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一張榜單盡顯中國經濟的“大事”與“大勢”! “2018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火熱進行中!【點擊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業領袖
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財政制度體系
來源:學習時報 劉昆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政策和制度體系,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跨越關口、實現高質量發展履好職盡好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跨越關口、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財政部門履職盡責的應有之義。財政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政策和制度體系,促進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落實積極財政政策,服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黨的十九大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今年以來財政部門聚力增效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同時,著力加強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使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和調整結構上發揮更大作用,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營造穩定的宏觀環境。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在繼續實施減稅降費的同時,統籌收入、赤字、專項債務和調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保持較高的支出強度,并加快預算執行進度,今年1—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33萬億元,完成年初預算的77.8%,快于序時進度2.8個百分點。加快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截至9月末,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債券已完成全年計劃的92%,新增專項債券已完成全年計劃的92.4%。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控一般性支出,加大對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領域的支持。在財政及其他宏觀政策綜合作用下,我國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主要宏觀調控指標處在合理區間。
加大補短板力度。把補短板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大力支持中央確定的重大項目建設,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全力以赴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幅度增加中央專項扶貧資金,2018年安排1061億元,比上年增長23.2%,增加部分重點用于“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安排大氣、水、土壤三項污染防治資金405億元,投入力度為近年來最大。加大重點領域投入,今年1—9月中央財政累計下達地方基建支出預算4094億元,完成年初預算的94.2%,重點用于支持創新驅動、生態環保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在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規范有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
引導要素優化配置。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并舉,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繼續支持做好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中的職工安置工作,有序推進解決“三供一業”等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支持實施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等工程以及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保費補償試點,推動集成電路、新材料等重點行業發展。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政策,提高補貼技術門檻、優化補貼標準。發揮中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投資,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支持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培育新增長點。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推動經濟發展效率變革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不斷提高投入產出效率、科技進步貢獻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務質量。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快建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硬約束機制,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舉措。要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要求,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全面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促進經濟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
構建全方位預算績效管理格局。將各級政府收支、部門和單位預算全面納入績效管理,推動提高收入質量和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系統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對重大政策和項目實行全周期跟蹤問效,建立動態評價和清理退出機制。
建立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鏈條。在預算決策環節,建立事前績效評估機制,推動各級政府理性決策,從源頭上防控低效無效問題的發生;預算編制環節,強化績效目標管理,促進花錢與辦事、績效與責任深度融合;預算執行環節,對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進度開展“雙監控”,及時糾正偏差,防止資金閑置沉淀和損失浪費;預算完成后,通過自評和外部評價相結合,對預算執行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開展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結果用于改進管理、完善政策和安排下一年度預算。
完善全覆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推動績效管理覆蓋所有財政資金,并延伸至政府投融資活動,不留死角。統籌實施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績效管理,整合使用方向相同或類似的預算資金,及時調整完善長期結余較多、使用效益低下、政策效果不明顯的政策和項目,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更大效益。
在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中,要突出“兩個約束”。一方面,明確績效管理責任約束,地方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是預算績效管理的責任主體,項目責任人對項目預算績效負責,對重大項目的責任人實行績效終身責任追究制。另一方面,強化績效管理激勵約束,建立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和政策調整掛鉤機制。
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近年來,財政部門牢牢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內涵要求,結合完善稅制,實施減稅降費,加強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2018年,聚焦減稅降費,在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措施基礎上,出臺多環節、多領域、重點突出、受益面廣的稅費優惠政策,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大幅減輕企業稅負。深入推進增值稅改革,降低制造業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對符合條件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提高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單戶授信額度上限由1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促進企業創新,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有關稅收優惠政策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對企業新購入500萬元以下的設備、器具當年一次性在稅前扣除,取消企業委托境外研發費用不得加計扣除限制,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支持開放型經濟發展,出臺對境外投資者以利潤直接投資暫不征收預提所得稅、實施企業境外所得綜合抵免等政策;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降低出口企業稅收負擔;適應產業升級需要,對進口機電設備、零部件及原材料等工業品實施降稅,我國關稅總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
進一步降低企業非稅負擔。著力降低合規費用,停征、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等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深入治理亂收費,讓企業輕裝上陣、聚力發展。
目前,今年年初既定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已出臺實施,加上年中出臺的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措施,預計全年減負1.3萬億元以上。財政部門將著眼增強發展后勁,強化“放水養魚”意識,研究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更為明顯的降費,更好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大力支持科技創新,促進轉換增長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直接關系到高質量發展。財政部門堅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對公共科技活動的支持,著力推動解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支持,保障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升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今年1—9月中央本級一般公共預算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1.7%。發揮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作用,引導地方加強科技創新支撐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
落實重大改革舉措。狠抓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舉措落地,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調動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積極性。加快實施面向目標與結果的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提升科研績效。支持中關村等19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北京、上海科創中心以及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合理收入。完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所得稅政策。充分發揮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支持創新創業發展。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采取再擔保、股權投資等形式支持開展融資擔保業務,努力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次)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完善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政策和稅費優惠政策,緩解小微企業、“三農”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深入開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探索優化創業創新生態環境。
立足現代財政制度,構建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是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制度保障的重點之一,對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點從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收入劃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三個方面抓緊推進。
加快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目前已形成三個層次的初步框架。第一層是指導性的,即《國務院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要求。第二層承上啟下,即《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明確了8大類18項共同財政事權事項的支出責任分擔方式、國家基礎標準等,為后續分領域改革提供了引領。第三層是分領域的,目前外交、醫療衛生領域改革方案已經出臺,今明兩年還將制定更多分領域改革方案。這些工作完成后,主要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大體劃分清楚,配套相應轉移支付制度,將有力促進中央與地方權責清晰、財力協調,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結合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稅制改革及地方稅體系建設等進展,在保持現有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地方稅種,形成以共享稅為主、專項稅為輔的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體系,保障中央和地方履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
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根據當前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進展,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下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相應調整優化轉移支付項目,繼續清理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健全轉移支付定期評估機制。完善后的轉移支付制度要體現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符合轉移支付的屬性功能,有利于發揮中央調控作用,并同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劃分相銜接,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責任編輯:孫劍嵩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