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顧雛軍
目前看來,我們招商引資“以市場換技術”的目標遠沒有實現。跨國公司在中國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在市場上形成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為維護自己的壟斷利潤,外商投資企業牢牢把控著核心科技,缺乏技術引進的動力,甚至還會使用專利保護等手段阻止技術溢出。
招商引資在我國是一種政府主導的模式,各地政府優惠政策的背后,實際上是為外國企業提供廉價成本(包括資源、人力),使得他們實現自己利潤最大化的最終目標。而我們則是希望得到這一過程中所帶來的出口增加、投資增大以及產業和技術的升級。所以說,招商引資的行為主體是“商”,經濟活動的活躍與否取決于外商是否有在中國投資的意愿。招商引資在中國的沒落,本質上是中國當下的投資環境對西方企業的吸引力已經減退,使得西方企業在全球產業鏈重新布局,以謀求利潤的最大化。
一、勞動力成本優勢削弱
招商引資對于外國企業來說,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廣大的市場需求。所以在我國投產的大多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而作為世界工廠的我們一直走著一條粗放式發展道路,從事的是人力資本密集、核心技術空缺、產業鏈利潤較低的環節,依靠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龐大的生產規模來賺取微薄的利潤。一旦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消失,一直以來為工業生產總值貢獻過半的制造業便會轟然倒塌,“商”走“資”撤。
根據數據顯示,我國的勞動力成本近二十年來增長迅速。1990年時,我國的職工年平均工資約為447美元,是當年美國年平均工資(23605美元)的五十三分之一。而到了2013年,我國職工的年平均工資則已經上升到了8313美元,是美國的六分之一。特別是近五年來,我國的勞動力薪資水平呈幾何態勢急速上揚。以全國的每小時最低薪資來看,長三角地區2014年的每小時薪資較2009年翻了一番。再考慮到人民幣匯率五年之內上揚了至少30%,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已經不再廉價。
伴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農民工在制造業中的比重持續下滑恰恰說明了我國低端制造業的萎縮。2008年,我國農民工有37%是在制造業中,而到了2014年,這個比例卻只有31%,下降的比例大多轉移到了建筑業中。
二、其他生產成本增加
除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增加以外,中國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帶動的房地產價格攀升、物流費用增大等因素也提高了外商企業在華的生產成本。高土地成本、高商務成本和高生活成本,既會影響新的、潛在的投資進入,又可能導致已經進入的投資者撤資或減少追加投資,特別是存在國家間和地區間相互競爭的情況下。同時,高生活成本還會影響人才聚集和勞動力供給,影響一個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進而不利于招商引資。
第三、政府各項優惠政策力度下降
2007年,中國出臺《企業所得稅法》,對外資企業的稅收提高了10個百分點,縮減了他們的利潤空間。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認真排查本地區、本部門制定出臺的稅收等優惠政策。這條通知的出臺,是由于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部分政府為了吸引項目落戶,在和其他地方政府的競爭中勝出,而采取了一系列過多過濫的優惠政策,導致了政府間的惡性競爭。該行為擾亂了市場的秩序,使得市場的優化配置作用沒有能夠很好的發揮出來,引入的項目對地區經濟的貢獻缺乏效率。通知出臺以后,對各地區政府的優惠政策起到了限制作用。
第四、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減少了對工業項目的扶持
受到發展水平的限制和“GDP至上”的政績觀影響,部分地方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目前我國的土地財政主要依賴擴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通過土地出讓來獲取收益,地方政府主要的建設資金來源于土地出讓收入,這樣客觀上促使了多賣地、快賣地、早賣地、賤賣地,犧牲了子孫后代的利益。不少地方處于“土地財政”依賴期,土地收入成為地方政府補充發展資金不足的主要來源。
一些地方不是建設用地指標不夠,而是賣地指標不夠,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如此一來,地方政府對于工業扶持的熱情和力度遠遠不如“賣地”的熱情和力度,極大地影響了制造業的發展。
第五、工業基礎以中端為主,高端制造業缺失,外商投資企業對于可變成本需求彈性過大
由于資本進入中國的主動權在發達國家企業手中,只將產業鏈中的加工制造環節搬入中國,而設計、研發等都留在國外,使得我們國家形成的產業集群只能算是嚴重依賴外商的外向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越是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其對于勞動力成本、自然資源成本的敏感度越低,越不容易轉移。我國招商引資引入的制造業企業大規模轉移,正是由于這些企業處于制造業的中低端和低端,對于可變成本的依賴性過強。
六、壟斷利潤使得外資企業缺乏產業升級的動力
我國在招商引資初期,曾使用“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以期將外資企業引入以后,能夠享受其溢出效應學來先進的技術,從而推進我國產業升級。然而,目前看來我們的目標遠沒有實現。跨國公司在中國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往往在市場上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為了維護自己的壟斷利潤,外商投資企業牢牢把控著核心科技,缺乏技術引進的動力,甚至還會使用專利保護等手段阻止技術溢出。
例如個護行業的寶潔、聯合利華,以及汽車行業的德國大眾等。所以,當中國的生產成本上升時,外商投資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與其選擇花費成本進行產業升級和技術更新,還不如將生產鏈條在全球重新布局,一部分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另一部分則回流本土。
七、缺乏一流的職業經理人隊伍
從過去幾十年的歷史經驗來看,外商投資企業確實帶給中國一定的企業管理經驗,提高了我國職業經理人的企業管理水平。然而,由于絕大多數外商投資企業只是處于低端和中低端,由這些企業培養出的職業經理人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面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衰退,他們沒有能力想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中國在這么多年的招商引資模式下,沒有能夠培養出一批能與世界頂尖企業爭鋒的最純潔職業經理人隊伍。
八、招商引資初期吸引外資的國內市場和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
改革開放初期,外國資本看中了中國龐大的市場,經過了三十年,中國的市場更加龐大,但是其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劇增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對于中低端消費品和資本品的需求總量基本已經穩定,而在高端領域,中國仍有巨大的需求潛力。這就使得:由于中國市場需求的飽和以及競爭格局的穩定,國外中低端的中小企業已經無意進入中國;針對中高端制造,中國有龐大市場需求,但由于科技缺失,本國供給不足,只能從外國企業進口,而這些企業往往不肯將高端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基地設在中國。
另外,中國的宏觀經濟目標已經從單純的追逐經濟增長轉向了追求質量的經濟發展。粗放式發展的中低端制造業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特征和國家的發展要求,能夠促使我國成為制造業強國的高端制造才是實現宏觀目標的必然選擇。
總而言之,我國勞動力市場和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利益驅動的國際制造企業在全球產業布局時,將招商引資期間原本為了節省成本而布局在我國的低端制造業轉移出去、中高端制造業回流本土,造成我國制造業的萎縮。
同時,由于我國近年資本市場的快速擴張,使得招商引資進來的企業轉向第三產業,偏離了我國引入先進技術的初衷,造成了我國制造業的平庸化和資產泡沫。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在制造業還沒有升級到高科技含量的高端制造業時就將第三產業特別是金融業定為國家經濟支柱,那么必將倒在經濟危機泥潭之中。所以如何實現產業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最終目標,我們需要新的思維!
(本文作者介紹:格林柯爾集團的創辦人,曾于天津大學任教,顧氏制冷劑的發明者。)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