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柯映紅
提起高科技和創新,人們自然聯想到加州的硅谷,說起金融,無人不知紐約的華爾街。然而,這個以金融、時裝、藝術、媒體娛樂著稱的繁華都市,其實還孕育著一個高科技中心“硅巷”。經過10多年的努力,它正悄然躋身美國科技創新領導者行列。
杜撰出來的“硅巷”
硅巷的發源地在紐約曼哈頓第5大道和23街交界的Flatiron District(熨斗區)和周邊街區。這個區因標志建筑“熨斗大廈”而得名。
熨斗區在成為紐約高科技搖籃之前,見證了各種行業的興替,先后聚集了玩具廠家、攝影工作室、出版商、廣告商,直到一批與廣告相關的科技企業悄然在此落戶,播下科技的種子。
硅巷的誕生離不開西部的硅谷。硅谷指加州北部圣塔克拉拉谷一帶,因曾經聚集了一些芯片廠家而得名,后來不少高科技公司紛紛在硅谷落戶,涌現出著名的企業象谷歌[微博],蘋果,在高科技創新方面引領美國乃至世界的潮流。硅谷的崛起盡管歸結于眾多因素,其中三個要素至關重要。
首先,美國政府在加州投入大量研發資金發展國防工業,推動了當地的研發和科技人才的培養;斯坦福大學功不可沒。早在20世紀4、50年代,該大學工程系主任 FrederickTerman 就鼓勵師生積極創業,從而涌現了一批象HP這樣的高科技企業,Terman被譽為“硅谷之父”;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風險投資為高科技企業提供發展資金,硅谷如虎添翼。
紐約的硅巷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才羞澀萌生。據說“硅巷”是最早一紐約獵頭杜撰的名字。當時高科技人才一心向往硅谷,他試圖用“硅巷”Silicon Alley 混淆視聽吸引眼球,沒想到“硅巷”一詞被沿用至今,后來泛指在紐約整個地區的高科技領域,包括網絡、金融技術、新媒體、數字媒體、通信、軟件、生物技術,網游等等。
90年代中期正值硅谷高科技泡沫崩潰之前的巔峰,硅巷的出現是硅谷高科技影響力及其泡沫在美國包括紐約的自然蔓延。這個時期硅巷沒有出現可圈可點的公司。同樣,硅谷泡沫崩潰后短暫的高科技蕭條也波及到硅巷。
慶幸的是,硅巷的高科技萌芽并沒有因此夭折,而是逐漸成長,形成一定規模和自己的特色。截至2014年底,硅巷接受風投資金的筆數、風投金額總數以及科技公司IPO數量,均名列硅谷之后,位居全美第二,在科技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接近30萬人。
下圖顯示2015年科技公司IPO儲備。硅谷遙遙領先,紐約尾隨其后,與名列第三的麻省逐漸拉大距離。
紐約市政府是如何打造“硅巷”的
盡管硅巷與硅谷還存在不少差距,它一路走來著實不易。據一位風險投資人士說,他親身體驗了硅巷過去近10年發生的變化。2005年,在硅谷創辦的公司被收購后,他回到故鄉紐約,改行做風險投資。開始幾年他對硅巷有些失望。這里看不到硅谷的活力,也缺少高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波士頓的創業氛圍也好過紐約。更難以接受的是,常常有紐約人對從事科技創業嗤之以鼻,認為它低華爾街一等,搞技術的大多不愿意加盟科技企業。
好在這位風險投資家留了下來,隨著硅巷的創業氛圍逐漸成型,投資機會日益增多,他的團隊先后參與了上百家企業的投資。他說,今天的硅巷和2005年已不可同日而語。知名科技企業包括谷歌、Facebook, eBay[微博],Twitter,微軟[微博]等在2011年前后紛紛在紐約開設大規模的研發中心,利用紐約當地的技術人才,以及紐約這座城市特有的魅力吸引其它地區乃至其它國家的各種人才。
硅巷近幾年蓬勃發展,有諸多因素促成。其中政府的引導和投入,以及美國金融業面臨的挑戰,為硅谷提供了特別的發展機遇。紐約正式將科技創新納入發展規劃,并將這個愿景向政府和民眾廣泛宣傳,很大程度歸功于紐約前市長彭博(彭博于2002年1月-2013年12月任紐約市長)。
2001年911恐怖分子襲擊世貿中心之后,紐約的金融業受到重創。彭博意識到過于單一的財政收入存在風險,提出紐約不能光指望華爾街,經濟要多元化發展,將高科技定為新的發展方向。2007年的金融危機再次驗證了他的擔憂,并促使紐約人正視華爾街潛在的風險,對高科技創新的態度有了明顯轉變。
紐約政府在推動高科技創業方面做了實實在在的工作,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分享型辦公場地和孵化器:紐約有74個政府資助的創業孵化中心和220個低租金的共享辦公地點供創業者使用。這些場所為創業者提供分享、交流與合作的環境,并協助創業者吸引投資。另外,孵化器大多配有導師,讓成功的創業者為正在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傳幫帶。
