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克祥 官慧 (微信公號:中核集團)
“核工業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無論國家戰略如何調整,核工業體制如何改革,抑或是核工業自身如何發展,都要堅守一條:中國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核工業,必須在國際上要有話語權。這是我們核工業人終身的使命。”中核集團孫勤董事長多次強調。
“核工業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無論國家戰略如何調整,核工業體制如何改革,抑或是核工業自身如何發展,都要堅守一條:中國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核工業,必須在國際上要有話語權。這是我們核工業人終身的使命。”近一個時期,中核集團孫勤董事長在多次媒體采訪時不斷強調。在幾次采訪中,圍繞著核工業體制改革、華龍一號等核電技術“走出去”涉及行業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孫勤董事長予以一一解答。
核工業體制改革:“新常態”下的選擇
記者:近日,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并重組消息引發了高度關注。有人認為,當前我國核工業格局與南北車的格局相似,您怎么看這種改革?
孫勤:最近南北車的兩個集團合在一起,這是國企改革的一個信號,也是一個標志。十年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國內行業競爭,確確實實也促進了發展。現在有一個新詞叫新常態,這個新常態就是說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對于新常態,我的理解是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了,現在面臨著整個產業的內部結構調整,也面臨著應該擴大市場、擴大生存、發展空間。除了擴大內需,中國現在更重要的戰略定位是要走出去,鼓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更多考慮如何整合資源,培養我們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占領國際市場份額。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中國經濟結構正發生轉折性變化,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占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去年以來,中央反復提到了中國的核電應該要走出去,所以這些也向我們核工業整個產業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當前對核工業的體制改革,應該采取什么導向?我想呢,更重要的要站在國家層面來考慮。
記者:那么,你預測核工業體制改革的方向會是怎樣?
孫勤:我認為,核工業體制改革從戰略上考慮,要從三個“有利于”出發:
一是要有利于我國的核戰略能力的加強。核力量是我們國家的戰略基石、安全的基石,所以我們的改革應該必須有利于國防和軍工的核心力量的建設。
二是要有利于我們國家在核能領域的自主創新,搶占核能技術的制高點。核能技術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搶占的這個制高點既有軍用的,也有很多的是民用的;既有工程應用的技術,也有基礎研究方面的技術。
三是要有利于“走出去”。我們核工業走過了60年,這一路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現在也有自己的品牌,也有自己的體系,但是畢竟來說,我們還是不夠強大的,特別跟美國、俄羅斯、法國這些核能大國,甚至韓國,日本等一些后起的核能發展國家,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但是我們又必須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帶動拓展我們的發展空間,帶動我們整個的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因此來說,只有聯合“走西口”,通過聯合壯大力量,通過聯合減少內耗。
除此之外,核工業的體制改革,還要考慮加強軍民結合,在核領域的很多技術(如,制造技術,安全技術、維護技術、材料技術)是互動的,相互促進,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另外還要加強在核領域的資源利用。從80年代開始,核工業資源陸續被分成了目前的這幾個集團,產生了互相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改革后的核工業體制要加強資源整合,加強協調,統一服從國家戰略。
記者:有人評論說,國內核工業四家(中核集團、中核建設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核電)應該合并成“核工業國家投資公司”。您怎么看?
孫勤:國家戰略性產業的調整,不管從企業層面、行業層面,都應該要體現國家意志。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改革目標,其中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把同類別、功能相近的產業,相互關聯度很大的產業,集中在一起,然后采取投資公司的模式來運作。這為核工業集中力量、統籌資源,增強競爭力、控制力和發展活力創造了體制創新的政策條件。
現在我們核行業的幾家集團都是比較集中的,都是以核為主的,本來也是從一家分拆出來的,在現有核工業產業資源的基礎上整合設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優化核工業國有資本結構和管理模式,既能將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又可將產業做強做優。這可作為核工業體制改革方案中的一種考慮。
作為投資運營平臺,核工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將發揮產業經營和戰略管控的功能,可在核軍工、核科技創新、核能國際市場競爭等核心領域起主導作用,有效整合力量。
當然,要注意的是,在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模式下,不是、也不能按照原計劃經濟那套模式做,應該遵循現在市場經濟模式,要以打造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在核工業的各個業務領域打造“國家隊”——專業公司。專業公司依法從事經營活動,除核軍工核心科研生產能力保留國有獨資外,其他各產業均可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實行混合所有制并積極爭取上市。通過創新融資方式、豐富多元投資主體,可以為核工業發展注入新動力,進一步增強我國核工業的競爭力、影響力和控制力。
可是,我們也要看到,由于核行業的特殊性,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核行業也敏感,考慮的出發點也不一樣,會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方案。但是有一條我們要堅守,也是共識:中國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核工業,必須在國際上要有話語權,最終的結果是中國核力量要加強。
