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 周其仁
上海老外灘,田子坊,北京的鑼鼓巷,還有中國宋莊,成都的寬窄巷,都是在不大的空間里加密并獲得成功的。中國城市建設要集聚為先、人氣為王、便利為重,利用市場機制,吸引民營企業投資,更多依靠民間的力量。
中國城市的現狀:杯多水少
假設水的總量是確定的,那么如果杯子少,水滿則溢;如果杯子多,同樣還是一瓶水,情況就會變得麻煩起來,相對杯子數量的增加,水的總量就顯得太少,最后哪個杯子都裝不滿。
很不幸,在中國的局部地區就發生了一些杯子太多、水太少的情況,比如出現了“空城現象”。當我們花費了極高的成本——吸了這么多霾,水泥好不容易埋進地里,然而房屋很長時間沒有人住,這一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這種空杯子到處都有,不僅僅在偏遠的地帶,大城市同樣存在著此類現象。從數據來看,全國144個地級市中,92.4%都在建新區,檢索到161個縣城中,提出建新區的有67個,占41.6%。還有一家是標準排名研究院,利用網絡大數據發布很多的排名,從2009年到2013年,中國設市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增加了0.97萬,相當于新建了50個洛陽城。截止到2014年初,全國設市城市658個,城市城區人口3.77億人,暫住人口0.56億人,建成區面積4.79萬平方公里。
這些年我看過很多城市,也拍了很多城市的照片,抽象來看大概就是這樣一個圖畫:我們的桌上擺了很多空杯子,每個杯子里面都沒有多少水,大家都希望把別人的水倒到我這個杯子里面來。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競爭前景很渺茫,誰也不愿意把水倒出來,就是大大的杯子,很少的水,這是相當一部分城市的現狀。
“攤大餅”背后的機制=觀念+利益+習慣
對于這個現狀,觀察者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少放點杯子,倒滿一個再倒一個?為什么要攤這么多杯子,耗費我們巨大的財力和環境的壓力,卻空空如也,同時要背上債務,支付利息?這些問題的產生通常與機制有關。機制是觀念,利益與習慣的總和。
第一,有一種觀點覺得,等人多再修來不及了,等人多再修就貴了,這種理論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超前有一個適度的問題。我們超前建設要動用資源的,要求得回報,無論來自財政,還是來自于借貸,這個資源都是稀缺的。超前得太大了,在經濟上就會過不去,承受不了這個負擔。
第二,過去一直想只要修路就有車來,只要修房就是有人來。我們之前是忽略城市和基礎設施的。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哪里修哪里滿,大體從90年代末,基礎設施大投資以后,這個情況在全國已經開始變化了。很多地方修了很多時間,人氣旺不上來。
第三,為什么這樣攤,這里面有一個利益機制。這個動力讓我們很多地方政府有很強的沖動,一屆一屆去擴大這個城市面積,去攤大餅。其實是土地債務,地不是錢,把地押給銀行套來一筆債務去發展,其實有很多這種問題,還有地方政府的競爭問題。
依靠民間力量,建設緊湊城市
我介紹兩個“緊湊城市”的案例:一是關于美國的亞特蘭大和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兩個城市的人口總量差不多,占地面積亞特蘭大是4280平方公里,巴塞羅那只有100平方公里。而亞特蘭大交通引起的碳排放量是巴塞羅那的10倍,這個事情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二是日本的富山市。這是一個40萬人的城市,老人不出來,城市沒有活力,死氣沉沉。改造辦法就是發明了地面電車,把主要城市的節點聯上,讓居民往軌道交通兩邊集聚,基本上走500米就可以上車站。通過這個來振興城市,富山市如今已經成為日本的明星城市。這些均值得我們借鑒。
中國城市攤得太大,需要收攏才能變成有活力的城市。中國城市中有三個收攏的榜樣。
一是深圳的天安數碼城。早年是工業區,集聚成為有商、住、辦公、研發的區域,再往后就是更多城市服務形態插入到工業區里面。天安數碼城是一個香港的上市公司和深圳一家國企合作的企業,現在這個城十分受歡迎,在全國13個地方建設了園區。他們有一些與時俱進的新想法值得關注,發展工業園、工貿園、泛科技園、城市產業綜合體,創新企業生態園,將各種功能集聚綜合。
第二個故事也在深圳。珠三角有40萬家制造企業,需要大量的原料供應,他們看到這是一個機會,在關外開辟了1平方公里做了華南城,里面都是商鋪,供應原料,人氣聚集之后就升級。等到更多的人來活動之后,他就開始有一些寫字樓、酒店,辦公、娛樂、體育就起來了,同樣非常受歡迎。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成都附近,最早在青羊區,它是小企業,發現中小企業找不到園區去工作,就自己租小廠房用,比較有活力,被另外一個雙流區招去了。在這塊靠機場的好地區開辟4平方公里,很多都是農家,第一步又是做工業區,幾乎重演了深圳的故事,幾萬人到十幾平方公里來。然后就開始蓋電影院,開始修生活設施,自來水、下水道、污水處理、景觀一樣一樣搞。
最近的變化更大了,因為人氣越來越旺,就搞大型的海濱城,原來是蛟龍工業港,后來建海濱城,我上個星期還在那里做調查,這么大的一個水體,1萬1千噸水養海洋生物,修這個東西底下有一個很大的排水道,這就是一個民營企業搞的園區。然后屋頂上引進了直升飛機觀光,也是從工業港開始,蛟龍港,然后是蛟龍港海濱城。
上海老外灘,田子坊,北京的鑼鼓巷,還有中國宋莊,成都的寬窄巷,都是在不大的空間里加密并獲得成功的。如果擴城、建城蔓延,下一步是不是就是緊湊作為對沖,要集聚為先、人氣為王、便利為重,要轉變觀念和策略,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改革吸引民營企業投資的游戲規則,更多地吸引、依靠民間的力量。上述故事都不是完全政府主導開發的,都是民營企業在那里挑大梁,不單單是蓋一個房,而是一片區,一個城市的激活,這些經驗對其他地區同樣有借鑒意義。
(本文整理自周其仁近日在北大[微博]國發院博士論壇與思客講堂共同舉辦的活動上的發言。)
(本文作者介紹: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