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余豐慧
央行竟然突然叫停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到底是因為安全問題還是保護傳統銀行的既得利益呢?就安全問題本身,央行在叫停中明確表示“尚待進一步研究”。自己沒有“研究”清楚就一刀切叫停,這是對創新的扼殺,是對守舊的保護,是對市場經濟的褻瀆。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沖擊真可謂迅雷[微博]不及掩耳。阿里小貸把銀行嚇出一身冷汗,余額寶[微博]、財富通令銀行心驚肉跳,網絡銀行接著就撲面而來。就在大家還沒有愣過神、傳統銀行還在睡夢中,又傳出阿里騰訊分別與中信銀行聯手開始推出網絡信用卡。更加令人驚訝的是,大家還沒有開始咀嚼網絡信用卡的味道時,又傳來消息支付寶[微博]和微信進攻線下支付業務,開始與傳統銀行包括銀聯等銀行卡清算組織直面刺刀見紅的競爭。
然而,最最讓大家吃驚的是,央行[微博]下發緊急文件叫停支付寶、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產品,同時叫停的還有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3月14日新浪財經)。
央行叫停的理由是,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其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系到客戶的信息安全與資金安全。線下條碼(二維碼)指令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虛擬信用卡則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在落實客戶身份方面未盡義務。
金融業主要是經營信用和風險的。信用和風險是一塊硬幣的正反面。只要能夠經營好信用,就為防范風險打下了扎實基礎。信用是金融安全基礎和前提。在金融業的所有信用業務中包括貸款、投資、信用卡以及銀行承兌匯票等票據業務所發生的一切風險都是對用信主體的信用狀況考察了解不足,把控不全面。
無論是叫做虛擬信用卡或者網絡信用卡,其關鍵還是要對用信者的信用狀況做到完全準確了解和把控。在這方面阿里騰訊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傳統銀行在信用把控上有著很大區別。比如:傳統銀行對申請信用卡客戶的資信調查和把控只能是過去的和靜態的。諸如客戶的工薪收入、家庭經濟狀況以及過去在發卡銀行星星點點的信用足跡等。如果客戶申報的靜態工薪收入等不實,信用卡授信額度和透支風險就會裸露出來。
阿里騰訊互聯網金融就大不相同了,特別是阿里。他們與中信銀行聯手推出網絡信用卡后,在拓展客戶的信用把控上將會更加全面真實準確,風險敞口非常之小。阿里騰訊把控客戶的動態和最及時的資信狀況,中信銀行把控客戶靜態的、過去的資信狀況。一靜一動相結合,對客戶的信用狀況基本可以了解的既清楚又全面,進而能夠準確對其進行授信。
比如:阿里可以通過支付寶平臺、甚至延伸到天貓[微博]和淘寶平臺上,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就能夠了解清楚客戶的動態資信信用情況,這種信用狀況是最真實、及時和具體的。中信銀行調查客戶的工薪收入、家庭經濟狀況等靜態情況。這種結合是傳統銀行單打獨斗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這也顯示出了中信銀行在所有傳統銀行中先走一步的高明和智慧。中信深知擁抱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巨頭們深度合作是方向和出路。
至于說掃描二維碼的線下收單業務以及其他支付的用戶安全問題,支付寶方面稱,條碼支付的每筆交易只有一個專屬對應條碼,完成交易后下次會自動更新,生成的條碼60秒內沒有交易就會自動失效。萬一用戶支付寶賬戶被盜,經核實后可獲得先行全額賠償。
這兩項業務受益者是客戶和商戶。給客戶帶來了方便快捷的支付便利,提高了消費質量和效率。同時,降低了消費中對銀行卡的過度依賴,從而減少了銀行從其中收取五花八門的費用。
對商家來說,支付寶和微信進攻線下收單業務,肯定會使得實行政府指導價的收單服務費率有所下降,就是實行政府定價的發卡行服務費和銀行卡清算組織網絡服務費,只要競爭激烈,政府也會考慮降低費率,這將給商戶帶來實實在在的直接利益。
當然,這給傳統銀行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銀行卡上各種收費占到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50%以上,而銀行卡收單業務收入又是整個銀行卡收入的大頭。試想,阿里和騰訊從網絡信用卡的線上和銀行收單業務地盤的線下,全方位對銀行卡業務發起了總攻,這將很快使傳統銀行的銀行卡業務被蠶食鯨吞,附在一張銀行卡上向客戶收取的幾十種收費都將很快丟失,這么一大塊“肥肉”被互聯網金融這只“狼”搶走,給其帶來的損失和沖擊就可想而知了。
央行竟然突然叫停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到底是因為安全問題還是保護傳統銀行的既得利益呢?就安全問題本身,央行在叫停中明確表示“尚待進一步研究”。自己沒有“研究”清楚就一刀切叫停,這是對創新的扼殺,是對守舊的保護,是對市場經濟的褻瀆。
同時,2013年7月5日央行頒布出臺的《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第三條所稱的收單機構包括“獲得網絡支付業務許可、為網絡特約商戶提供銀行卡受理并完成資金結算服務的支付機構”,支付寶微信進入線下收單業務沒有制度障礙。
李克強總理剛剛在記者招待會說,我們要做到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試問,法無禁止的網絡信用卡和線下掃描條碼二維碼支付金融創新為何就不可為呢?又如何落實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呢?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財經金融評論家,知名網評人,著名專欄作家。連續多年榮獲中國《十大網評人》榮譽稱號。)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