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位行業人士稱,若考慮到中國銀行業7%-8%的資產增速、30%左右的分紅比例以及穩定的資本充足率,最低凈息差約為1.6%-1.8%之間
文|陳洪杰
編輯|袁滿
中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屢次刷新最低點。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73%,為歷史最低。中國銀行業凈息差已經多個季度在滿分線1.8%以下。
受按揭房貸利率下調、地方融資平臺債務置換、重定價等因素影響,2024年銀行業凈息差仍會收窄。“今年銀行業息差下行幅度約為16.2個基點。”有分析機構稱。
凈息差風控的邊界在哪里?多位行業人士稱,若考慮到中國銀行業7%-8%的資產增速、30%左右的分紅比例以及穩定的資本充足率,最低凈息差約為1.6%-1.8%之間。
但銀行凈息差不斷探底的同時,對標宏觀CPI形勢,中國實際利率并不低,降息預期依舊濃郁。有業界人士指出,若用 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減去同期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2023年12月實際利率為2.8%。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2月CPI同比下降0.3%,已是連續三個月CPI同比出現負值。
“貨幣政策有望更積極,預計MLF將再度調降,存款利率將繼續下行。”多位行業人士稱,未來疊加經濟的復蘇,再加上負債端定期、較高利率的存款到期,銀行凈息差有望反彈。
凈息差多季度跌至1.8%以下
凈利息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直接反映其盈利能力。從銀行收入結構來看,利息凈收入作為銀行主營的存貸款業務的營收體現,占比接近80%。
疫情發生以來,經濟壓力加大,2020年5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金融機構與貸款企業共生共榮,鼓勵銀行合理讓利”,商業銀行凈息差拉開下行之幕。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73%,較一季度、二季度均略降0.01%,為歷史最低。2019年商業銀行凈息差為2.20%,2021年為2.08%,2022年為1.91%。
這意味著,中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連續多個季度已經低于1.8%的審慎值。《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顯示,凈息差低于1.8%的銀行將在評估中將被扣分:0.8%(含)至1.8%打分的區間為60分(含)至100分;0.8%以下打分為0分。
對比美國,中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不高。以美國四大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花旗集團為例,在2023年三季度的凈息差分別為2.72%、2.11%、3.03%、2.49%。同期,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凈息差分別為1.64%、1.62%、1.67%、1.75%。
而德國的經濟模式為“大實體小金融、強企業弱銀行”,近20年來銀行的凈息差一向很低。2022年,德國的大銀行、儲蓄銀行、信用社、州立銀行凈息差分別為0.67%、1.47%、1.53%、0.63%,分別較德國廣義銀行業整體凈息差低19個基點、高61個基點、高67個基點、低23個基點。
“全球的利率環境不同,處于基準利率較高環境下的銀行息差相對較高。美國等在過去幾年處于升息通道,而中國相反,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降至2.5%。”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徐雯超稱。
德國的銀行體系較為特殊。有將近2000家銀行,除德意志銀行、德國商業銀行這些私有銀行,還有不少一些公有制或者合作性的機構,其存款人同時也是銀行股東,并且區域性非常明顯,地方銀行服務當地居民,行業競爭較為激烈。
另外,2009年底希臘債務危機爆發,2010年開始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陷入債務危機,歐洲整體進入負利率時代。“但德國為了留住核心存款,依然為儲戶提供正利率,這也是直接導致該國銀行息差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徐雯超稱。
