美國,變成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因為經濟是基礎。隨著我們經濟規模在全世界的提升,我們在全世界的影響就越來越大。

  要趨向一個新的穩定的格局,也需要中國繼續保持相對快速的發展,才能夠駕馭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 

  我們還有哪些增長潛力?如何發掘?

  中國改革開放后,從1978年到2020年,連續42年,我們平均每年增速達9.2%,這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我們當然還是生活在這個奇跡的時代里。

  但展望未來,我想有各種比較悲觀的看法,認為中國已經維持了42年9.2%的增長,很多人對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太樂觀。一種看法就是說,過去能夠快速發展是因為我們落后,我們在追趕。但到2019年,最新的統計數據,我們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4128美元,這是根據2017年美元的購買力,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的,我們按照購買力平價2017年的美元來計算,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世界表,他在收集統計各個國家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經濟規模。

  有些學者研究,14128美元,這已經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了。那么,他發現其他發展比較好的國家,比如說德國,達到14128美元的時候,他們在后面的16年,德國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只有2.3%,德國還是被認為經濟發展好的工業化國家。

  再來看日本,日本是在1975年時,人均GDP按照2017年的美元所計算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他從1975-1991年,同樣16年,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只有4.4%。日本、德國這種發展較好的國家,他們在同樣水平下增長速度只有2%點多到4%點多。所以,很多人就認為我們未來的發展大概頂多也就是4%點多的這種增長的可能。

  另外,就是人口老齡化。可以看世界上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經濟化程度很慢。像日本,這些年它的經濟增長就是在1%左右。因此,也就會認為說,我們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了,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比前面講的更低,跟過去每年9.2%的增長相比,這是一個非常大幅度的下滑。

  但我個人跟這些學者的看法不太一樣,因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他的發展能夠比發達國家快,因為一般發達國家的發展通常是人均GDP增長平均每年2%,然后加上人口增長可以達到3%-3.5%,如果人口增長1%,他的經濟增長速度平均也就3%,如果人口增長比1%多,那可能可以達到3.5%。那么,發展中國家,我們為什么改革開放以后連續42年9.2%的增長?靠的是在追趕階段的后來者優勢。但是,看后來者優勢,我認為不是看我們現在的絕對水平多高。

  我們要知道后來者優勢不是看我們自己的絕對水平,是看我們跟發達國家的水平。所以,從后來者優勢這個前提來講,我覺得我們應該還有9%這樣的一個發展的潛力存在。

  另外,對中國,跟德國、日本、韓國還有不同,就是新經濟給我們的優勢。因為新經濟,像互聯網、移動通訊、新能源這些有個特性,它產品的研發周期特別短,而且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我們跟發達國家比,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以后就開始發展經濟,所以它資本積累了是上百年的,是250年,200年了。所以,它的人均戶籍金融資本比我們多了很多,這是它的比較優勢。

  對于新經濟研發周期短,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的,金融資本這些用的是不多的,這種產業其實我們跟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我們跟發達國家比,首先來講人力資本上基本沒有什么差距,而且可能還有優勢。因為人力資本有兩個,一個是先天的聰明才智,一個是后天的教育學習。我們先天的聰明才智,它是從一個常態分配的,大人口當中可能有1%是天才,這個比例是任何國家都一樣的。

  我們是14億人口的大國,所以我們天才多。在研發上面,只要有突破,那就是突破了。那么,后天的教育學習,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一直到研究所,其實我們跟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小,尤其在這種新技術研發最主要是工科的,我們工科的人數在全世界是最多的。所以,從人力資本來講,我們跟發達國家比,可以講沒有任何劣勢,可能還有優勢。

  同時,我們還有大的國內市場的優勢,這種新的研發出來以后,馬上可以進入到中國這樣一個大的市場。如果他需要硬件,我們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配套。所以,這些講起來,我們在新經濟上面跟發達國家比至少可以并駕齊驅,實際上還有換道超車的優勢,并且表現在獨角獸上面。根據胡潤獨角獸榜,2019年的時候,全世界那種創業不到十年,還沒上市市場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在2019年的時候全世界有484家,中國206家,美國203家。那么,2020年同樣是胡潤獨角獸榜,全世界586家,美國233家,中國227家,所以跟美國也是不相上下。

