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證券時報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增速在世界經濟體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經濟體中領先,也披露了更多經濟運行的詳細數據。
2022年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
回顧2022年,一季度開局好于預期,二季度前期受超預期因素影響,經濟一度出現下滑。三季度,在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的支持下,積極財政政策提升效能,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加快實施,穩健貨幣政策靈活適度,流動性合理充裕,經濟大盤恢復回穩。四季度盡管疫情沖擊再度加大,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總體延續恢復態勢。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全年經濟頂住壓力實現3.0%的增長,在世界經濟體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經濟體中增速領先,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21萬億元,這是繼2020年、2021年連續突破100萬億元、110萬億元之后,再次躍上新臺階。按年平均匯率折算,我國經濟總量達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1.27萬美元,繼續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2022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9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741美元,繼續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又強調了這一任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在近期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目前,國際社會對于發達國家并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但有幾個重要國際組織的定義經常被作為重要參考。一是聯合國界定的發達國家。二是世界銀行界定的“高收入經濟體”。三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定的“先進經濟體”(AdvancedEconomy)。四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
其中,2020年,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門檻是12676美元(2021年提高到13205美元),據此標準,當年全球共有59個高收入國家。
許召元認為,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1萬美元新臺階、經濟增長模式和增長動力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的新發展階段,要完成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一發展任務,需要深入研究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規律,科學合理地確定經濟增長任務。
就業和市場主體總體平穩,通脹漲幅明顯低于美歐
2022年疫情沖擊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農民工就業困難增多,同時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1000萬人,創歷史新高,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凸顯,國際大宗商品供給短缺帶來輸入性通脹壓力上升,穩就業穩物價挑戰增多。
總體來看,2022年全年實現了就業基本盤總體穩定和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溫和。
盛來運表示,2022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年度目標任務。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比上年增長1.1%。
同時,在有效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為物價平穩運行奠定堅實基礎的同時,持續做好穩產保供,適時開展儲備調節,促進產運銷銜接,保障了市場價格總體穩定。2022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月度漲幅始終低于3%,全年僅上漲2.0%,大幅低于美國8.0%、歐元區8.4%、英國9.1%等發達經濟體的漲幅,也明顯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6%—10%的漲幅,“中國價穩”與“全球通脹”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
R&D經費首次突破3萬億元,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2022年,國際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外部對我科技領域打壓持續,斷鏈脫鉤風險加大。我國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創新創業創造,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大力激發創新活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增強,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發展新動能不斷成長。
據統計,2022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達3.1萬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4%,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R&D經費與GDP之比為2.55%,提升0.12個百分點。2022年末,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21.2萬件,位居世界第一。
同時,新產業保持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廣泛應用,新產業迅速成長。2022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4%,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8.9%;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工業機器人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90.5%、46.8%、21.0%。移動物聯網加快建設。2022年末,我國蜂窩物聯網用戶連接數達18.45億戶,比上年末增加4.47億戶,占全球總數的70%。
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有力,全年滬深交易所A股累計籌資1.5萬億元
2022年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0.6%,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0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4.2萬億元,其中,新增減稅降費超1萬億元。
2022年,人民銀行兩次降準,為實體經濟提供超1萬億元長期流動性;人民幣貸款增加21.31萬億元,比上年多增1.36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1.8%,比上年末高2.8個百分點。
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266.4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8%;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67.2萬億元,增長3.7%;流通中貨幣(M0)余額10.5萬億元,增長15.3%。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M2增速較高主要是由于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大,派生的貨幣相應增加。
從直接融資來看,全年滬深交易所A股累計籌資15109億元,比上年減少1634億元。滬深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上市A股341只,籌資5704億元,比上年增加353億元,其中科創板股票123只,籌資2520億元;滬深交易所A股再融資(包括公開增發、定向增發、配股、優先股、可轉債轉股)9405億元,減少1986億元。此外,北京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也都充分發揮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不斷提升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盛來運說,2022年,在積極穩定經濟運行的同時,全國上下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協同推動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從數據來看,2022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同時,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不斷提升。2022年,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量比上年增長8.5%;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17.5%,提高0.8個百分點。
2022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比上年下降3.3%。地表水環境繼續改善。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9%,上升3.0個百分點。完成造林面積383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120萬公頃;種草改良面積321萬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3萬平方公里。
高水平開放不斷拓展,貨物進出口實現新突破
2022年,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升溫,對外經貿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大,但我國高水平開放不斷拓展。
貨物貿易再創新高。202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達到42.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7%,在高基數上實現新突破。服務貿易穩步增長。2022年,服務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12.9%。
同時,利用外資逆勢增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打造,我國持續成為全球投資熱土。2022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6.3%,引資規模再創新高。高技術產業使用外資較快增長。2022年,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比上年增長28.3%,占全部使用外資比重為36.1%,比上年提高7.1個百分點。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提高至91.6%
2022年,疫情對居民就業、收入和生活沖擊較大,教育、醫療等領域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多,基本民生保障壓力明顯加大。
盛來運表示,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人民群眾關切,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持續提高教育質量,加強醫療衛生服務保障,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功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民生事業發展取得新進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增強。
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2.9%,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低保擴圍增效工作扎實推進,社會救助力度加大。2022年末全國享受城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分別為683萬人、3349萬人,全年臨時救助達1083萬人次,全國居民人均社會救濟和補助收入比上年增長3.8%。
此外,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普及程度穩步提高。2022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提高至95.5%、91.6%。
2023年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沒有改變
盛來運表示,2022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頂住壓力,走過極不平凡的歷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譜寫了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團結奮斗的結果。
走在春潮涌動的當下,盡管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沒有改變,我們有基礎、有信心、有能力抵御各種風險挑戰。
責編:葉舒筠
責任編輯:凌辰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