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
大行施壓央行降準完全出于自私的本位利益。逼迫央行降準目的根本不在于給支持實體經濟籌集資金,而完全是出于內部經營壓力和試圖彌補主要廉價資金來源的存款大量流失帶來的利益損失。
中國大型銀行正敦促央行[微博]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在中國四大銀行之一工作的一位高管稱:“經過與央行交談,我們的感覺是,降準是不可避免的”。
大行施壓央行降準完全出于自私的本位利益。商業銀行由于缺乏應對新經濟新金融以及市場化取向改革的有效方略,導致目前經營的“命根子”—存款來源越來越少,吸收存款能力越來越弱,存款流失越來越嚴重。直接對其經營帶來壓力,直接對其經營效益帶來較大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不是通過改革內部管理機制,采取創新手段,來應對包括存款流失在內的經營危機,而是采取慣用的求助施壓央行手段來化解危機。逼迫央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將存款準備金釋放銀行,對于緩解銀行內部資金緊張最立竿見影。
目前,大行存款準備金率在20%,即:大行吸收存款100億元,將要被央行凍結20億元。央行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10月底,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12.47萬億元,央行凍結的存款準備金大約在20萬億元左右(小行準備金率低于20%)。如果大行施壓央行降準成功,比如降準0.5個百分點,就會釋放5000億元左右流動性給商業銀行。只要宣布降準,央行就會將5000億元資金立即從銀行法定準備金賬戶劃到銀行一般準備金賬戶,銀行立馬就有充足流動性了。比吸收存款、辛苦攬儲省事省時省力省勁多了。何樂而不為呢?大行存款余額多,勢力大。從利益和影響力上有對央行施壓的“內生動力”和較大威力。
大行施壓央行降準的借口非常“有力”。目前,中國經濟到了最艱難時刻。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頑癥一直不能解決。大行正好打著給實體企業貸款信貸資金缺乏的再充足不過的理由施壓央行降準,央行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啊。表面看是存款罕見下降迫使中國銀行業不得不限制貸款發放,要么只能通過更為昂貴的其他方式獲得資金。事實是,既是央行通過定向降準、各種形式的再貸款給商業銀行提供資金,也沒有看到其將資金用到資金最缺乏的中小微企業上。而是用在金融圈子內部循環倒騰推高資金成本、獲取更大利益上。
因此,大行逼迫央行降準目的根本不在于給支持實體經濟籌集資金,而完全是出于內部經營壓力和試圖彌補主要廉價資金來源的存款大量流失帶來的利益損失。
在這關鍵時刻,筆者再次提醒,面對大行哭喊著讓央媽給奶吃,央行必須保持清醒頭腦。首先,中國A股近期罕見火爆,滬深兩市交易量單日破萬億元,12月9日達到罕見的1.27萬億元,充分說明中國市場不缺乏流動性。沒有降息降準的市場基礎。其次,11月進出口貿易數據都不及預期,進口增速較大幅度下滑,導致其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到544.7億美元,合人民幣3357億元。加上受近期股市火爆吸引的熱錢等非貿易順差數據,11月外儲可能繼續較大額度增加。這必將使得央行繼續被動發行人民幣。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盲目降準降息的。
盲目降準降息不但救不了實體企業,而且必將導致更多流動性流向股市,繼續吹大市場泡沫,推高金融風險。
目前高達20%的存款準備金比率,主要目的是應對中國長期出口導向型經濟帶來的巨額外儲,使得央行被動發行人民幣導致外匯占款猛增而采取措施,即:通過20%的存款準備金率起到一個將被動發行的人民幣關到池子里的作用。這個20%畸高的準備金率,承認確實太高。但是,解鈴還需系鈴人,存款準備金率下調與否主要應該依據外儲是否下降,外匯占款是否減少。這是存款準備金率下降的主要依據。
因此,央行必須審時度勢,不能被財大氣粗、地位顯赫的大行所左右。筆者認為,決不能盲目降息降準,否則,將錯上加錯。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財經金融評論家,知名網評人,著名專欄作家。連續多年榮獲中國《十大網評人》榮譽稱號。)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