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李捷:今年電影業徹底去泡沫化 資本退潮將影響行業3~5年
每經記者 畢媛媛 溫夢華 每經編輯 宋紅
《八佰》《1917》《極速車王》定檔,《多力特的奇幻冒險》總票房破億……電影院復工不到20天,好消息接踵而至,從業者的信心也與日俱增。
但行業史無前例的“休克”,依舊造成了一些不可逆轉的改變。人才流失、資金退潮、線上直播爆發,未來電影從誕生到上線,也或許因為2020年而形成了新的業態。
日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李捷與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開誠布公地聊了聊疫情給行業造成的影視以及未來行業的變化、發展趨勢。
談停工影響 讓從業者、資本更“冷靜”
“劫后余生”,李捷用這個詞形容大家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相聚。相比于以往,今年的電影節不僅倉促許多,也冷清了許多。
原本打算在春節檔大干一場,甚至憧憬過100億元到120元的檔期票房,一夜之間分崩離析,從擔心票賣不過來驟然變為退票到焦頭爛額。李捷表示,所有用戶在淘票票買票的錢是秒級(立即)給院線的,但退票時,院線沒辦法秒級返給淘票票,“我們最高峰墊付了2~3億元退票款,今天為止還沒有全部收回來,而且預測會有比較大的款項收不回來,因為有些影院不開了。”
電影院近半年停工,對行業造成的影響史無前例。6個月,不僅是從業者冷靜了,資本也在以更快速的形式退潮。
“電影肯定不再是資本追逐的行業了。”李捷在談到全行業的變化時,率先提出的便是資本的話題,“電影行業很脆弱,很多資金上沒有實力,缺乏內容制作力的公司會出局。”
電影行業在近10年內迅速崛起,2015年之后達到頂峰。李捷介紹,2016年時全國注冊了幾千至幾萬家電影公司,交過立項審批想拍電影的有1500家到2000家,“這肯定不是符合產業的真實現狀。”李捷表示,2018年之后,資金泡沫開始消散,“今年是徹底的去泡沫化,產業中很多資金會退出。”
對電影本身而言,在制作端風險與日俱增地加大。在2020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提到的“電影平均制作成本的增速超過了票房的增速,頭部片子投資越來越大”,讓李捷深有感觸。
談片源下降 明年暑期后會現斷檔情況
困境之中看新希望,對于有投機心理,把電影當資本理財來做的,李捷認為應該會全部退出,但有資金實力、有核心能力的業務公司會留下來。但不好的是對于一些有活力、好的創造型的內容公司,可能失去了長期持續拍電影的能力。
李捷判斷,受疫情影響,預計今年電影供應量會比去年同期下降三分之二,“電影供應量下降了,在明年會體現出來,明年暑期檔之后會出現電影供應斷檔的情況。”
此外,資本動蕩也有可能造成院線重組和整合。李捷認為疫情之后,部分中尾部的影城將難以維系,“尤其單體影城,連鎖影城還可以對沖風險。影院行業一定會出現整合,聽說已經有一些大院線之間在談戰略合作。”
資本退潮對電影行業的影響,李捷認為將會持續3~5年。“電影本質還是以項目內容投資為載體,有巨大的不可確定性”。未來,除非提高非票房收入,降低內容風險,資本才可能會再回來,“如果中國電影能夠解決非票房收入占比,基于衍生品、營銷植入、周邊收入、授權收入,那這個行業就會變的非常有意思,因為IP是最好的帶貨工具”。
談宣發整合 未來頭部公司或最多5家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影視行業措手不及。當整個線下產業鏈陷入停擺時,線上作為新的突破口,要不要做網絡電影、網劇才忽然成為很多影視企業的思考。
經歷了2020年上半年行業的變化,李捷感觸頗深:“當‘黑天鵝’事件出現時,行業在新技術、創新方面的準備是不夠的,其他很多行業有很多種創新方法來應對疫情,但電影行業幾乎沒有。”他觀察到,疫情期間,那些很早就布局了網絡電影的公司受到的沖擊相對少一點,因為產能可以迅快速催生另一方面的業務。