  所以,這樣講起來,從后來者優勢跟換道超車的優勢,我們在未來應該還有相當大的快速發展的潛力。

  人口老齡化到底會有多大的影響?從觀察上來講,確實到現在為止,發生人口老齡化的國家經濟發展都很慢,像我們的隔壁日本,它現在經濟增長大概只有1%-2%之間。但我們知道人口老齡化一般發生在發達國家,我前面提到發達國家它在過去一百多年平均每年的人均增長率是2%,如果它人口有1%的增長,它增長率就變成3%,它如果人口增長率像美國高一點,有1.5%的增長,它的增長率可能就達到3.5%。如果出現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增長,人口不增長了,當然它的經濟增長就從平均3%、3.5%變成2%了,再加上如果它當中還有一些社會經濟問題,可能就慢一點。

  中國現在還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人口老齡化在發達國家它的技術進步必須全部靠自己發明,靠自己發明取得的成功當然回報很高,但絕大多數不成功。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發達國家平均每年增長是2%,因為它必須自己發明技術,然后它的技術,它的產業經濟是在世界最前沿的,如果沒有新技術發明,沒有新產業出現,它就沒有產業升級的空間。但是,中國現在還處于追趕階段,我們即使人口不增長,我們可以把人口從勞動力附加值比較低的產業配置到附加值比較高的產業,那還是有技術升級,產業升級的空間,經濟增長速度就會快。

  同時,我們的退休年齡在全世界可能算是最早,男的60歲退休,女的55歲退休,發達國家的退休年齡普遍在65歲以上。如果說因為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的供給少了,我們可以延緩退休年齡,增加勞動力供給。更重要的,勞動力對生產的貢獻不僅是數量的貢獻,還有質量的貢獻。我們可以用提高教育來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所以,這樣講起來,我不能說人口老齡化對我們沒影響。

  德國從1946-1962年平均每年的增長是9.4%,他當時的人口增長是每年0.8%,日本從1956-1972年平均每年的增長是9.6%,人口增長每年是1個百分點。韓國從1985-2001年,平均每年的增長是9%,人口增長是0.9%,我們在2019年人口增長是0.3%,將來可能會降到零。即使把人口因素考慮進去,我想對我們增長潛力的影響頂多也就是1個百分點,這也就是為什么這些年我經常在各種場合講,中國在未來到2035年之前還有8%增長的潛力。就是這么論證來的。

  了解增長潛力,其實就像我們買輛新的車子,要看這輛車子設計的最高時速是多少,你這輛車子的設計最高時速可以跑上百公里,可以跑250公里,或者可以跑200公里,或者最高時速像在城里面開的電動汽車,最高時速就是50公里。了解最高時速就是需要的時候可以開那么快,但是不是要那么快開呢?那不見得,你要看你碰到的天氣的狀況、道路的狀況,你駕駛時候身體是不是疲憊,等等這些都要考慮進去。所以,你有這樣的8%的增長潛力,也不見得要開足馬力,每年達到8%的增長。尤其現在在新增長上面,我們追求的不是適度,我們追求的是高質量增長,高質量增長要解決環境的問題,“碳達峰”、“碳中和”的問題,用綠色增長的方式,我們還要在增長過程當中實現共享,所以我們要解決城鄉差距,東中西部的差距,這些都要投入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會比我們增長潛力要慢一點。

  全世界到現在,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只占全世界的18%,中國的人口也是占全世界18%多一點。所以,當我們跨過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要翻一番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同時,如果我們有8%的潛力實現6%左右的增長,到2035年的時候,我們的人均GDP可以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應該是11000美元多一些。所以,如果翻一番,到2035年我們的人均GDP就可以實現在“十四五”規劃跟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的時候所提出的,讓我們的GDP和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這樣一個目標就能夠實現,并且我們是一個中等水平的高收入國家,因為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是14535美元,如果說我們人均GDP達到23000美元,應該可以講就是中等水平的高收入國家,這當然是我們把中國建設成現代化國家的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3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哪些改革我們必須要做?

  怎樣把可能性變成真正的我前面講的從2021-2035年6%左右的增長,以及2036-2049年、2050年的時候4%左右的增長?我想最重要的事情是認清我們自己的潛力,同時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深化改革,深化開放。我現在倡導新結構經濟學,經濟增長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是靠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前面講,從技術創新跟產業升級我們有兩個優勢,一個是后來者優勢,在傳統產業上面,我們還是跟發達國家處于追趕階段,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后來者優勢。在新經濟方面,新的產業革命上面,我們有換道超車的優勢。

  在發展過程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充分利用我們的比較優勢。要把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在新結構經濟學里面有很多論證,需要有效市場跟有為政府兩只手要同時用。從有效市場跟有為政府來講,新結構經濟學里面把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是這么一個定位,“市場有效”以“政府有為”為前提,“政府有為”以“市場有效”為依歸。

  根據這個原則來看,我們現在國內實際的市場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政府要有為的又是在什么地方?

