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柏亮
每當談到給大學生貸款,爭論最激烈的都不是市場有多大,競爭是否激烈,能不能賺錢等問題,而是——給大學生放“高利貸”是否應該?會不會放縱大學生過度消費,把這些小朋友玩壞了?
幾個月前,偶遇一位創業者非常自信地描述著他即將進入的廣闊天地:大學生消費信貸——一所大學有兩萬學生,每個學生每年的生活費即使是一萬塊,就有兩個億,像北京、武漢這樣的城市,每年就有上百億的市場。中國有2500萬在校大學生(統招,專科和本科)啊,想想就讓人吞口水。
現在,這家向大學生提供分期購物的平臺已經上線了。但恐怕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并不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大市場,更何況,大學生消費信貸已經成為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目標。
在《互聯網金融之夜》,趣分期COO劉爽說,趣分期現在2000多員工,約3/4在全國各地線下跑大學,目前平均每個學校只有幾十個“客戶”。當然已經足以讓趣分期高速成長,并順利獲得三輪融資。
不過,每當談到給大學生貸款,爭論最激烈的都不是市場有多大,競爭是否激烈,能不能賺錢等問題,而是——給大學生放“高利貸”是否應該?會不會放縱大學生過度消費,把這些小朋友玩壞了?
關于利率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批評某機構給大學生消費貸款的利率太高,理由是這樣的:大學生大多沒有賺錢能力,還款能力較低,他們又是祖國的未來,所以給他們借錢,不應該收高利息;相反,那些大型企業,規模可觀,收入穩定,還款能力強,應該讓它們多付利息。
看到這段話,笑出聲來。
利率是風險的對價。還款能力越差,理應支付更高的利率。其實,從一些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的數據看,它們給大學生借貸的利率要低于小貸公司給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借貸利率。說明大學生的平均信用水平要比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平均值高。
這也容易理解。其實大學生并非沒有收入來源,恰恰相反,其實他們非但有收入來源,而且一般都很穩定,來自于家長按月支付的生活費用,部分學生還有工作收入;只是他們的收入大多不會太高。
大學生比較集中,標識清晰,經濟條件和在校表現容易界定,這給借貸機構節約了很多開發成本和信息成本。對于金融機構,有什么比幾萬個特征比較相似的人齊刷刷地擺在一個小范圍內更讓人眼饞的呢?何況他們最容易被鑒別的特征就是消費能力。
至于高利貸,有法律可循。大學生朋友用高考時用到的各種計算技巧好好算算,自己到底能否承受,愿不愿意承受,再決定借不借錢。
會不會玩壞
很多人擔心,給大學生借貸會放縱他們,讓他們無節制消費,影響學業,給自己和家庭都帶來壓力,甚至引發社會問題。
用父愛主義的眼光看,他們都還是孩子,頂多也就是“年輕人”。其實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成年人,成年人應該考慮自己行為的后果,應該在你承擔能力范圍內借貸和消費,不要超過父母對你的支出承諾和自己的收入能力。
你還可以說,他們還小,會沖動,不理性。其實,從小到大,我們都希望自己得到大人一樣的對待,而不是小孩。我們一直在努力像“成年人”被重視、承擔責任。我想這是多數大學生希望做到的。
我們遲早要學會處理這樣的問題,處理自己的經濟行為、打理自己的消費和生活,不在大學的時候學會,就要在大學畢業后學會,總要面臨這個問題。在大學里的學習成本可能還會小一些。在歷史的縱軸上回溯幾十年,大部分年輕人在這個年齡都開始承擔整個家庭的生活,甚至在社會事件中擔任主角了。
我并不鼓勵(也不反對)大學生借貸消費,但希望他們在借貸行為中逐漸建立獨立的信用人格,學習怎樣應對自己的財務問題,應對“欲望”和能力之間的平衡。
如前所說,在小微金融領域,大學生市場是進入門檻比較低的。這大概是很多新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進入校園市場的原因。最近聽到不少p2p機構、電商等機構紛紛表示要進入校園。
如果競爭真的達到白熱化的成都,不排除有部分機構搞誘導大學生進行非理性借貸行為,比如過度宣傳、不提示風險等等。
所以,這些機構應該做到信息透明,有充分的風險提示,在業務開發中不做誘導行為。
當然,我們大學生掌握的數學技能,可以充分滿足計算借貸成本、理解違約風險。當你想借錢的時候,好好想想,仔細算算,不要玩大了,也不要被玩壞了。
(本文作者介紹:)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