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將支持機器人企業參與重大工程
北京市經信局正在制定《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到2021年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下一步北京將構建醫療健康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4+1”產業發展格局。到2021年,北京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和應用示范高地。
新京報訊 記者昨日從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獲悉,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正在制定《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下一步北京將構建醫療健康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4+1”產業發展格局。到2021年,北京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和應用示范高地。2018年北京機器人企業數量超400家,全產業收入達到100億元左右。
支持企業參與冬奧會等重大工程
在昨日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上,北京市經信局局長王剛透露,目前,北京市經信局正在制定《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到2021年北京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
王剛表示,下一步北京將構建醫療健康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4+1”產業發展格局。此外,支持企業推動服務機器人示范應用。支持企業參與2022年冬奧會以及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推動公共安全領域示范應用,圍繞公共安全、城市應急等領域,支持企業開展警用、安防、救援等機器人示范應用。
力爭后年相關產業收入超120億
王剛稱,到2021年,北京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愿景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和應用示范高地。具體目標為,創新地位國內突出,涌現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培育形成3個以上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產業實力穩步提升,機器人產業配套體系逐步完善,培育3-5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機器人及相關產業收入超過120億元;推廣應用成效顯著,工業機器人在全市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作用,服務、特種、倉儲物流機器人示范應用取得新進展。
北京機器人生產制造企業超50家
王剛表示,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北京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北京不但擁有清華、北理工、北航、中科院自動化所等國內知名的機器人重點科研院所,還聚集了仿生機器人與系統、機器感知與智能、機器人伺服與控制系統等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一批新型產業創新載體。
北京在機器人整機和系統集成、機器人核心產品和關鍵基礎零部件方面均有布局。2018年,全市有機器人企業400余家,其中生產制造企業50余家,全產業收入達到100億元左右。
■ 亮點
北京機器人產業集群優勢明顯
如今的北京,機器人生態日益成熟。此次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有近40家北京企業參展,超過參展企業數量的1/5。
北京形成機器人產業獨特領先優勢
北京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發展,近年來相繼出臺《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智能裝備產業的指導意見》《北京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路線圖》等政策,為機器人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機器人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北京在機器人工程技術實驗、驗證平臺等公共技術服務能力方面具有較強實力,擁有國家級機器人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國家機器人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服務機構。此外,北京在機器人整機和系統集成、機器人核心產品和關鍵基礎零部件等領域均有布局。
北京市經信局局長王剛在大會上指出,北京在機器人產業領域集群優勢明顯。近年來,在醫療健康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人以及關鍵零部件領域,北京集聚了一批優秀的創新企業,形成了獨特的領先優勢。例如,天智航、柏惠維康、華科精準成為全國僅有的三家獲得國家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許可證的機器人企業;北京凌天自主研發的特種機器人已成功應用于反恐排爆、消防安全、應急救援等多種場景;極智嘉倉儲物流機器人快速擴張,保持全球市場占有率領先等。
中國本土集成產品競爭力逐步提升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表示,全面釋放機器人的潛力,首先需要解決企業在應用方面的挑戰。成本高、缺乏統一的編程平臺接口、缺乏集成商、缺乏自動化解決方案等都是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8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同比下降3.75%,但中國自主品牌機器人占比上升,市場占有率為32.2%,比2017年回升5.5個百分點;銷售量為43555臺,同比增長16.2%。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委員、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表示,汽車工業不景氣、3C行業增長乏力導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消費總量在多年增長后首次出現拐點,也導致了全球市場的增速下滑。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國本土集成產品的競爭力在逐步提升。
“我們現在出了很多樣機和產品,怎么形成產業,推向市場,這是一個鳳凰涅槃的過程。”曲道奎表示,目前國產機器人市場正在迎來發展機遇,技術的突破和融合將帶來整體產業的革新。
除此之外,制造模式變革也將會為機器人產業形成依托或者支撐,全球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智能制造時代,即工業4.0時代。未來的北京將在協同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作用。
■ 追訪
服務型機器人如何商業化落地?
