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信不講“克制”
來源:財經無忌
在那之前,12月23日,微信發(fā)布了關于7.0.9版本的更新。
盡管微信官方對于此次更新后新增功能的描述,只有輕描淡寫的一句“可以引用之前的內容”,但熱衷于探索的網友仍然從龐大的更新包中窺出了玄機。
轟轟烈烈的“找茬”運動之后,朋友圈的表情包評論功能、聊天好友的權限設置、分辨文章來源的轉發(fā)圖標顯示等一系列改動隨即被扒出。其中的表情包評論功能更是一度在朋友圈引發(fā)了“斗圖狂潮”,瘋狂的討論一直延續(xù)到其他的多個社交媒體上。
這并不是微信的更新第一次引爆輿論場,不同于手機QQ一年高達13次的更新幅度,微信對于新版本更為謹慎的態(tài)度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人們的“關聯(lián)心態(tài)”,再加上高達11億的月活用戶,足以讓每一次更新背后都不缺乏話題與熱度。
算上這一次,整個2019年,微信一共也只更新了區(qū)區(qū)9個版本,其中3個的存在意義更是簡潔明了——“解決了一些已知問題”。
在如今充斥著創(chuàng)意和焦慮感的互聯(lián)網行業(yè)里,這樣的推新速度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張小龍和他的產品的確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在這個萬物速生速朽的時代里,微信用最少的改變,聚攏了最多的用戶,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了最大的永恒。
當然,在那之外,關于微信的種種爭議并未就此消失。
微信不再克制?
這一次開放朋友圈表情包評論的爭論,最核心的焦點只有一個:“微信是不是變了?”
在那之前,坊間對于微信這一款產品的評價,一直呈現(xiàn)著非常明顯的兩極化態(tài)勢:
喜歡它的人認為,這款軟件的各個方面都體現(xiàn)了實用性的極致,操作簡單、性能穩(wěn)定、審美均衡;不喜歡它的人則覺得,這款APP細節(jié)簡陋、用戶體驗匱乏、并且充斥著設計者的主觀意愿,反饋機制更是一塌糊涂。
矛盾的評價背后,折射出的,其實是這款產品的尷尬處境——擁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C端用戶的微信,其設計思維幾乎完全是To B的。
這也是為什么,同時擁有兩大拳頭社交產品的騰訊,并沒有陷入內耗泥潭的原因,模仿ICQ起家的QQ和為阻擊kik而生的微信,兩者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競合,倒不如更像是互補。二者之間,QQ主打的是PC端、個性化、低齡人群、娛樂化場景,微信擅長的是手機端、高效率、全齡段、工具化社交。
相較于QQ的貴族化特權、豐富的裝飾色彩、繁多的延伸功能,“克制”是人們稱贊微信時最頻繁使用的詞匯,Pony本人也在內部會議上表示微信團隊“保持了一種很克制的心態(tài)來做事情”。
作為喬布斯極簡主義的忠實信徒,奧卡姆剃刀派首席弟子,文藝青年張小龍在設計微信之時將簡潔這一特色發(fā)揮到了極致,不僅嚴格限制了無關的拓展功能,還從源頭上保證了界面的精簡有序。
以至于 “ 搖一搖 ” 這一功能上線后,在面對Pony對于競爭對手抄襲的擔憂時,這位“宇宙第一產品經理”信誓旦旦的表示:“除非他做到了什么都沒有,如果他加一點多的,就超不過我們了。”
2017年的那場微信公開課PRO版里,懷著尋找新時代商機目的,花了1500RMB買票入場的各大精英們齊聚亞運體育館,聽著這位“微信之父”連說了幾個小時的“不能”:
不能給沒有運行過小程序的用戶推入口
不能給小程序分類、排行、推薦
不能為小程序添加粉絲
不能給小程序推送消息
不能把小程序做成游戲
不能加入搜索功能
同樣是在那場發(fā)布會里,張小龍闡述了一個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依然有些“格格不入”的設計理論:
“好的產品應該是讓人用完就走的?!?/p>
這一高調也隨即成為了諸多人“傷仲永”的理論依據(jù)?;仡欉^去,可以說,在全社交產品領域,微信是公認“吃相”最好看的平臺之一------理想主義色彩最濃、廣告最少、娛樂性最低。對于流量一直保持著“克制”態(tài)度的微信,極少會做出主動固化和培養(yǎng)用戶的行為。
反觀表情包評論功能,作為另外兩大社交主陣地微博和QQ的標志性功能,早已為眾多年輕網友所熟悉。除了趣味性之外,表情包斗圖的娛樂性和對于時間的消磨也是廣為人知的。將這樣一個缺乏獨創(chuàng)性的娛樂功能加入升級列表中,顯然不符合微信這一平臺一貫特立獨行、低調嚴肅的風格。
這也是諸如“微信遷就用戶”、“微信不再克制”、“微信娛樂至死”此類觀點的源頭。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表情包的原罪
要弄清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什么開放朋友圈的表情包評論會引發(fā)如此巨大的爭議,這之中,引爆全網斗圖狂潮的表情包,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
自1982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考特·法爾曼教授在計算機科學社團首次使用了符號“:-)”以來,近40年的時間里,這一全新的信息形態(tài)隨即波及全球。
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的2018年里,近9億QQ用戶一年發(fā)送了超過3187億次的表情包,超過90%的用戶熱衷于在聊天過程中使用表情包??駸岬谋砬榘L暴背后,除了驚訝于它為聊天環(huán)境帶來的諸多改變,人們也始終在面臨著關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的種種警告。