資金:紐約政府目前設有兩個資金,一個是紐約種子期基金(NYC Seed Fund)。這個基金提供種子期投資,金額上限20萬美元,要求創業者中至少一個具有技術背景,公司業務在軟件或網絡技術領域。目前該基金已經投了26家公司,其中兩家成功退出。另外一個是紐約合作基金(Partnership forNYC),由KKR的創辦人之一Henry Kravis 發起,投資在金融技術、醫療健康IT、生命科學方面處于種子期或擴張期的紐約公司。
一站式信息平臺:經過幾年的努力,紐約政府將整個地區創業相關信息都匯總到一個網站下。包括收集了6,454家創業公司的信息,其中979家通過Made in NY資質認證 (75%或以上的產品或服務在紐約當地開發);活躍于紐約地區的166個投資機構的信息,創業公司發布的招聘用人信息等。
技術人才:紐約政府知道,要發展硅巷最終是人才的角逐。紐約政府做了短期和中長期布局,包括推出“NYC TalentDraft”(紐約人才引入)措施— 資助紐約的創業企業高管去全國各大院校吸引電腦和工程學生,同時定期組織各大院校的學生來紐約訪問企業。他們的人才吸引活動遍及美國各地包括硅谷的院校。
紐約政府還著手培養自己的高科技人才。2011年,紐約從眾多的投標者中選擇康奈兒大學及其以色列合作伙伴 Technion-Israel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來共同創建和運營專門培養高科技相關人才的研究生院。Technion-Israel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以色列就象斯坦福大學在硅谷。研究院建在紐約的羅斯福島上,預計總投入將達20億美元,其中還包括15,000萬美元的風投基金。建校的資金主要依靠個人和機構的捐款和投資。康乃爾大學的校友,著名慈善家Charles F. Feeney 為這個學院捐贈了35,000萬美元,算是奠基獻禮。研究生院預計從2017年起陸續向紐約輸送畢業生。
硅谷和硅巷
外來人自然想知道,硅巷和硅谷有什么區別。我們從創新關注點、投資人的態度以及創業者三個角度來看兩者的區別。
硅谷的優勢是純技術的創新,例如軟件、硬件、網絡;硅巷更多時候是用硅谷的技術對特定的行業進行創新和建立細分市場,常常圍繞金融,廣告媒體,零售和醫療等領域,這些都是紐約和周邊地區非常發達的行業。
硅谷的創新更注重顛覆一個領域,往往被投資者認為風險更高,因此愿意給更高的估值;相比之下,硅巷的創新所圍繞的那些領域,金融技術、廣告媒體,零售以及醫療等,往往被投資者認為相對低風險低估值。
有人還指出,和硅谷公司比較,紐約公司更急于變現,從創業第一天起就琢磨怎么從客戶那里收費,難以容忍硅谷不少公司融了大量的風險投資資金仍然分文不賺的況態。過早專注銷售額,一方面有助于降低風險,另一方面也會阻礙一個公司完成對一行業顛覆的重要使命。
我們無法對此說法加以評論。不過投資者的估值從另一種角度驗證這個說法至少有一定市場依據。
就以幾家最近擠進10億估值俱樂部的紐約“獨角獸”為例。它們的銷售額和/或利潤都相當可觀。但硅谷公司相比,估值則黯然遜色。 今年三月份,Pinterest 估值110億美元,Snapchat 估值150億美元,這兩家企業都暫時沒有多少銷售額。
是否要為紐約公司在估值方面所受的貌似不公平待遇打抱不平?其實大可不必。創業者之所以選擇紐約,是因為它具備其它地方無法替代的優勢,尤其在消費類、電商、廣告、媒體和時裝等領域,紐約能提供廣泛的市場空間和客戶群,尤其是愿意付費的客戶。再者,不少選擇紐約的創業者對這個城市情有獨鍾。下面這段話頗能代表紐約創業者的心態:
“我認為全球三個最佳創業中心,硅谷、紐約和倫敦,紐約的生態系統最多元化。它有一個迅速崛起的創業社區,充裕的資金和人才,置身于發達的媒體、時尚和金融環境中。另外,這個城市對創業者提供大量的支持。我們三個創始人決定落戶紐約,開始不是出于什么戰略決策。有一段時間也想過是否要搬去硅谷,考慮到我們的業務介于可持續發展、電商以及設計三者交匯處,最后決定還是紐約最適合我們。還有,我們說白了就是喜歡在紐約生活。”——Holstee 創始人 Fabian Pfortmueller
(本文作者介紹:英文名Coco Kee,美國KGA顧問公司執行合伙人,中美企業跨國市場拓展、融資和兼并的高級顧問。畢業于北京大學英語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aas商學院。)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全球新聞眼》是一檔由新浪財經全球記者和撰稿人團隊為您呈現的原創專欄集。真相遠比價值觀更重要。敬請關注全球新聞眼微信公眾號:全球新聞眼。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