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黃奇帆(作者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原市長)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其本質就是人類通過大數據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主要承載主體是消費互聯網及產業互聯網。
目前,數字經濟已經在消費互聯網領域蓬勃發展,社會個體普遍應用數字工具,實現了溝通、協作、交易效率的大幅提升。在消費互聯網市場空間逐漸飽和的局面下,產業互聯網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推動我國經濟創新轉型發展的有力抓手。
從市場競爭主體來看,我國前20大科技公司絕大多數集中在消費互聯網領域,而美國前20大科技公司中有半數企業(微軟、思科、高通等)已經成為產業互聯網領域的領頭羊。在中美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產業互聯網是推動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金融業也應該積極開啟數字化創新轉型之路。產業數字金融即在傳統產業金融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實踐。
產業金融在我國是以銀行業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專注于服務B端產業鏈企業的重要金融服務形式。我們把產業金融發展之路分為三個階段,即:以銀行對公業務為代表的產業金融1.0階段;以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產業金融2.0階段;以產業數字金融為代表的產業金融3.0階段。
無論是在1.0階段還是2.0階段,傳統產業金融服務都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痛點,缺乏技術手段賦能,金融機構對產業鏈情況難以掌握,對待融資資產真實背景和潛在風險難穿透,對民營、中小企業主體信用不信任,根本原因是產業鏈上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信息不對稱、資產難穿透、數據難驗真、難實時掌握。信息不對稱導致了金融服務的風險成本高,這是目前產業鏈上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的根本原因。
產業數字金融依托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讓產業鏈上下游信息數據的全透明、全上鏈保真難篡改;資產情況的全穿透、實時追蹤一手數據可獲取;潛在風險的實時監控提前預警。數字化技術在產業鏈上的大規模應用,讓金融機構看得清、管得住資產,顯著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風險成本,未來有望如消費金融領域一樣,幫助眾多中小微企業獲得普惠金融服務,從而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在產業上的緊密結合,是金融科技的下一片藍海,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創新應用。
我認為國家大力發展產業數字金融,有六大價值:
一是系統性解決產業鏈上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是疫后恢復生產過程中,“保產業鏈”“保市場主體”的有效手段。
新冠疫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多項提振民營經濟,紓困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我國社會經濟主體中80%的企業屬于民營中小微企業,覆蓋行業眾多,自身最迫切的生存發展需求不盡相同。精準的財政和金融扶持政策應分類施策,現階段特別首要是保住重點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它們的穩定發展對穩定產業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數字技術賦能下的產業數字金融創新,將產業鏈各企業主體經營情況全數字化、透明化,讓產業鏈上各類企業獲得平等的金融服務基礎,讓金融機構能夠在技術賦能的幫助下直接深入過去無法服務的民營中小微企業,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務。產業數字金融不是階段性的政策扶持,而是一項長期的“管道疏通”工程,配合當前積極的財政和金融政策,將成為可長期提振產業鏈民營中小微企業經營活力的一種長期有效的手段。
二是提升我國金融服務的科技水平,引導社會金融服務從主體信用向交易信用的創新轉變。
產業數字金融作為產業金融服務的3.0階段,充分利用了智慧科技時代數據客觀、公允、難篡改、智能應用廣的特點,這是過去互聯網消費金融時代難以實現的,是主動擁抱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方向,順時代發展脈絡而行的創新舉措。在數字技術賦能下,逐步引導金融服務從過去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看重企業主體擔保、抵押,核心企業確權、增信的模式,向只關注交易信用,向市場主體提供平等融資環境轉變。
這是我國金融服務技術創新引領世界金融服務全新潮流的一次超車機遇。
三是為實體經濟帶來顯著的降本增效,為實體經濟帶來數萬億元規模的成本減負。
數字技術的特點是每1%的小小改變,就會帶來無法想象的顯著變化。實體企業應收應付賬款和存量固定資產粗略測算超100萬億元,如在全社會大力發展產業數字金融,每降低企業這兩塊資產1%的融資利率,就能為實體企業釋放總量超過1萬億元的融資成本。這種成效在社會融資成本較高的民營和中小微企業中,效果更加顯著。
四是有效控制全社會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途徑。
