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增速的基線預測值將從2022年的3.5%降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遠低于3.8%的歷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
全球經濟降速 通脹逐漸回落
對于發達經濟體,報告認為,隨著政策收緊開始產生負面影響,經濟增速預計將從2022年的2.6%放緩至2023年的1.5%和2024年的1.4%。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3年和2024年的經濟增速預計將小幅下降,從2022年的4.1%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4.0%。
此外,由于貨幣政策收緊,加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預計全球通脹率將從2022年的8.7%穩步降至2023年的6.9%和2024年的5.8%。總體來看,核心通脹預計將更緩慢地下降,大多數國家的通脹預計要到2025年才能回到目標水平。
具體到國家,歐元區的西班牙,美國和日本預計今年的經濟增速將達到2.5%、2.1%和2.0%,領跑發達經濟體。在新興市場方面,印度和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將達到6.3%和5.0%。而去年增長高達8.7%的沙特阿拉伯的經濟增速,預計今年將大幅下降到0.8%。
經濟分化趨勢擴大
對于當前經濟,報告認為,俄烏沖突擾亂了能源和糧食市場,并且為了應對處于數十年來高位水平的通脹,各國前所未有地收緊了貨幣政策,經濟活動雖已放緩但并未停滯。不過,經濟增長仍然緩慢且不均衡,分化趨勢日益擴大。
但報告認為,全球經濟正出現重要的分化,一些地區的經濟活動遠遠低于疫情前的預測。相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放緩更為明顯。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增長前景改善,其消費和投資展現出了韌性;相比之下,歐元區經濟活動的預測值則被下調。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展現出的韌性也強于預期,但中國是一個明顯的例外——其面臨著房地產危機和信心減弱帶來的日益嚴峻的阻力。
報告認為,各項預測值越來越符合經濟“軟著陸”情景,也即在不出現經濟活動大幅下滑的情況下降低通脹。這在美國尤為明顯,目前預計其失業率增幅比較溫和,將從3.6%上升到2025年的3.9%。
對于中國經濟前景,報告認為,中國的房地產風險可能會加劇,帶來復雜的政策挑戰。為恢復信心,中國需要迅速重組陷入困境的房地產開發商,維護金融穩定,并解決地方公共財政的壓力。如果中國房地產價格下跌速度過快,銀行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將惡化,并有可能出現嚴重的金融放大效應。人為支撐房地產價格可能會暫時保護資產負債表,但這將擠出其他投資機會,減少建筑行業的新增活動,并因土地出讓金減少而給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帶來不利影響。無論采取哪種方式,中國經濟都必須擺脫依靠信貸驅動房地產行業的增長模式。
而對于大宗商品,報告認為,在氣候和地緣政治沖擊下,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變得更加波動。對于降低通脹而言,這是一個嚴重的風險。6月至9月末,由于“歐佩克+”(即石油輸出國組織,加上部分非歐佩克成員)國家延長了減產期限,石油價格上漲了約25%,隨后又回落了約11%。糧食價格居高不下,如果俄烏沖突升級,可能對糧食價格造成進一步擾動,并給許多低收入國家帶來更大困難。地緣經濟割裂也導致關鍵礦物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在各地區之間的差異急劇增大。
加強多邊合作 鞏固增長成果
對于未來的政策走向,報告認為,一旦通脹下行趨勢牢固確立、短期通脹預期下降、通脹開始向目標靠近,各國政府就應逐步下調政策利率,同時繼續承諾維持價格穩定。
財政政策需要重建緩沖,措施包括取消能源補貼,同時,還應繼續保護脆弱群體。這也將有助于降低通脹。去年,隨著疫情期間采取的多項緊急財政措施被取消,財政和貨幣政策曾朝著同一方向發力,但今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同程度有所下降。美國財政赤字的大幅上升最令人擔憂,因為財政政策不應是順周期的,特別是在通脹周期的當下階段。
報告認為,在經濟增長放緩、利率上升和財政空間縮小的情況下,結構性改革已成為了關鍵。要提高長期經濟增速,可以通過實施一系列謹慎確定次序的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特別是那些側重于治理、企業監管和對外部門的改革。這些“第一代”改革有助于釋放增長潛力并提升后續改革(無論是信貸市場改革還是綠色轉型改革)的效力。
多邊合作有助于確保各國取得更好的增長成果。各國應避免實施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扭曲國際貿易的政策。此外,各國應保障氣候轉型所需的關鍵礦物以及農產品的順暢流動。這種“綠色走廊”將幫助降低波動性并加速綠色轉型。
最后,所有國家都應防止地緣經濟割裂,因為它會阻礙實現共同繁榮。相反,各國應努力恢復對基于規則的多邊框架的信任,這一框架可以提高透明度和政策確定性。一個以資源充足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核心的強大全球金融安全網是至關重要的。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