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夏心愉
一旦有人爆倉平倉,這個股票會繼續下跌,那就會帶來一部分人繼續被爆倉,這才是今天您看到的大盤現象背后的關鍵點。這個時候的下跌已經不再關乎基本面什么問題了,因為事件本身是大家在資金流動性層面相互逼倉的“囚徒困境”。
周一滬指跌了260點,跌幅7.7%,是近7年之最。幾乎所有板塊全線泛綠,如果沒有10%的跌停限制的話估計會更慘。
起因不難理解,就是那么幾個利空的消息:多張兩融罰單的出爐、委托貸款政策規范。可是“利空”政策本身的影響本不至于讓股市那么糟,對于跌出近7年之最,一般的分析會說是因為大家都想逃帶來了所謂“踩踏”,這并不錯,但事實上邏輯可能還得再復雜一些,這背后更是“流動性螺旋”的作祟。
三大券商(中信、海通、國君)的融資融券業務被暫停三個月,股民們討論時的一般的理解是,沒錢繼續進來了,接盤的人少了,所以大家都得趕快逃。這個說法有一定行為金融學的分析,從現象看也算說得不錯,但是所有的情緒都需要在交易機制上去表現出來,比如,如果恐慌的人是空倉,就不會影響的股市的;再比如,并沒有那么多人融資融券,影響力也是有限。
其實,關鍵原因在于杠桿和保證金,保證金的初衷是為了風險控制,但是保證金機制放到整個市場上就有了“正向反饋的放大效應”。“放大效應”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正向反饋”,因為這個世界能夠穩定的邏輯在于逆反饋,正反饋帶來的更只能是暴漲和暴跌的惡性循環。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認為某只股票會漲,所以你借錢加杠桿買了股票,一旦這個股票下跌(可能只是某個意外的隨機因素),你的賬面就是浮虧的,就需要補充保證金,沒子彈了,對不起,平倉。
一旦有人爆倉平倉,這個股票會繼續下跌,那就會帶來一部分人繼續被爆倉,這才是今天您看到的大盤現象背后的關鍵點。這個時候的下跌已經不再關乎基本面什么問題了,因為事件本身是大家在資金流動性層面相互逼倉的“囚徒困境”。
其實,如果一開始人們判斷是對的,也就是基本面還是好的,那么股票下跌得越厲害,買入操作的風險是越低的,保證金要求理應被下降;但市場的邏輯是簡單粗暴的,你虧了就說明風險高,我不管你后面好不好,你今天虧了,明天必須把錢補上,否則強制平倉,導致很多人只能在通往美好后天的路上被爆倉了。
還是那句話,就算曙光終要來,你要活不到那一刻了。
學理上這套邏輯叫做“流動性螺旋”。
流動性分兩種,一種是融資流動性,就看能不能很愉快地借到貨幣;一種叫做市場流動性,就看能不能很輕松又不打折地賣出手頭的證券。
就從這次事件說起,兩融業務暫停主要影響的是融資流動性(因為牛市大部分人都在借錢買貨,借貨賣出做空的相對較少)。融資暫停,前期融入資金可持續到期但不能續借,也就是融資流動性變差,那么投資人必須斬倉賣出。大家都斬倉的時候,貨就不好出了,也就是市場流動性變差,一般也就伴隨著價格大跌,保證金虧損,同時市場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比如保證金要求提高),也就是融資流動性更加惡化,如此循環,“流動性螺旋”形成。
其實,脫離今天的事件從過往經驗來分析,這一邏輯還能解釋市場危機的傳染性,因為當投資者在多個市場上投資的時候,一個市場(比如股市)出現危機時會迫使投資者從其他市場(比如債市)抽離資金補救,從而啟動了另一個市場的“流動性螺旋”,危機也就也就跨市場蔓延。
在本文最后不得不提一句的是,誘禍的“杠桿和保證金”啥規模呢?根據德銀的分析,A股屬于全球杠桿率最高的市場之一。A股保證金債務占流通市值比重高達7.8%,占總市值比重也達到2.9%。相比之下,美國股市在牛市持續近6年之后,紐交所保證金債務占市值比重為2.4%;臺灣地區股市為1.0%,日本為0.5%。請見圖一。
如果說到這里你還能忍受這套邏輯的刻板枯燥,那么來看圖二吧,看看“流動性螺旋”長啥樣。
(本文作者介紹:夏心愉,80后媒體人,第一財經“愉見財經”專欄作者。微信公眾號:愉財經平臺)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