記者:我們看到好多企業結構都是發生這樣一種變化,原來的集團公司變成一個投資控股型的公司,然后下面有不同的產業平臺,不同的產業的公司。
孫勤:是的,中核集團目前就是按照這個模式在做,現在,中核集團成立八個產業板塊(核動力、核電、核燃料、天然鈾、核環保、核技術應用、非核民品、新能源),一個板塊代表了一種產業類別,串起來就是我們的產業鏈。
每個板塊是以市場為導向定位一個主導產品,比如核動力板塊,專門負責賣“反應堆”,核電板塊專門負責賣電,燃料板塊賣核燃料,天然鈾板塊專門賣鈾產品,核環保板塊就賣退役和治理技術服務……以產品為核心組建我們板塊,板塊承擔這個領域的研發、生產、銷售任務,成立產業公司面向市場。我們鼓勵板塊上市,我們歡迎資本進入,不單是國有資本,包括民營資本也可以進來,變成混合所有制。現在我們已經有兩個板塊準備上市,一個是核電板塊,還有一個就是核技術應用板塊。
慢慢地,中核集團總部從過去管很多具體的事物,變成管戰略,管重大投資,管產業發展,再把幾個重點的科研院所抓好,抓技術創新。
記者:實際上,中核集團本身就在往這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方向在走。
孫勤:是的,即使國內核行業這幾家不合并,中核集團也是在按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方向在做,并會不斷做大做強,因為這種方式是真正地把企業推向市場。
核工業自主創新:“走出去”的籌碼
記者:目前,無論是擬建還是在建,中國核電機組都是世界上第一。那今后,中國核電會選擇哪種技術呢? 孫勤:習近平總書記講,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達到20%。我們解讀為,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節能減排,改善環境,人類最終要靠核能。現在我們核電技術正處于二代向三代過渡期,2016年之后,隨著AP1000等技術的不斷成熟,核電將迎來大發展,預測是每年6臺核電機組的建設。
我認為,“雞蛋不能裝到一個籃子”,中國的核電技術也不可能就剩下AP1000,或者說就剩下華龍一號。因為技術上有一種叫共模效應,就是說張三出事,原理一樣的李四也難以避免。從技術路線選擇上,一個國家還是要有兩種,就像波音飛機、大眾汽車等等,一架飛機、一輛汽車發生問題了,同類型的飛機、汽車全要召回,為什么?因為它有共模(效應)。
因此,我想,到2030年,國內會有AP1000,也會有華龍,會有CAP1400,也會有EPR。他們各有特點,選誰不選誰由市場來選擇。
記者:目前,國內的華龍一號和CAP1400兩個三代核電技術都在“走出去”,您怎么看這兩個技術?
孫勤:華龍一號最大的意義在于,它是完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就是從反應堆、燃料元件,到整個輔助系統,從設計、建造、運營,完全不依靠國外,可以自己“走出去”。如核反應堆是核電站的“心臟”,華龍一號的反應堆設計是“從157堆芯擴容到177堆芯”,提出改變核反應堆堆芯容量的方案就意味著要開發出真正屬于中國自己的核電堆型。這一技術可使發電功率提高5%~10%,在提高經濟性的同時降低了堆芯內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電站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177”堆芯意味著,華龍一號走到哪兒,世界都知道這是中國的核技術。
此外,也是重要的一個問題,核電站的“大腦”數字儀控系統,華龍一號也做到了自主化。
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軍工技術買不來,民用技術一樣的。)這是我們核工業60年發展的根基——堅持自主創新。現在國際上所說的轉讓技術,是轉讓你可以拷貝的技術,原設計程序還在人家手里。比如說轉讓給中國的技術是第九版,他能通過改進變為十一版,中國是十六版,他又變為二十一版,因為他可以不斷改進。在這樣的前提下的競爭,人家要誰的?顯而易見。
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是完全可以自主地升級換代,不受任何限制。如燃料元件中核有放大的技術,中廣核有加長的技術,兩家在華龍一號合作的基礎上繼續聯合研發,華龍升級版本不是沒有可能。
AP1000,現在我們三門在建,困難比較多,主要是技術上還不夠成熟,待真正成熟了,困難都一一克服,標準化建造后,它還是有競爭力的。我們搞核電的知道,AP1000有它的先進性,比如模塊式建造、非能動安全系統等。在AP1000基礎上,引進、消化、再創新的CAP1400,我也很支持,因為在國內來說是增加了一個核電技術品種。
記者:華龍一號是中核和中廣核聯合研發,最后這個專利是怎么來分的?
孫勤:專利是這樣的,技術是誰發明的產權歸誰,產權和品牌不是一個概念,比如堆芯是誰發明的,燃料是誰發明的,輔助安全系統是誰發明的,這個都是有知識產權的,我們都要尊重人家知識產權,今后只要客戶接受,走向市場的華龍可以有A版、B版……但是我們都是一個品牌,都叫華龍。
記者:通過華龍一號這個品牌,最后獲得的盈利,是怎么來分配的呢?
孫勤:這個項目如果是你中核或者廣核拿下的,那這個項目應該是以你為主,然后利用到我們的技術,燃料,或者其他資源的話,就按照市場行為操作,具體項目具體分析。
記者:未來,核工業整個產業鏈當中最集中的投資領域是在哪一塊,是核電還是核燃料?
孫勤:近日,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提出,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若以每千瓦1.2萬元計算,未來10年,每年核電建設投資規模將達700億元。核電站建造將為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帶來商機,建成后運行期需要設備維修以及核燃料生產和后處理企業的服務。
核工業產業鏈里面單體投資最大的不是核電,也不是燃料,最大的應該是乏燃料后處理。
要想發展核電,無論是股民,還是地方,還是企業,大家都是愿意投資的,因為能夠看見回報。而乏燃料后處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復雜、投資規模大、專業領域廣,是核電的配套,一個 800噸的后處理大廠,需要上千億人民幣,隨著核電發展,大概十年就要建一個,這個領域,股民、社會可能還不太了解。
目前來看,乏燃料后處理大筆投資更多的可能是要靠國家的支持和產業基金的支持。
如,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持后處理關鍵技術研發,建成后處理中試廠及放射性化學試驗設施,為我國后處理技術發展提供了較為先進的研發平臺和手段。另外,國家還規定從核電站每發一度電中提取兩分六用來做乏燃料后處理專用基金。
(文章來源中核集團)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核集團公司”,CNNC)是經國務院批準組建的特大型國有獨資企業。微信公眾號:中核集團(cnncgzwx))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新浪財經能源頻道官方微信“能見派”(微信號nengjianpai),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能見派,關注高端與前沿,描繪美好能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