業內專家表示,服務能力是門檻,培養生態是重點
隨著技術更迭,服務型機器人逐漸進入尋常百姓生活。8月21日,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多位相關企業人士、業內專家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服務型機器人產業鏈還不成熟,構建生態是行業痛點。服務型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需要考量成本、場景、下游配套產業等因素,而培養生態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服務型機器人需要整體產業鏈升級
達闥科技首席營銷官葛頎表示,“生態是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就好像人類聚集后變成村落,再變成城市”。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服務型機器人行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大部分產品處于研發試驗階段,投入使用且實現產業化的服務型機器人產品還很少。
與工業型機器人不同,服務型機器人更注重與人的交流。葛頎認為,服務型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門檻在于能力是否足夠,能否持續滿足不同應用場景,能否提供比人更好的服務。
華科精準是一家主要研發醫療機器人的企業,華科精準首席運營官王蘭芬稱,醫療機器人在商業化落地過程中,除了要考慮如何賣出去以外,還要考慮醫生是不是真正在使用,“我們會花大量時間與醫學專家討論,發現手術中會遇到的問題,去解決它”。
針對醫療機器人盈利的問題,王蘭芬稱,目前還沒有談到盈利那一步,醫療機器人的下游產業還沒有較好布局,耗材、配件等產業并不成熟,還在發展過程中。
主營水下機器人的博雅工道也談到了相同的產業困境。博雅工道董事長助理付鈺涵稱,一直以來,水下機器人部分配件大多從國外購買,“我們現在主要就在解決供應鏈、生產線、零配件制造的問題。”她認為,目前服務型機器人需要整體產業鏈升級。
相比盈利,企業更看重“跑馬圈地”
目前,服務型機器人在醫療、養老、家庭、物流、娛樂等領域均有商用。極智嘉科技總裁郝旭東認為,服務型機器人在物流領域已經越過了商業化落地門檻,有較好的發展應用,降本增效作用明顯,“目前在物流領域,機器人可以降低70%的成本,使企業有3倍至10倍的效率提升,同時相關投資回報周期不超過3年。”
據央視報道,2019年快遞業務量將達600億件;2018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505億件,增長25.8%;新增社會就業20萬人以上,支撐網上零售額6.9萬億元,支撐跨境電子商務貿易超過3500億元。電商業務帶動整體產業鏈發展,物流行業水漲船高,隨著無人化的進步,應用于物流的機器人(包括工業型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也隨之受到關注。
郝旭東稱,物流行業機器人得益于電商產業鏈發展,已率先度過商業化落地的初級階段,目前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同時,從盈利方面來看,郝旭東透露,“基于公司毛利率,是可以盈利的”,但比起盈利,目前多數機器人企業更看重“跑馬圈地”,即爭奪市場占有率。
■ 現場
骨折復位機器人自動規劃手術
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醫療服務機器人展區,一款可以進行骨盆骨折復位的機器人引起了觀眾的注意。北京羅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豫說,復位是骨折治療的第一步,如果拼接不準確,直接影響愈合的效果,甚至導致畸形愈合。
以往在手術過程中,患者切口和損傷比較大、出血較多。如果醫生嘗試閉合復位,只能依靠反復的X光透視和空間想象能力。“由于骨骼周邊有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復位過程中需要很大的牽引力,經常需要6名醫生共同操作,不僅費時費力,難度也很大。”王豫說。
據了解,骨折復位機器人包括機械臂、把持系統和光電跟蹤導航系統,可以自動規劃手術,實現自動復位操作。手術前,機器人拿到患者的CT圖像做重建,手術中用少量的X光透視做配準,建立三維模型和患者的位置關系,醫生可以通過屏幕直觀看到骨盆的樣子,不用依賴大量透視。機器人通過不到一厘米的切口將鋼釘打入患者體內,減少手術創傷,提升骨折復位操作的精度和安全性。
“除了骨盆,機器人還可以做下肢長骨的復位。”王豫說,目前公司與北京積水潭醫院開展合作,機器人即將進行臨床實驗。經過產品檢測、臨床試驗、申報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等環節,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預計兩年后正式面市,有望填補骨折復位機器人的國際空白。
《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
正在制定的《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到2021年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北京市下一步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5-4-3-2”。
構建醫療健康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4+1”產業發展格局
●醫療健康機器人領域
加快骨科手術機器人等醫療機器人技術和產業布局,推動研發生產多功能手臂、智能輪椅及智能護理機器人。
●特種機器人領域
發展警用、消防救援等特種機器人,培育發展行業應用級無人系統、水下機器人。
●協作機器人領域
搭建產需對接平臺,拓展工業應用規模和培育服務業應用市場,提升協同集成和應用服務能力。
●倉儲物流機器人領域
發展無人機、無人車、無人倉儲等智能倉儲物流技術產品,智能揀選等智能工廠物流系統,以及立體車庫、塔庫等產品。
●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領域
培育發展伺服電機及驅動、RV及諧波減速器、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推動產業化和協同布局發展。
支持四大產業創新模式
●產學研用
支持北京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構建“制造商+用戶”的產學研醫協同創新模式。支持校企協同創新模式,促進機器人研發和創新成果轉化。
●央地協同
搭建央地協同創新平臺,推動中央單位科技成果在京轉化。支持央企在京發展智能機器人產品解決方案。
●創業孵化
開展形式多樣的機器人創新創業活動,推行“天使投資+合伙人制+股權眾籌”創業孵化模式。
●跨界融合
支持企業搭建數據采集平臺和技術開放平臺,支持重點軟件企業結合應用場景開展機器人集成創新。
激活三大應用市場
●加大工業領域推廣應用力度
支持工業企業集成應用機器人和實施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支持企業利用外包服務、新型租賃等模式拓展應用服務市場。
●開展服務民生領域示范應用
支持企業推動服務機器人示范應用。支持企業參與2022年冬奧會以及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
●推動公共安全領域示范應用
圍繞公共安全、城市應急等領域,支持企業開展警用、安防、救援等機器人示范應用。
實施兩大產業協同路徑
●完善機器人產業配套體系
支持相關企業、園區建設機器人加工服務平臺,滿足機器人研發中試和產業化配套需求。
●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
強化產業鏈協作,支持龍頭企業引導上下游供應鏈企業在京津冀布局,搭建機器人產業協同發展平臺。
新京報記者 張璐 陳維城 見習記者 程子姣 陳詩怡
責任編輯:覃肄靈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