在電影院停歇的近180天里,一些中小成本的影片走了發行線上模式,《囧媽》《大贏家》與字節跳動達成合作,《肥龍過江》《春潮》等則以付費超前點映的模式走向視頻平臺。
面對線上發行的崛起以及疫情催生下直播帶貨的火爆,李捷坦言,電影人對于新技術、新消費趨勢下直播等線上宣發從以前的“想試一試”變成“不得不”做的事。“今年下半年電影市場恢復后,在線直播、短視頻等宣發手段將成為主流和標配,即便疫情結束,線下宣發活動也會越來越被線上替代。”
回顧2019年下半年淘票票推廣“沖擊播”時遇到的“閉門羹”,李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時確實有很多片方說他們的演員不能進直播間,但你看看短短半年,很多大牌明星都在直播。每個公司都說要花錢做路演,但從來沒有人說過這種方式不該做。直播代替路演,是短視頻時代的一種新形勢。”
在他看來,直播、短視頻宣發手段的變化也推動宣發內容發生了改變,“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電影的宣發是炒作,通過男女主之間的八卦吸引觀眾注意力。而當你做直播時會發現,將電影內容表達給用戶成為了基本需求,更加重視內容對內容的拉動。”
李捷觀察到,電影行業非常需要增量,以前的宣發很大的問題是對一個本來打算看電影的人不斷地做宣傳和投放,“但實際上,我們真正想做的是一個人根本沒想看電影,突然刷到了某部電影的內容而想看了,因為內容帶來了觀影增量用戶,這是未來電影短視頻跟預告片不太一樣的地方。電影短視頻中有很重要的趨勢就是類型化。”
“這次疫情中受沖擊最嚴重的是影院和發行末端兩個行業。但發行公司養了很多人,很難抗住。有很多發行公司都轉行、退出了,宣發行業將徹底整合,未來有能力留在發行領域的頭部公司不超過3~5家。”李捷分析道。
談內容創作 優秀制片人會回歸大公司
《星際穿越》《當幸福來敲門》《大話西游》等諸多復映片,引觀眾追捧,證明了大家對好內容的渴望。
李捷認為,內容永遠是創造增量的第一位,一方面行業需要更多創新類型的內容,把不看電影的人拉回電影院;另一方面,注重轉化,就像劇集市場從傳統意義的長劇向短劇轉化,電影也可能會這樣。“科幻電影是把年齡跨度更大的用戶往電影院拉的一種類型。”
一個多月前,阿里影業進行了組織升級,李捷接任阿里影業總裁。“之后我的時間精力70%~80%會放在內容制作和內容投資上,這也代表公司的戰略。”李捷稱。
重回內容,阿里影業確定了幾個方向:國際電影領域,專注發現海外優質爆款電影;國內電影領域,參與大檔期的頭部電影,開始進入合制和自制。”
一直以來,外界對阿里影業一會做內容一會不做內容的打法多少有些疑惑,對此李捷解釋稱:“2014年、2015年我們一直在內容方面做嘗試,但很不順利。所以當時確定先把淘票票并入到阿里影業,想把淘票票做成中國一流的票務平臺,第二步是宣發,第三步是做內容。2017~2018年我們越來越快地加大對電影的投資,當時是小比例投資,在學習觀察;2018年下半年加大了電影投資的比重,出現了合制和自制。”
“重返內容賽道不是變化,是自然的結果。不做內容的公司,想在這個行業里有核心競爭力是非常難的。”李捷強調道。
經歷了疫情的低谷,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影視行業會出現大規模的整合,但具到內容上,李捷表示:“內容是創意為主、高度分散的行業,整合的意義沒有那么大。”
但他也指出,疫情之后,隨著資本態度的變化,優秀的制片人和創作者會回歸大公司,獨立、規模小的內容公司會減少,大公司下的工作室會增加。“內容團隊回歸大公司、或者與之建立緊密甚至進行股權合作的工作室是大概率事件。阿里影業也有獨立制片人工作室計劃,未來想利用3~5個月促成全行業制片人的合作。”
責任編輯:薛永瑋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