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中新社上海2月26日電 題:民間外交人士看中美握手50年:“世界需要合作”
中新社記者 李姝徵
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應邀訪華,開啟舉世矚目的“破冰之旅”,他的中國之行被稱作“改變世界的一周”。
50年前,一位年僅12歲的上海小學生參與了美國代表團的接待工作。他就是當年中福會少年宮外賓接待小組成員,后來曾擔任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的桂永浩。
26日下午,上海市歐美同學會舉辦了一場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聯誼活動,桂永浩分享了這段50年前的往事。
“當時少年宮有許多興趣小組,當尼克松總統夫人走到合唱組的面前,同學們唱了一首美國民謠《草堆里的火雞》。她聽到后,眼圈都紅了。”對這一幕,桂永浩特別難忘。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桂永浩回首50年前的接待經歷,“這對我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作為訪問學者,桂永浩曾赴美工作生活三年半。回國后擔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期間,桂永浩推動醫院與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建立了“姊妹醫院”關系。在近20年的時間里,他曾先后接待10批、70余位美國同行訪華。如今,桂永浩擔任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分管民間外交工作。
同樣在20世紀90年代,Brantley Turner跟隨因公出差的父母,第一次來到中國北京。“我父母那時的經歷和感受,也許和赴美留學的中國人有著某些相通之處。”Brantley Turner說。
“我有很多人生大事,是在中國完成的。”在上海,Brantley Turner遇到了另一半成了家,如今她已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兩個孩子出生在上海。
Brantley Turner在中國已經生活20多年。現在,她是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中美合作高中——上海七寶德懷特高級中學的美方校長。
聯合辦學并非易事,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體系的差異……樁樁件件都需要協商合作。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為學校帶去了嚴峻挑戰。但就在那個春節假期,學校的外籍教師選擇提前回到中國,確保假期后學校能夠正常開學。
做出這樣選擇,“一方面是為了事業發展,另一方面是為了完成使命。”Brantley Turner說:“We can agree to disagree(我們可以求同存異),一起去做需要我們完成事情。”
“在半個世紀前,到對方國家去上大學、普通人在對方國家長久居住……這對于中美雙方都是難以想象的。”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Jeffery Lehman如是說。
就在不久前,Jeffery Lehman剛獲得上海榮譽市民稱號。過去10多年,Jeffery Lehman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中國上海,他為中美合辦的上海紐約大學付出大量心血。
在Jeffery Lehman看來,兩國的高等教育合作是符合1972年《上海公報》內容和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上海公報》改善了中美兩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它改善了科學研究、造福了全人類。”
分歧和摩擦在所難免,“合作總是比不合作困難,”Brantley Turner認為:“但我們必須學會合作,因為世界需要合作。”(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桐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