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快遞再致歉后遭外交部點名 曾是蘋果手機承運商

聯邦快遞再致歉后遭外交部點名 曾是蘋果手機承運商
2019年06月25日 10:36 新京報

  聯邦快遞再致歉后遭外交部點名 曾是蘋果新手機承運商

  北京時間6月23日,在拒絕第三方用戶寄送華為手機后,聯邦快遞終于向用戶道歉了。在第三方發布的聯邦快遞聲明中,聯邦快遞表示:“該包裹被錯誤地退回給發件人,我們為這個操作錯誤致歉”。隨后在6月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稱:“這么短時間內,聯邦快遞公司一再出現與華為有關的失誤,一再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不知道聯邦快遞公司作何感想?”

  作為世界第一大快遞企業,聯邦快遞正在面臨增長乏力的問題。在中國市場上,聯邦快遞一再因為華為相關快遞問題備受輿論壓力。未來,聯邦快遞會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從而失去中國市場嗎?

  聯邦快遞會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嗎?

  就在不到一個月前,聯邦快遞還因為不按址投遞4件華為快遞而被中國相關部門立案調查。6月2日,聯邦快遞在官方網站上刊發聲明表示愿意接受調查,并稱“我們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及所有中國客戶的關系,對我們十分重要。”

  聯邦快遞發表上述聲明的同日,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向媒體解釋了商務部“不可靠實體清單”的入選標準時指出:“一些企業違背市場原則、違背契約精神,出于非商業目的對中國企業進行斷供或者封鎖,給中國企業的合法權利造成損害,可能還會危及中國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對照這個標準,不難看出,聯邦快遞幾乎是“條條命中”。在網絡上,將聯邦快遞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的呼聲也不絕于耳。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不掌握聯邦快遞是否會被中方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的情況。

  一旦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聯邦快遞可能會面對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據國金證券研究所測算,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的收入規模在180億到200億元,在中國國際快遞上的市場占有率約為31%-33%,超過其主要競爭對手DHL和UPS,位居第一。

  盡管對于這家2018財年(截至2018年5月)收入達到655億美元的快遞企業來說,這部分營收占比并不高,但是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可能讓其本就不樂觀的業績帶來更大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聯邦快遞是蘋果全球供應鏈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年蘋果新機發布后的銷售高峰期間,一周內的銷量往往超過500萬部。聯邦快遞安排波音777貨機,一次可裝載45萬部手機,能夠從鄭州機場不間斷飛行15小時抵達其轉運中心孟菲斯,然后再分送世界各地。

  被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宣布立案調查后,聯邦快遞的股票在后續交易日開盤大跌3.14%,市值蒸發12.6億美元。此前,2019年3月,聯邦快遞發布的最新季報不及華爾街預期,該季收入增速僅有2.93%,歸屬于普通股東凈利潤為7.39億美元,同比下降64.37%。在電話會議中,首席執行官弗雷德?史密斯表示,業績不振的主要原因是“國際地區經濟增長放緩”。

  傳奇創業成為快遞巨頭,國際市場三足鼎立壓力大

  聯邦快遞首席執行官弗雷德?史密斯,是一位傳奇創始人。還在耶魯大學讀本科時,史密斯就把使用飛機進行直達目的地的小件快遞業務寫進了自己的論文中。但是據說老師認為他的想法根本不現實,只給了他一個“C”。

  從越南戰場服役歸來后,史密斯從買下飛機維修公司起步,多方籌集資金,于1971年成立了聯邦快遞。在資金鏈極為緊張的創業初期,史密斯為了維持公司生存,不得不變賣家產,甚至去賭場里放手一搏。

  后來,聯邦快遞趕上了政策放松和其他快遞企業員工罷工、倒閉的機遇期,快速成長為首屈一指的全球快遞巨頭。在其官網上,聯邦快遞自稱是全球最大的快遞運輸公司,為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快速、可靠的快遞服務。

  曾經,聯邦快遞與UPS、德國郵政DHL、荷蘭TNT并稱為世界四大快遞公司。2012年,UPS曾經向TNT發起收購計劃,但后來被歐盟競爭委員會以反壟斷為由阻止。2015年,聯邦快遞以約4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TNT,從此“四大”變為“三足鼎立”。2018年初,不甘心收購失敗的UPS起訴歐盟競爭委員會,索賠17億歐元。合縱連橫的刀光劍影中不難看出,國際快遞巨頭之間的激烈角逐。

  聯邦快遞不僅要面對DHL和UPS這些老對手的競爭,還要防范亞馬遜這樣的電商巨頭的“跨界競爭”。6月初,聯邦快遞宣布,將不再在美國為亞馬遜公司的商品包裹提供快遞服務。這一“戰略決定”背后的原因,是亞馬遜近年來開始搭建航空貨運網絡,建立自己的快遞公司和業務。

  聯邦快遞目前營運世界上最大的貨運機隊,遠超其他競爭對手。從飛機數量上看,聯邦快遞甚至算是世界上第五大航空公司。五月份,亞馬遜宣布投資十五億美元,在美國辛辛那提的一座大型機場建設貨運樞紐中心,該中心將會在2021年投入使用,一共雇傭兩千名員工。這無疑會觸動聯邦快遞的核心利益。

  入華多年業績有限,國際快遞業務或下行

  聯邦快遞入華時間不可謂不早。1984年,成立才13年的聯邦快遞便以中外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1995年,聯邦快遞收購了當時唯一可以直飛中國與美國的常青國際航空公司,成為第一家由美國直飛中國的國際快遞物流公司。

  然而,根據郵政法的規定,外資快遞公司在中國只能從事國際件與異地件業務。面對著民營快遞企業在國內快遞業務上的激烈競爭,聯邦快遞只能在國際快遞業務領域與其他幾家外資快遞企業分食市場。

  據聯邦快遞官網介紹,截至2016年6月,聯邦快遞在中國有約9000人的團隊,分公司78家,每周有220個航班,運輸車輛約2700輛。這一規模,尤其是人數和車輛規模,相對于國內主流快遞企業來說,幾乎不值一提。

  國家郵政局今年5月10日發布的《2018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國有、民營、外資企業業務量占全部快遞與包裹市場比重分別為12.3%、86.2%、1.5%,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11%、83.6%、5.4%。相比之下,包括聯邦快遞在內的外資快遞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占比可謂寥寥,在社會上的存在感也比較低。

  多種因素導致的國際快遞業務增速放緩,對于這些外資快遞企業的影響也在逐步顯現。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郵政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的通報,今年一季度,從增速看,國際快遞業務量累計增速從去年同期的58.5%降至本季度的8.9%;國際業務收入累計增速由27.6%降至10.5%。從國際流量流向情況看,一季度,我國主要企業出口北美洲的郵、快件總量下降幅度最大,國際快遞進口量同比下降8%。這對于植根于美國的聯邦快遞和UPS無疑影響更大。

  不過,在國際快遞業務上,國際快遞企業市場占有率高達75%,國內民營快遞企業的國際業務大多也只是剛剛起步。因此,即使聯邦快遞受近期事件影響進入發展低潮,其留下的市場空缺更大的可能也是被UPS或者DHL搶占,留給國內快遞企業的機會并不多。

  新京報記者 陳維城 編輯 徐超 校對 李世輝

責任編輯:陳永樂

國際快遞業務 國際快遞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7-02 天準科技 688003 --
  • 07-02 睿創微納 688002 --
  • 06-27 華興源創 688001 --
  • 06-27 蘇州銀行 002966 --
  • 06-25 中信出版 300788 14.85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