  激勵機制

  一方面是產業升級當中有很多要給申請者的激勵,要幫申請者克服一些軟硬基礎設施的不足,同時也要知道我們是一個轉型中國家,尤其中國的轉型是采取一種漸進的雙軌的,開始的時候是老人老辦法,繼續給他保護補貼,新人新辦法,放開準入,政府招商引資,設立工業園區,因勢利導把它發展起來。

  所以,在過去這40多年,我們從原來只有計劃經濟一軌只靠政府,后來進入到計劃跟市場兩軌同時在用。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在產品市場上面基本上都放開了,但是在要素市場上面,實際上還有很多堵點、淤點,因為政府還有很多為了保護補貼,這些老的產業,然后對要素市場所做的干預。

  資金價格

  這里面的干預,從金融來講,金融一個很重要的價格就是資金的價格。本來貸款的價格跟儲蓄的價格都很低,用這種方式來補貼資本很密集的國有企業。我們現在隨著資本的積累,原來不符合比較優勢的國有企業大部分也符合比較優勢了。所以,我們把貸款的利率都放開了。但我們存款利率還沒放開,所以存貸差我們還有3%,在全世界存貸差是最大的。所以,這個好處是金融銀行的利潤特別高,但是這就是抑制我們一般儲蓄者收入的來源。這里面利率市場化除了貸款利率放開,存款利率也要放開。

  配置資金

  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是配置資金,除了銀行之外還有股票市場,股票市場我們走的是審批制,當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它的必要,但是合適的方式是注冊制,我們現在也提出來,但是注冊制怎么樣來有序地進行,這還要繼續探索推動前進。

  金融結構

  金融來講,除了價格由市場來決定,很重要的就是金融結構。目前我們能發展的金融里面主要是銀行跟資本市場,還有一些公司債,公司債大的企業才能夠用。大銀行也主要是服務大企業,股票市場是服務大企業跟創新型企業。我們80%的就業來自于農戶、微型、小型、中型企業,但是他們得不到金融支持,金融應該服務實體經濟,這是實體經濟的大頭,他在當前的金融結構之下得不到金融的支持。所以,一方面我們要用現在的互聯網技術,新的金融科技來提供對這些微型、小型、中型企業的資金的需求。但是,金融科技的滲透還是有限的,因為只有在網上有金融交易的這些企業才有可能得到服務。所以,我們還要都發展能夠給農戶、微型、小型、中型提供金融服務的這種金融安排,其實這種金融安排是比較傳統的,是地區性的中小銀行,我們這方面是有短腿,在金融改革應該補服務農戶、微型、小型、中型不足的這個短腿。

  土地市場

  土地是一個很重要的生產要素,我們城市的土地是國有招牌掛,這是一部分,但是相當大的部分是讓農村的集體土地能夠入市,能夠得到更好的配置,政策上是有的,但是怎樣來推行,怎樣來落實,還要再探索前進。

  人才

  要素市場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要讓他真的在市場當中能夠流動起來,能夠按照每個人的能力來得到最好的發揮。目前在人才流動上面碰到的一個制約就是戶籍制度是一個制約,再來就是房價,房價太高了,不利于人口流動。所以,這里邊我們既要改革戶籍制度,同時要讓房價回歸,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產權

  產權,我們有兩塊,國有經濟跟非國有經濟,當然按照政策上面講,不應該有產權的歧視,應該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也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這樣才能把增長的潛力得到更好地利用。

  新發展格局

  除國內的改革外,非常重要的就是開放,我們現在提出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新的發展格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我們是大經濟體,當然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這個有好處,我們就像一艘航空母艦,自己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管外面風吹雨打,風雨飄搖,我們都可以穩定。

  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但是,同時經濟要發展好,過去講的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個道理還是正確的。所以,我們還要讓國內循環跟國際循環相互促進。開放既是我們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也是化解美國想跟中國脫鉤的一個最好的辦法。

  總的來講,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個新征程當中,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中國還有快速發展的潛力,只要我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深化開放,在這種狀況下,我想我們就能夠駕馭這個變局,并且就像李白的詩里面所講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到2049年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能夠實現,而且到那時候全世界都會到一個新的穩定的格局。

  參考資料:

  林毅夫新作《論中國經濟:挑戰 、底氣與后勁》,中信出版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思陽

八國集團 林毅夫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5-07 康拓醫療 688314 --
  • 05-07 電氣風電 688660 --
  • 05-06 南僑食品 605339 16.98
  • 05-06 亞輝龍 688575 14.8
  • 05-06 依依股份 001206 44.6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