表情包的流行究竟是否直接關聯(lián)著娛樂至死,這背后的觀點仁者見仁,但可以確定的是,以此為代表的一種潮流并未開啟一種全新的時代,相反的,它們只是已有的“圖像時代”的一個節(jié)點和縮影。
所謂的“圖像時代”,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于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一種觀點,他預言未來世界里視覺文化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jù)空前的主導地位,在此基礎上,圖像將成為了人們認識周遭世界的主要方式。
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則是圖像這一媒介形式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相較于文字,圖像的信息承載量更為龐大、信息密度更為集中、信息呈現(xiàn)更為直觀。
時至今日,海氏的預言已經或多或少成為了一種現(xiàn)實,相較于巴勃羅·聶魯達時代含情脈脈的詩歌,表情和圖片正在日益成為信息化時代溝通新一代人群的橋梁。
來自美國學者L·伯德惠斯特爾的研究顯示,現(xiàn)代社會里兩個人傳播的場合中,近75%的社會含義是承載于非語言符號之上的。專門研究非語言符號的艾伯頓·梅熱比也曾提出公式:溝通雙方互相理解=語調、語速(38%)+表情、姿態(tài)(55%)+語言內容(7%)。
從這個角度來說,表情包的出現(xiàn),其實是信息爆炸社會里社交的必然產物。
在這個芯片上的集成元器件按照每18個月翻一番的時代里,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量同樣在飛速上漲,在此基礎上,如果一只貓、一張電影、動畫的截圖就可以完美的連同細節(jié)一道表達出你的復雜情感,何必還要去挖空心思組織語言呢?
上述看似合理的優(yōu)點正是尼爾波茲曼和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們最為擔憂的地方。
在前者的理解里,“語言是關于經驗的抽象,而圖像則是經驗的具體呈現(xiàn)”,換句話說:看字的時候,人是會思考的;看圖的時候,這種思考就消失了。相形之下,后者擔憂的更多是人在制作和傳播圖片的漫長過程中對自己情緒的編織和景觀化。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聊天加表情,波茲曼認為人們看多了表情包之后,就不會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態(tài)度了,而另一派則認為如果用多了表情包,人將會沉迷在一個個表情織就的那個虛擬的“我”里,繼而喪失自己的真實人格。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些關于當代傳播的反思,成為了表情包“原罪”思考的主要來源。
微信不講“克制”
除去這一層原罪思考來說,社交場合表情包的使用,其實是有利有弊的。因此,不能將一款社交媒體對于表情包的熱衷簡單等同于娛樂化傾向。
跑開表情包使用的利弊不談,微信此番主動開放朋友圈表情包評論究竟是不是向用戶“獻媚”。這一點也仍然值得商榷。
前文曾經說過,許多人在談到微信時,都喜歡用“克制”這個詞來形同它。然而事實上,鮮有人注意,這一說法在騰訊內部已經消失有一段時間了。
今年年初的那場微信之夜里,當著無數(shù)媒體的面,張小龍公開表示稱:“微信并不克制,我們的詞典里沒有克制這樣一個詞。”
他舉例說,微信從來不做節(jié)日運營或者logo變化,很多人會說微信很“克制”,但其實這并不是克制的結果?!氨举|上,是因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種好的設計原則,原則之下,既有堅持不做的,也有必須改變的?!?/p>
而在那之外,“克制”與否,“獻媚”與否,滿不滿足于用戶的需求,這些更多只是旁觀者臆想出的屬性,并不能代表微信真正秉持的理念。
這之上,關于微信一貫以來的設計思維,張小龍本人闡述的也很清楚:“效率”。
前前后后多場發(fā)布會里,他曾經不止一次的提到過,技術的使命應該是提高效率。
效率,才是微信千方百計想辦法要實現(xiàn)的。比如突然想要給一個人發(fā)信息,但是一下子想不起他的名字了,而微信能提供一種更聰明的聯(lián)想能力,幫助用戶在忽然短路的時候找到想要的信息,才是微信看重的能力。
為了效率,微信在設計過程中力求簡潔,為了效率,微信率先開拓了音視頻通話、語音轉文字等多個功能。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次微信所更新的朋友圈的表情包評論功能、聊天好友的權限設置、分辨文章來源的轉發(fā)圖標顯示等一系列功能,也都是關于進一步提升社交效率的一場實驗。
這場實驗的主要目的,無關于娛樂至死,也無關于獻媚用戶。
正如此前王興在美團的命案悲劇之后,在個人飯否上沉痛發(fā)布的這兩個字一樣,任何一款體量龐大的社會化產品迭代更新的過程,都是一場充滿未知的實驗,在這場實驗里,悲劇、喜劇、一切故事和觀點都可能出現(xiàn),然而重要的是,不能因為出于對一些缺憾的恐懼,就喪失掉不斷創(chuàng)新的勇氣。
截止目前,這一場調動了無數(shù)人眼球的表情包評論功能已經在微信不動聲色的沉默中被悄悄下架,來自官方的“灰度測試”聲明也為這一襁褓之中的功能劃上了短暫的句號。
種種跡象表明,微信,依然堅守著最初的那份設計原則,不同于克制,不囿于成見——這也或許也正是問世整整8年以來,人們對于這款產品依戀的初衷。
對于那些真正熱衷于這款產品的人來說,微信最大的魅力,并不在于它拒絕了什么,而在于它選擇了什么。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jù)。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寧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