科技創新往往伴隨高風險而被市場詬病、懷疑。但產業數字金融恰恰是有效控制社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創新。產業數字金融的本質是通過數字技術,最大限度透明化產業金融服務的各個環節,使虛假貿易背景、虛假交易過程、虛假資金往來、虛假賬戶管理、虛假數據等傳統金融風險點無處遁藏。產業數字金融將通過數字化手段充分暴露、極大降低當前金融系統中各類潛在的風險,打造一個全透明化的數字金融市場。
五是為監管機構提供數字監管、科技監管的有力武器。
監管機構亦可使用數字技術,實時監控各金融機構開展產業金融的服務過程,并通過基于實時數據的預警模型提前揭示潛在風險,這將顯著提升我國金融行業監管科技能力。
六是助力加速各實體產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轉型的積極性。
產業數字金融和工業互聯網是實體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雙輪驅動,要結合起來一起落地。實際落地過程中,企業面臨短期巨大成本投入和數字化效果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呈現的時間錯位。特別是對本已處在較大經營壓力下的民營中小微企業而言,單純的數字化技術轉型成本難以承受。
產業數字金融可以配合工業互聯網技術改造,讓實體企業在開展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可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數字金融服務所帶來的降本增效實際便利,顯著提升實體企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積極性,助力數字經濟在傳統產業的盡快落地。
產業數字金融擁有上述六大價值,被認為是金融科技經歷互聯網金融之后的全新發展階段。與服務C端的互聯網消費金融不同,聚焦于服務B端產業鏈的產業數字金融,要吸取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做到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科技機構和金融機構各司其職,取長補短,共建生態。產業金融市場體量是消費金融的若干倍,服務的要求和專業度也與消費金融不可同日而語,龐大而復雜的市場一定不是單靠科技公司或者金融機構的力量能夠完成的,兩者誰也不能取代誰。科技公司提供數字技術賦能,金融機構提供金融場景服務,堅持各司其職,保持開放心態,取長補短、融合發展方能實現產業數字金融的創新服務效果。
二是堅持嚴把準入門檻,吸取消費互聯網的經驗教訓,穩步推進產業數字金融科技創新。產業的數字化是一項門檻很高的科技技術,特別是要能滿足金融機構嚴格的風控要求,不是任何科技公司、供應鏈公司簡單的系統對接和數據采集就是產業數字金融,而必須對產業金融服務全流程進行深度科技賦能,真正實現數據的四流合一,需要對金融和科技都有較深理解的平臺和團隊方可構建生態。金融機構要審慎選擇對金融和科技均有較深理解的科技平臺,審慎發展產業數字金融。
三是堅持為實體經濟降本增效的初心。數字技術賦能產業金融,一定要切實為實體經濟帶來降本增效的效果,而不應增加企業金融服務的額外成本,數字平臺要成為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之間有益的科技橋梁。
對于如何大力發展好我國產業數字金融生態,有四點建議:
一是國家出臺政策鼓勵企業開展自身數字化基礎建設,可享受稅費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我國企業的數字化、信息化基礎薄弱,短期內需要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對于年內確實在自身數字化方面有所投入的企業,給予企業所得稅的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提升企業數字化的積極性。
二是人民銀行完善和提升“沙盒監管”制度,特別是加強對產業數字金融科技平臺的創新支持,為已經成熟的產業數字金融平臺進行監管背書,給予合法身份,并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優先與擁有背書的科技平臺開展合作,規范市場準入機制。
三是“一行兩會”監管機構出臺政策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提高自身金融資產數字化的占比,特別是提升對存量和增量資產數字化風控的占比,將有助于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科技能力和資產質量。既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自身的數字化創新,也鼓勵與擁有合法背書的第三方科技平臺開展合作。
四是國家相關部門出臺對應的科技創新扶持基金,支持從事產業數字金融相關科技的企業做大做強,讓產業數字金融的細分領域科技成果不斷豐富,對產業鏈、企業資產的數字化穿透和預警能力不斷完善,通過技術的不斷升級,更好地控制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
總之,產業數字金融是未來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引擎,需要政府、科技公司、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構建政策、產業、金融、科技等融合發展的良好生態,同時建立清晰明確、標準統一的監管規范體系,共同促進產業數字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原市長)
本文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為作者2月25日在明珠灣金融峰會(2023)全體大會上所做的主題演講。
(本文作者介紹:重慶市原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