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醫美“黑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醫療美容行業事故多高發于黑醫美機構,多數消費者投訴、報案無門。
近日,黑貓投訴平臺收到一位消費者投訴。該消費者到某診所做瘦腿美體項目,本來只想打兩百單位的,結果去了之后被告知最少要打三百單位。她想看下配藥過程,配藥的美學設計師卻眼神閃爍,找各種理由不讓看。結果,注射完之后她的腿嚴重凹陷,與身材不成比例。后續產生糾紛要求退錢,診所則以藥物見效慢,凹陷只是小問題等借口來搪塞。
到國外也不保險。“我在韓國花了5萬元做的整鼻手術,術前醫院的工作人員態度非常好,各種噓寒問暖,術后有問題就不管不問了。現在我的鼻子越來越歪,我多次尋求解決方案未果,退錢醫院也不肯,實在是走投無路了。”一名整形失敗的女士無奈地表示。
8月14日,黑貓投訴平臺負責人高軍委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黑貓平臺醫美類投訴一年超過7400件,涉及商家超過200家。據此前中消協一項統計顯示,我國平均每年因整形美容導致毀容的案例近2萬起,90%-95%皆是因“黑醫美”導致。
醫美亂象
8月12日,重慶市衛生監督綜合行政執法總隊派出6個檢查組,對重慶市22家醫療美容機構啟動執法檢查。檢查首日,檢查組共發現40余條問題線索,部分醫療美容機構存在超出診療科目范圍開展皮膚美容科的美容項目、使用未取得處方權的人員開具處方、病歷資料填寫不完整、醫師未變更主要執業機構、處方簽無藥師簽字、醫院病歷上醫師簽名不規范、使用未取得麻醉藥品處方權的人員開具麻醉藥品、主診醫師未備案、醫務人員信息公示不完整、《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未按期校驗等問題。
重慶市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據《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而非法經營的醫美店鋪數量超過8萬家,合法醫美機構僅占行業的14%。在合法的醫美機構中,依然存在15%超范圍經營的現象。
這使得一些醫療事故頻發,而且消費者投訴無門。艾瑞咨詢高級分析師賴貞指出,醫美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很多行業亂象,給大眾的消費決策帶來困擾。高軍委介紹,入駐黑貓投訴平臺的醫美商家總量112家,總投訴量1980單。問題主要集中在虛假宣傳、整形失敗、無法退款、捆綁貸款四個方面,投訴解決率40%。
機構超范圍經營違規項目、無資質機構線下經營的現象屢禁不止,不僅損害行業發展聲譽,嚴重時甚至會威脅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據白皮書顯示,中國醫療美容行業事故多高發于黑醫美機構,平均每年黑醫美致殘致死人數大約10萬人,且多數消費者投訴、報案無門,維權難上加難。
醫美行業亂象叢生,信息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與此同時,消費者也缺乏對醫美知識的正確認知。《白皮書》指出,僅有39.1%用戶對輕醫美項目的認知范疇正確,60.9%用戶錯把手術類項目如抽脂、隆胸豐臀、手術類面部整形、植發錯認為輕醫美。
消費者們常常分不清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的區別,常常不了解開展醫療美容項目應該去正規醫美機構。這些對醫美行業的認知偏差使得黑醫美有空可鉆,有利可圖。
新氧科技副總裁、新氧風控委員會負責人張力明表示,互聯網已成為黑醫美的溫床。面對互聯網上海量的醫美資訊,再加上一些黑醫美故意打“擦邊球”混淆視聽,消費者常常難以辨別真假,給了黑醫美可乘之機。據悉,黑醫美可以利用熟人、微商介紹,社交媒體分享,論壇貼吧等醫美分享帖進行線上滲透,再利用“打折,有內部資源”等手段誘導消費者進行消費。面對合法合規醫美機構和醫美產品的高昂價格,再加上對社交平臺頭部網紅的盲目信任,大量消費者會掉入黑醫美的陷阱之中。
即使選擇線下消費模式,仍然面臨黑醫美滲透的危險。在線下消費模式中,黑醫美可以通過熟人介紹,個人醫美中介和生活美容機構轉介等方式進行滲透,這種滲透方式多利用消費者對熟人的信任心理,但結果卻變成通常所謂的“殺熟”行為。
行業自律
實際上,國家也在加大對醫美行業的監管。如今年4月,國家衛健委等八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該通知下發后,截至目前,江西、河北、湖南等十多個省市有關部門紛紛出臺相關整治方案,并開展了嚴厲打擊非法醫美專項行動。
在此文件指導下,各地也在加強執法,如甘肅省啟動了醫美整治專項行動,甘肅省衛健委等8部門聯合發布了《甘肅省醫療美容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決定從6月至11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為期半年的醫療美容專項整治行動;截至目前,今年溫州市各級衛生監督部門共檢查各類醫療美容機構及生活美容院670戶次,取締13戶次,立案15戶次,累計沒收藥品、醫療器械貨值14.23萬元,罰沒款22.23萬元。
黑醫美問題已成行業頑疾,要徹底根除除了相關監管部門的他律外,行業的自律同樣不可或缺。如醫美協會、機構等近年來已經發起了行業自律行動。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秘書長朱美如就表示,希望第三方平臺、醫美機構、整形醫生、新聞媒體和消費者參與醫美行業自律行動,推動醫美行業的線上化、平臺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近日,新氧宣布了近期自律行動階段性成果:攔截問題機構58家,處理疑似違規或超范圍執業醫師14685人次,處理涉嫌違規、違法醫美商品12099例,總處理違規內容29729條,違規總封號351個。
不過,目前醫美行業自律行動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市場上仍然有很多平臺審核機制不全,對黑醫美機構和假冒偽劣醫美產品放任不管,消費者對醫美行業存在認知偏差,黑醫美為混淆視聽而打“擦邊球”加大了鑒別、監管難度,醫美維權仍然困難重重,醫美除黑之路仍然道阻且長,行業自律行動依舊在路上。
新氧科技CEO金星此前也指出,醫療美容產業的線上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可能會對醫美行業的監管提供新思路。在過去的監管中加入互聯網思想,可以幫助實現行業監管的有序性和高效性。“管理一家線上產業平臺的效率要比管理數萬、數十萬線下機構高得多,因此,把產業搬到線上去,是整個行業規范發展的關鍵。”
另外,醫美行業亂象叢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需求與供給的不對等。一邊是尋求通過醫美途徑變美的人數不斷增多,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一邊是行業醫師缺口大,人才培養耗時長。
據《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實際從業醫師數量為38,343名,而2018年衛健委統計年鑒顯示整形外科專科醫院醫師(含助理)數量僅3,680名;如按非多點執業情況下,13,000家醫美機構醫師的標準需求數量達10萬名,而根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目前非法從業者人數至少在10萬名以上。
市場需求急劇上升使得醫美市場對行業醫師需求量巨大,但據《白皮書》介紹,一個行業醫師的培養時限是5-8年,如此長的培養周期實難滿足目前醫美市場的需求,因此行業人才缺口巨大。
2016-2020年,為緩解行業醫師的巨大缺口,滿足醫美市場需求,中國整形美容協會聯合行業力量開展意向轉科醫師的培訓工作,目前共累計培訓5萬人次意向轉科醫師,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行業人才緊缺的現象,但從目前醫美行業來看,“無證行醫”、超范圍行醫的醫生和機構數據依然龐大。
(作者:朱萍,王鑫雪 編輯:李清宇)
責任編輯:劉玄逸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