銀行息差水平還與其資產負債結構以及風險水平等相關。多位分析人士稱,過去中資銀行凈息差常年在2%以上,未來處于什么樣的水平,怎么對標世界其他國家的銀行業,這是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中國的銀行業過去幾年應對凈息差的方式在資產端加大信貸結構調整力度,采取的大多是以量補價、業務下沉等方式。
有數據顯示,2023年前八個月,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8%,較2017年累計下降3.1個百分點。該利率仍較房貸等其他貸款稍具優勢。“這也是大行做縣域金融,小行繼續下沉的原因。”一位國有大行人士稱。
推進零售業務轉型為另一方向。“銀行應持續優化自身資產結構,提升收益率較高資產的比重,同時需強化風險防控和資產質量管理,有效提高資產收息水平。”中誠信國際分析人士表示,此外,穩增長的宏觀政策也有利于提振市場主體投資消費信心、激發有效信貸需求,有助于銀行盤活存量信貸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增加優質信貸資產配置,進而促進銀行業凈息差保持在健康水平。
存款結構優化和成本控制是近年來銀行穩息差的措施。例如某國有大行在2023年前三季度其日均生息資產規模35.79萬億元,增速17.3%。這部分抵消了息差收窄對利息凈收入的影響。
拓寬非息收入也是緩解息差壓力的重要方式。“拓展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等業務,提高中間收入,可以增強盈利能力。”一位銀行業人士稱。
貸款、存款兩端定價擠壓
資產端貸款定價及負債端核心存款的穩定性共同決定了銀行凈息差水平。
在“讓利”導向下,2022年以來五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累計下調45個基點;2023年中,五年期以上LPR從4.3%下降至4.2%。
個人房貸是銀行業的重要投放資產。2023年8月末,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細則頒布,利率高于所在城市首套房貸利率政策下限的存量首套房貸均符合調整資格。這將進一步加大銀行的壓力,尤其考慮到2023年第二季度末住房抵押貸款在銀行業全部貸款中的占比達17%。
在2024年首個工作日,房貸利率繼續下調10基點,系2023年五年期及以上LPR下調了帶來的重定價。
存量按揭利率下調對凈息差產生了影響,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薛慧如稱,這將導致2024年凈息差下行5個基點左右,對凈利潤的影響在4%左右。若后續調整LPR的利率或者提前還貸現象緩解,凈息差也會產生新的變化。
在增量個人住房貸款中,目前不少城市執行五年期LPR利率減去幾十個基點。例如在2023年1月9日,有市場消息傳出,南京下調首套房貸利率至3.9%;近期,佛山確定取消首套房貸利率下限,“預計利率在3.6%-3.8%之間。”有行業分析人士稱。
城投等重點領域風險的處置也關乎著銀行凈息差。近年來,多家商業銀行提供多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超長期新增貸款、置換貸款或展期貸款。其中最為市場所知的例子是遵義道橋。
2022年12月,遵義道橋對總規模為156億元的銀行貸款進行重組。重組后,銀行貸款期限調整為20年,利率調整為每年3%-4.5%。前10年僅付息不還本,后10年分期還本。之后,遵義道橋啟動第二次重組。
另有某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稱,“2023年以來,有一些地方出現了類似遵義道橋的情況,甚至銀行貸款期限調整到25年以上,前些年不還本,付息率低至幾乎忽略。”
“估算中國銀行業對融資平臺的敞口大概是49萬億元,占銀行業總資產的13%左右。其中有大概36萬億元是銀行貸款,城投債的規模為10萬億元。”2023年8月29日,瑞銀大中華金融行業研究主管顏湄之表示,另有10萬億元的債務分布在非銀的機構里面,包括保險、基金公司、券商、信托公司等。
“根據不同情況,中國商業銀行可能會對個別的區域或政府融資平臺進行支持,不過短期內不會進行大規模展期。”徐雯超稱。
就銀行業貸款結構來看,也處于調整過程中。一位行業分析人士稱,收益率較高的個人消費貸、信用卡、按揭、對公房地產貸款占比下降,定價較低的基建、制造、普惠小微貸款占比提升,整體資產收益面臨下行壓力。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1月-11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同比下降0.34個百分點,其中,企業貸款利率為3.89%,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處于歷史低位。
在銀行負債端,雖然2023年6月、9月、12月銀行存款掛牌利率經歷多輪下調,但存款成本較為剛性。這體現在,其一,過去存量的定期存款利率依然較高,給銀行帶來較大的壓力。
“待這些定期存量自然到期后,估計才能較好的緩和銀行凈息差壓力。”一位國有大行人士稱。
其二,存款壓降幅度實際相對較小。2023年12月22日,國有大行存款掛牌利率年內第三輪下調:一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至1.45%;兩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至1.65%;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后分別為1.95%、2%。
但在營業網點,實際利率較掛牌利率要高。例如,在一些營業網點,一年期存款利息為1.65%,三年期為2.35%,五年期為2.4%。
目前,中國采用大行先行,帶動中小行的方式,引導存款利率下降。在這一過程中,部分資本充足率較低、經營能力較弱的機構出現了高利息吸儲。
經調查發現,目前部分中小銀行利用發放“活動獎勵”的方式,一年期存款利率能達到4%。
“這樣會引發新的問題,在同一個地方,如果小銀行的利率比我們高的太多,儲戶是不會將存款放在大行的。所以我們也會適當調高利率。”一位國有大行某分行行長稱。
其三,存款定期化。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末上市銀行定期存款占比較年初上升2.8個百分點至56.5%。
“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個人和企業部門在降杠桿,減少了活期存款的配置。”一位資深銀行人士稱。
在資本市場表現偏弱、居民風險偏好下行背景下,多位行業人士,預計存款定期化現象仍將持續。2024年銀行業將負重前行。
探尋凈息差風控邊界
《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和利潤總量逐步擴大,但凈息差和資產利潤率處下降趨勢。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范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凈息差水平。
在保持銀行穩健經營和讓利實體經濟之間,銀行凈息差合意值應是多少?
“業界有不同版本的測算,市場認同的數值在1.7%-1.8%左右。目前銀行的凈息差已經接近底線。有觀點將不良率這一數值也納入凈息差的測算中,這不是很公允,因為不良有清收的可能。”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冠苕咨詢創始人周毅欽表示。
中金公司估算“2035目標”隱含2021年-2035年7%左右的名義GDP增速,對應銀行7%-8%的必要資產增速;考慮到30%左右的分紅比例,為保持資本充足率不下降,估算銀行最低的長期ROE水平為10%-11%,最低凈息差約為1.6%-1.8%。
在國信證券分析師王劍看來,銀行要維持支持實體的能力,每年資產增速要處于名義GDP增速(7%)附近,那么未分配利潤留存資本的增速也得7%附近。按分紅率(30%)倒算出ROE應該在10%左右。再考慮其他收入、支出水平不變,那么凈息差應該在1.68%左右,再留點安全墊,應該在1.8%左右。
2024年銀行業息差大概率將繼續下降。“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政策導向持續的背景下,市場利率仍存在下行空間,此前的LPR下調也將產生一定滯后影響,同時為助力地方政府化債,銀行或將采用利率調整的方式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重組,短期內銀行業凈息差仍面臨下行壓力。”中誠信國際分析人士稱。
“但考慮到存款重定價效應的逐步顯現,銀行業凈息差的收窄幅度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和。”中誠信國際稱。
中金公司預測,2024年下行幅度約為16.2個基點,國有行、股份行、區域行息差下行幅度分別為18.0個基點、12.7個基點、10.0個基點。
“金融業要堅持政治性、人民性,提升專業性,回歸服務實體經濟,追求適度利潤率。未來凈息差有望進一步降至1.5%。”上述國有大行某地分行行長稱。
在銀行凈息差繼續探底的日子內,在該行長看來,未來銀行在資產端很難博得較高的收益。而在長尾客戶負債端,可以提高服務專業性,獲得更高比例的活期存款,降低負債成本。
“活期存款來自客戶的結算行為帶來的資金流量,這意味著要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不同銀行凈息差的邊界變成了專業性的高低。”他稱。
(作者為《財經》記者)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